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前言
离开毛主席的日子越久,吕厚民便越思念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对于能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的吕厚民,身边的亲朋好友都非常羡慕。一天,吕厚民拿出为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拍摄的一张照片,请朋友欣赏。
看着吕厚民拿出的照片,朋友显得非常激动。照片上,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看着一份文件,在谈论着什么。从表情上看,毛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都十分高兴,似乎能够听到他们开心的笑声……
看到朋友激动的表情,吕厚民也非常得意,笑着说:“
怎么样?这是我24岁拍的,就拍了一张,两人谈完后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第二次机会了!这可是独一份……
”
吕厚民:这可是独一份
吕厚民说,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53年9月12日。这一天,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了第24次会议。这次会议听取了彭德怀所作的《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工作报告》。
会上,毛主席阐述了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他说:
“抗美援朝的胜利是靠什么得来的呢?刚才各位先生说,是由于领导的正确。领导是一个因素,没有正确的领导,事情是做不好的。但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战争是人民战争,全国人民支援,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我们同美帝国主义这样的敌人作战,他们的武器比我们强许多倍,而我们能够打胜,迫使他们不能不和下来。为什么能够和下来呢?”
对此,毛主席总结了三方面的原因,分别是:第一,军事方面,美国侵略者处于不利状态,挨打状态;第二,政治方面,敌人内部有许多不能解决的矛盾,全世界人民要求和下来;第三,经济方面,敌人在侵朝战争中用钱很多,他的预算收支不平衡。
另外,毛主席还分析了这几个原因的主次情况。最后,毛主席总结说:“
我们的经验是:依靠人民,再加上一个比较正确的领导,就可以用我们的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敌人。
”
此外,毛主席还总结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意义,主要有四点: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第四,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紧接着,毛主席用富有磁性的湖南乡音说:
“帝国主义侵略者应当懂得: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我们是不是去侵略别人呢?任何地方我们都不去侵略。但是,人家侵略来了,我们就一定要打,而且要打到底!”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彻底打疼了他们,让他们知道了中国人的厉害。
这一点,吕厚民是深有体会的。这次会议,吕厚民就在台下,负责珍贵图像资料的拍摄。听着毛主席振奋人心的讲话,吕厚民浑身热血澎湃。
为了拍到珍贵的瞬间,吕厚民在整个会议期间,时刻保持着紧绷的、高度敏感的神经。
会议的最后一天,下午散会后,台上台下的参会人员都陆续离开会场,而吕厚民却没有着急离开,仍然守在会场上,寻找可能的机会。
忽然,吕厚民看到周恩来总理并没有着急离开,而是站起身来,手里拿着文件,向着正在看文件的毛主席大步走去。多年的摄影经验告诉吕厚民:
机会来了!
于是,吕厚民疾步走近主席台,赶紧将自己的相机准备好,调到合适的视角。
果然,还没等周恩来总理走到跟前,毛主席便站了起来。紧接着,周恩来总理将手里的那份文件递给毛主席,并说了几句话,表情看起来很是高兴。
毛主席接过文件,看过后也笑了起来,还把自己桌上的文件拿起来,边说边翻了两页给周恩来总理看,两人愉快地交谈着……
就在这时,吕厚民按动了快门,留下了这一美好且珍贵的瞬间。这张照片不仅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将两位伟人长期形成的和谐与默契自然地流露出来,堪称是一幅经典之作。
这张照片在国内外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快,这幅照片被制成大幅挂画,在国内外销售,进入了千千万万家庭,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后来,在提到这张照片时,吕厚民得意地说:
“怎么样?这是我24岁拍的,就拍了一张,两人谈完后就离开了,根本没有第二次机会了!这可是独一份……”
离开毛主席的日子越久,吕厚民便越思念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日子,他永远也忘不了自己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一刻!
毛主席:你还不错嘛,短小精干
1928年9月9日,吕厚民出生在黑龙江依兰县。在上中学的时候,吕厚民第一次接触到了照相机。那时候,吕厚民看到老师拿着一个黑匣子,将人“吸”进匣子里,就像变戏法一样。于是,吕厚民对这个黑匣子产生了好奇。
1948年3月,吕厚民担任了小学老师。在学校里,吕厚民终于摸到了那个神奇的黑匣子,开始琢磨照相的技术,并自学成才。
7月,对吕厚民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他考入了东北电影制片厂。在这里,吕厚民被分配到照相科,从事胶片的冲洗、放大和整理资料等工作。
1949年3月,吕厚民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吕厚民被调到新成立的北京电影制片厂照相科参加工作。
1950年1月,吕厚民被组织上调到中南海工作。这一年,吕厚民22岁!
