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人罔顾史实,拿个例以偏概全,去杜撰假历史,说清朝和亲公主都是被皇帝抛弃的牺牲品任由蒙古王公折磨,很多公主因此婚姻不幸、命运多舛、郁郁而终,真的是这样吗?
说清朝嫁到蒙古和亲的公主都是牺牲品、命运多舛的依据,大致有两条,一是和亲公主的寿命多数短暂,二是根据一条断章取义的史料。
持这种论调的说法是,和亲公主在丈夫面前地位低下,男女间的不平等造成夫妻关系的破裂,长期夫妻关系不和谐使得公主内心很压抑,加上对生活环境的不习惯,很多红颜薄命的和亲公主都在蹉跎中早早去世。真是这样吗?先看看下面简表中21位公主的寿命:
从上表可知,21位公主的寿命,不到20岁的有3位,不到30岁的有4位,不到40岁的有5位,不到50岁的有2位,不到60岁的有5位,不到70岁的2位。
封建时代生产力低下,又没有什么抗菌素药物,还有战乱、贫穷,贵族之间则有倾轧等等,因此,古人的死亡率是很高的,平均寿命也就是三四十岁,很多人三十几都做祖父祖母了,所以,三十多岁病死的人根本称不上是早夭。
21位公主的寿命在30岁以下的有7位,占33%,30岁以上的则有14位,占67%,通过数据可以知道,所谓“和亲公主多早早去世论”可以休矣。
再来看那条被瞎造谣者引用的史料:“傥公主不令额驸适意安居,朕惟以额驸为是,庇额驸,公主纵死,亦无所庇焉。”
这段史料出自哪里呢?有引用者杜撰说出自《康熙起居注》,还有引用者写出自《满文老档》,实际上到底出自哪里呢?
这段看上去好像清朝皇帝不管自家闺女死活的话的原文,是出自《清太祖实录》卷九、天命九年正月条:
“公主或倚恃父母家,陵其夫者有之,谅额驸有何事陵公主耶?傥公主不令额驸适意安居,而虐苦之,朕惟以额驸为是,庇额驸,公主纵死,亦无所庇焉。”
《满文老档》关于这段话的记载则在第八函、第六十册、太祖天命九年正月:
为留额驸及格格,赐书曰:“奉汗谕,傥论恩格德尔之罪,唯争位之罪耳。至於其他过失,则不罪异地来归之婿。在蒙古、格格则视额驸如父;来此地,额驸则视格格如母也。故只有格格倚仗娘家之势欺凌额驸,岂有额驸欺凌格格之事?若格格非但不使额驸心宽,反而加以虐待,则以额驸为是而助之,即使格格一死亦不问焉。”
通过后面两则史料原文,和第一条被删节的史料对比可知,现在有些人真是一点史德都不讲,不是断章取义搞删节,就是瞎杜撰史料出处。
那么,清太祖弩尔哈齐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这段话?又是对谁说的呢?
这段话是弩尔哈齐说给侄女婿恩格德尔的,恩格德尔是旧喀尔喀巴岳忒部人,即太宗五女固伦淑慧公主的第一任公爹,他在万历三十三年(1605)降服后金,又在次年(1606)十二月来进贡,天命二年(1617)二月的时候,弩尔哈齐就把弟弟舒尔哈齐之女许配给恩格德尔,号额驸。
天命九年(1624)正月,恩格德尔率部脱离家族,前来后金定居,为了表彰他“远离其父及昆弟,怀德而来,以我为父,以我诸子为昆弟,弃生长之乡,视我土如其土焉”,弩尔哈齐许诺他“非叛逆,他罪皆得免。”
同时,弩尔哈齐还告诫侄女,不能觉得额驸现在倒插门了,就倚仗娘家势力去欺凌、虐待丈夫,要让额驸在这里适意安居,他会庇护额驸的。
所以,并不是清朝皇帝不管闺女安危,更不是蒙古王公拥有对下嫁公主的生杀大权,皇帝担心的反而是公主格格们会倚仗娘家势力欺凌虐待额驸,因此,才反复训诫皇家女“当敬谨柔顺,”不要“陵辱其夫,恣意娇纵”。
蒙古王公们对迎娶公主更是引以为荣,认为是该部的光荣、“尊荣之极”,是“圣主殊恩”,让全族人都“不胜欢忭”的。当然,那些和亲公主也在加强满蒙民族友谊上、增进巩固王公们与皇室的亲近上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固伦淑慧公主,二嫁到巴林部后,“履贵盛而冲和,居显荣而祗慎,惠泽伦洽于远人,徽柔著闻于中外”,处事谦和,协调人际关系,在巴林部的名声非常好,因此获得康熙帝的盛赞。还有同样嫁到巴林部的荣宪公主,为人慈孝,驭下有恩,很受牧民敬重,被敬称为“二公主妈妈”。
嫁到喀尔喀土谢图汗部的恪靖公主,也没有辜负皇父康熙帝的期望,在额驸家族里和睦妯娌,敬慎居心,母仪克奉,妇德无违,赢得牧民的称颂,为她建立“德政碑”,雍正帝还特意晋封她为固伦公主。
综上,21位公主中,除了哈达公主卷入政治斗争,被弟弟皇太极杀害,固伦端顺公主15岁早亡,固伦纯悫公主26岁早亡,和硕敦恪公主19岁早亡,和硕温恪公主23岁生双胞胎女儿难产死,其余诸位公主多数都是夫妻和睦、儿孙满堂,倍享尊荣终老一生,怎样也和红颜薄命、命运多舛扯不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