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生于乱世,长如王侯之家。在三国纷争的时代,他以诗人的才情和风骨傲然独立。他博览群书,七步成诗,一篇《洛神赋》流传千古,成为建安文学乃至魏晋南北朝文学的扛鼎之作。
在曹操击败袁绍之前,曹植的童年时光在军旅之中度过。
在曹操还未击败袁绍之前,曹植一直跟随曹操四处打仗,幼年时的曹植是在艰苦的军旅生活中度过。在随军途中,他目睹太多战乱中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所以即使是在后期饱受苦楚与屈辱,他仍然在多舛的命运中顽强地生存下去。
曹操一度认为曹植是诸子之中最可成大事者,数次想立曹植为世子。曹植虽性格坚毅,有才华,可相比于天子,曹植又略失稳重,有时甚至任性而行。
让曹操彻底放弃曹植的,主要还是曹植酷爱饮酒,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渐渐地失去了曹操的宠爱和信任。
一日,在曹操外出期间,曹植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马车打开王宫大门——司马门,而司马门是帝王举行典礼行走的禁道。在这条禁道上,曹植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了九霄云外。这件事也直接导致了曹植的失败,曹操最终立曹丕为继承人。
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之中。
而后曹仁被关羽包围,曹操想派曹植前去营救。如果这个时候曹植充分发挥自己的武略,顺利救回曹仁,或许能够挽回一些曹操对自己的宠爱。可是当时曹植饮酒误事,不能受命,使得曹操极为愤怒,撤销了对他的任命。此时的曹植,可以说是彻底的失败了。
建安25年,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并于当年黄袍加身,授权为帝。
由于当时的世子之争,曹丕心中对曹植的兄弟情义恐怕早已是消耗殆尽。曹丕曾命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作一首诗,曹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即作七步诗一首。曹丕听了感到十分地动容,想到年少时兄友弟恭的美好时光,就打消了处死他的念头。
不过曹丕在位时,他对曹植依然是十分的不信任,频繁地更换曹植的封地和封号,曹植虽然位列藩王,却形同囚徒,没有任何自由。
曹叡即位后,曹植曾一度对他抱有幻想,认为自己的政治处境尚有一线转机。
然而事实上,这只是曹植自己主观的臆想而已。在深知自己的一切希望都破灭后,曹植回到封地,忧心如醉,怅然绝望,含恨离开人世,终年41岁。
曾经嬉闹于父母膝前的纯净岁月,早已在权力的游戏当中暗淡。或许临终时,他们的脑海当中也会闪过那些同歌共泣、和睦美好的画面吧,只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曹植是政治理想与文学成就交织伴随的一生,他热衷于政治,却从来没有机会施展抱负。他无意于文学,却成就甚高,他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游走,在政客与文人之间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