在报到的那一天,汪东兴对他说:“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拍照。”
听了汪东兴的话,想到可以亲眼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了,吕厚民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郑重地点了好几次头,将这件事情答应下来。对于这件事,吕厚民在后来回忆说:
“在主席身边工作,从个人来讲是非常荣幸的。虽然是组织上分配的,但不像现在人们想象的那样,审查一定要求很严格,很正式。其实,当时我也没感觉到有什么严格,反正让我去我就去了。从我们摄影记者的眼光来看,毛主席无论拍哪个角度,都让人感觉到非常魁梧,真是和一般人不一样,自然中透露出伟岸!”
在毛主席魁梧的身材面前,身高只有1.66米的吕厚民,显得有些矮小、单薄。为此,毛主席还笑着对他说:“
吕厚民,你还不错嘛,短小精干!
”
1952年5月,毛主席接见了从朝鲜回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
毛主席出现在会场的时候,代表团女成员解秀梅上前给毛主席献花。就在毛主席接过解秀梅递过来的花时,解秀梅由于激动,情不自禁地扑到毛主席怀中,由于解秀梅的身高比毛主席矮了许多,解秀梅便踮着脚,用左臂紧紧揽着主席的脖子,拥抱了毛主席。
看到这一幕后,吕厚民赶紧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个感动的瞬间,这张经典照片被命名为《志愿军文艺工作者拥抱毛泽东》。这张照片,让人们看到了毛主席亲民爱民的动人形象。
工作期间,吕厚民和毛主席建立了很深的感情,觉得毛主席是非常可亲可爱的。毛主席也非常喜欢吕厚民的朴实。
有一次,吕厚民对毛主席说:“主席,我能不能给你拍张照片?”毛主席毫不犹豫地说:“好啊。”
那天,吃过午饭后,毛主席便坐在办公桌前,一直等着吕厚民。在看到吕厚民时,毛主席说:“吕厚民,你不是给我拍私人照片吗?我等着你呢!”
除了和毛主席相处的非常好外,吕厚民和毛主席的另外一个摄影师侯波也相处得很好,在工作之余,侯波总想给憨厚朴实的吕厚民介绍一个对象。
在看到中南海做机要工作的工作人员刘钟云时,侯波便想着撮合一下。一天,侯波正好遇到给毛主席送信的刘钟云,便对她说:“小刘,给你介绍个对象,就是在主席身边拍照的那个小伙子。”
听了侯波的话,平时伶牙俐齿的刘钟云脸“唰”地一下就红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然而,侯波的话,刘钟云还是放在了信上,对吕厚民留了心。
在一次送文件的时候,刘钟云正好碰到了吕厚民,便多看了两眼:
哎呀,这个小伙子不错嘛,利落大方。
随着感情的加深,吕厚民和刘钟云顺利地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对此,毛主席也非常高兴,还开玩笑说要抱抱他俩的孩子呢!
1957年底,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同新华社合并,吕厚民被安排到新华社当记者。告别的时候,吕厚民向毛主席提出一个请求:让毛主席给他题名,留个纪念。
对于吕厚民的请求,毛主席没有拒绝,第二天便让秘书将题名手书转给了吕厚民。
1958年,吕厚民作为随军记者到朝鲜采访。
看到人山人海的朝鲜人民欢送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的热烈而感人的场面时,吕厚民有感而发,爬上停在路旁的朝鲜人民军的一辆吉普车,拍下了摄影作品《欢送志愿军归国》。在东德和前苏联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这张经典的照片分别获得了金、银质奖。
1961年,因工作需要,吕厚民被调回中南海,担任了毛主席的随身记者。
这一时期,国内外的环境都很不好。每次看完新闻报道,毛主席都觉得非常忧心,一连好几天都不愿意出门,在书房里埋头工作。
看到毛主席这样,吕厚民和毛主席的警卫员都十分担心,便一起劝他出去走走。于是,毛主席来到含鄱口散心。
在山顶上,毛主席先是站着,右手叉腰,愁眉不展,在山顶上来回走动着。过了一会儿,毛主席坐在一个石凳上,一只手撑着凳子,表情凝重地看着远方,思考着什么……
这时,天色云蒸霞蔚,紫气升腾。此刻,看到毛主席心境与自然的风景完美地契合在一起,吕厚民有感而发,调好相机,按下了快门,留下了《毛主席在庐山》这张经典之作。
1962年,春节期间,毛主席请溥仪等人来中南海做客,章士钊、程潜、仇鳌和王季范作陪。
吃完饭,毛主席提议与请来的五位客人合影留念。照完合影后,毛主席对溥仪说:“我们两人可得照一张相哟!”
