#头条创作挑战赛#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很另类的国家,其它东周诸侯国是强调“
世卿世禄制
”,以血缘关系来分配社会资源,即形成公族,以公族来屏庇王室。晋国是族灭“公族”,重用“异姓”有才德之人,由此带来二个问题,一是春秋时期晋国长盛不衰,长时处于霸主地位;二是,异姓崛起之后,架空晋公室,导致“三分晋国”的局面出现。
而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曲沃”以小宗的身份取代并灭亡“翼”这个大宗。
曲沃代翼
晋穆侯夫人生大子,名曰仇,又生一子,命名为成师。公元前745年,晋昭侯将自己的叔叔
桓叔
(即成师)封于曲沃,但曲沃相对于晋都翼来说地理条件过于优越,可谓“
本小枝大
”——“
曲沃邑大于翼。翼,晋君都邑也
”。
这次分封带来的结果是曲沃的实力强于晋都翼,分封在曲沃的小宗桓叔又是一个相当厉害的人物,擅长笼络人心,招贤纳士,“
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
”。以名望加持之下,曲沃就有取代翼都的野心。
公元前739年,曲沃桓叔勾结翼都潘父,就有了“
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
”的事件发生。晋昭侯被杀,桓叔想要入主翼都,结果被晋人打败,晋人又立晋昭侯之子晋孝侯。
公元前724年曲沃桓叔之子庄伯在翼都将晋孝侯杀死,但这次曲沃庄伯也没能在翼都站稳脚跟,很快又被晋人击退回曲沃。
晋人又立晋孝侯的弟弟为君,是为
鄂侯
。公元前718年,曲沃庄伯又伐翼,这次庄伯联合郑国与刑国,“
曲沃庄伯以郑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随
。”鄂侯被迫奔至隨,晋人又立鄂侯之子哀侯。
公元前716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曲沃武公登上政治舞台。公元前709年,曲沃武公又伐翼,俘获并弑杀晋哀侯,晋人又立其子
小子侯
。公元前705年曲沃武公又诱杀了小子侯。这次由周王室出手,册立了晋哀侯之弟晋缗侯。
但仍然不管用,公元前678年曲沃武公杀晋缗侯,并用晋公室宝器贿赂了周王,周王得了好处,便册命曲沃武公为晋君,是为晋武公。
至此,“
自桓叔初封曲沃以至武公灭晋也,凡六十七岁,而卒代晋为诸侯
”。
以上只是简单叙述,更为复杂的因素不见史料,只得推测,比如这场争端中起重要作用的“
晋人
”,为何“晋人”初中期肯帮忙,后期就不见身影了,这就涉及周朝的“
国野制
”。
国野制
国野制,即周王朝将“平民”分为二种,居住在“邑”内接受统治的国人,与居住在“邑外”不接受统治的野人。西周的模式类似“
城邦制
”,一个国以邑为中心,由邑向四周延展就是国、效、野,分别居住不同身份的人。但如果占领了另一个城邑,一般会将此邑分封出去,得到此邑的贵族就以此邑为“氏”,继续如此发展。未分封的城邑就由君王派文官直接管理,称为“悬”,这是“县”的来源。
居住在“邑”中的国人,可以称为“
小贵族
”,因为他们有当兵的义务,还有种田的义务。而种田的方式就是“井田制”,在城外分出九块田,国人会出外耕种,比较远的“井田”,国人会在那边建设临时居所,称为“
庐
”。国人每年会定时去耕种,而国人的家人会留在城中,学习一些射,书,织等东西。
所以上文中的“晋人”,可以代指居住在晋都翼的贵族,正因他们的支持,曲沃的势力才不好进入晋都。不过,也可以看出“晋人”在最后并没有再次支持他们的“国君”,而是选择了默认,这其中恐怕是晋君失去人心。
晋无公族——晋献公逐杀桓、庄之族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获得晋侯封号后仅两年就去世了,其子晋献公上位。
上台的晋献公面临二个问题,其一此时的晋国太过弱小,再加上曲沃与翼都相争六十余年,错过了发展时间,正所谓“
晋国之方,偏侯也,其土又小,大国在侧
”;其二,曲沃桓叔、庄伯之支庶族的强盛又开始威逼到新公室了——“
桓、庄之族偪,献公患之
。”
晋献公为了防止“
曲沃代翼
”再次上演,决定除去公族。任用谋士士蒍的计策将
桓、庄
之族分而化之、各个击破,先与群公子(即桓、庄之族或公族的庶子,也包括晋献公的兄弟)合作,削弱桓、庄二族,再将这些公族诱集一处,聚而歼之,或流放它国。
这种剪除“枝叶”的方式,又引来更大的动乱——
骊姬之乱
。
骊姬之乱
晋献公娶了骊戎之女骊姬为夫人,而骊姬想立其子
奚齐
为太子。于是便勾起晋献公对未来“公族”危害的担忧,至使太子申生出居曲沃,且使素有贤行的对奚齐有威胁的两位公子
重耳
和
夷吾
分别出居蒲城和屈,其他公子也都派往边境之邑,只留自己的儿子奚齐和妹妹的儿子卓子在国都绛。
骊姬再向晋献公进谗言,说太子威胁到其君位,且重耳和夷吾都知道并参与此事。直接导致太子申生自杀,
重耳
带着贤士赵衰、狐偃、咎犯、贾佗、先轸等逃往狄族;夷吾逃往梁国。
公元前651年9月晋献公逝世,奚齐被立为国君,次月大夫里克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大臣再立
奚
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里克又杀了卓子,此刻晋国陷入混乱之中。逃亡国外的公子开始回国争夺晋国君位,其中有二名公子成功,其一是晋惠公,其二便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可以说“
曲沃代翼
”直接动摇了西周的国本——宗法制,晋国从此之后朝着取士用“贤”不用“亲”的道路一直走到底。与晋国相对的是南方的楚国,楚国一直处在重用“公族”的氛围中,这也导致楚国处于最强时期,也不是顶尖的强,最弱时期也不是非常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