听了毛主席的话,溥仪十分高兴,立即站在毛主席的左边。此时,吕厚民将相机的快门按下,为他们照了一张相片。
在吕厚民放下相机时,毛主席对吕厚民招了招手,说:“
我们两人站的位置不对,客人应该站上首,再照一张。
”说完后,毛主席主动站在溥仪的左边,让吕厚民又照了一张。
这时,章士钊笑着说:“这叫开国元首与末代皇帝。”章士钊的话,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几天后,按照毛主席的吩咐,吕厚民将放大了的照片交给溥仪。照片里,毛主席和溥仪并肩而立,笑容可掬,两人都非常高兴。
1963年2月,吕厚民跟随毛主席在杭州期间,新华社给毛主席的秘书打来电话。在电话里,工作人员说:“在古巴举办的国际摄影展上,吕厚民的作品《欢送志愿军归国》获得了一等奖,古巴有关方面邀请他前去访问。”
得知这件事后,吕厚民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最后还是鼓足勇气来到毛主席面前,将他的想法告诉了毛主席。没想到,毛主席竟然十分痛快地答应下来。
不久后,在毛主席的批准下,吕厚民前往古巴,访问了一个月。
1965年,吕厚民被调到新华社江苏分社担任记者。后来,吕厚民受了不少委屈。
1975年,吕厚民回到北京后,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刚寄出去三天,吕厚民便收到了毛主席的批复,恢复了工作,担任了新华社江西分社摄影组长。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病逝。在广播中听到噩耗后,吕厚民非常难过,但也没办法前往北京,亲自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成为了一生的遗憾。
朱宪民:吕厚民和毛主席的感情非常深
1978年,吕厚民进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工作,先后担任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工作期间,吕厚民结识了好友朱宪民。据朱宪民所说:
“吕老有维护民族形象、维护民族尊严的观点。一个艺术家,不热爱自己的民族,称不上伟大。”
1992年,为了表彰吕厚民所作的杰出贡献,国家决定让他享受国务院授予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吕厚民获美国东西方艺术家协会颁发的“世界杰出艺术家奖”。2000年,应党中央国务院的邀请,吕厚民参加了北戴河暑期休假团活动,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2013年10月,在一次检查中,医生发现吕厚民肺部长了肿瘤,被判断为恶性。当时,为了避免手术后癌细胞扩散,吕厚民选择了保守治疗。
2014年,作为摄影界的唯一代表,吕厚民出席了总书记主持的文艺座谈会。在提到对摄影的认识和感悟时,吕厚民说: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需要多年的艺术修养的积累。真实的摄影照片反映真实的历史,也是明天的历史。不忽略转瞬即逝的历史时空,一靠好眼力,二看技术操作能力。好眼力,就是你的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就是对你的设备的熟练把握技能。技能和认知是统一的。我透过镜头去记录和观察毛主席,让我感悟了伟人的情操与风范,也影响了我的人生。”
11月,从外地拍摄回来,吕厚民因轻微咳嗽,住进北京医院,检查结果为“肺癌晚期扩散”。
住院期间,吕厚民没有表现出任何消极情绪,医院的医生和护工都非常喜欢他。对于来看他的人们,吕厚民非常感激,在客人走后,他都会让女儿将来人的情况记录清楚,并记住他们送来的心意,好报答人家。
2015年2月18日,是农历羊年的除夕,吕厚民的家人都意识到这是他和大家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了,便选择了在病房里团聚。
当天,女儿想要把病房装扮得喜庆一些,但刘钟云觉得不合适,便在病房里挂了一串气球,祈求吕厚民平安。这一天,吕厚民虽然受着病体的折磨,但与家人在一起,也觉得非常开心。
3月7日,吕厚民从昏迷中被抢救过来,躺在病床上拉着爱人刘钟云的手,安慰她说:“下个星期我就好了,我就回家……”
2015年3月9日,吕厚民因病无法医治,永远地离开了他爱着的、也爱着他的人们,享年87岁。
3月15日,吕厚民的追悼会在北京殡仪馆举行。毛主席的后辈毛新宇特意来到现场,手捧白菊,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十几年的吕厚民告别。
在住院的那段日子里,虽然吕厚民的病号服上没佩戴毛主席像章,但挂在衣帽间的衣服上都有毛主席像章。
生前,吕厚民说,作为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时间最长的一个摄影师,能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是他一生中莫大的荣幸,能为毛主席留下精彩的瞬间,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事情。
当然,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期间,吕厚民也是十分轻松的。吕厚民曾说:
“在毛主席的身边拍照的那些年,毛主席从来都没有说过哪个能拍,哪个不能拍,哪个能发表,哪个不能发表……在拍摄的时候,毛主席都知道,但从来不阻止,对我非常信任!”
就像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其他人一样,吕厚民对毛主席有着很深的感情,只要出门,就佩挂主席像章。在吕厚民的家里,有许多毛主席的书籍,也有几百个毛主席像章。据吕厚民生前的好友朱宪民说:
“他和毛主席的感情非常深,兜里永远揣着毛主席像,只要出门总会佩挂主席像章。他戴主席像多在衬衣上戴,有一枚是我转送他的,纯金的像章。我说:吕老你这么尊敬毛主席,我只能送你!他的手表、领带夹很多物件上都是毛主席像。谁要说毛主席不好,他马上和你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