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十的是萧望之。之所以把他单独最后讲,是因为其他十位都已经故去,只有他还活着。
萧望之是个大学问家,但是他的祖上是种地的,没啥大官,但是萧望之非常好学,学问很高,长安的儒生们对他都很称赞。
不屈权势
后来,大将军霍光执政,丙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等几个人,霍光都召见他们。
正好赶上上官桀等人谋杀霍光,霍光灭了上官桀一族之后,加强戒备。进见他的人都要露体被搜身,摘去兵器,由两个侍卫挟持才能进见。萧望之感觉哪能这样呢,就不肯听摆布,自动出阁回去了,说:“不愿见。”侍卫对他叫嚷拉扯。
霍光听见了,吩咐侍卫不要乱扯。萧望之见到霍光,并严厉指责了权倾一时的霍光。
如果换做是别人,拍霍光马屁还来不及呢,只要霍光愿意,认霍光当爷爷都行。
萧望之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却口出不逊、顶撞当朝第一人,简直太过分了。霍光很生气,其他人都受到了重用,就是萧望之不被任用。
后来
王仲翁节节升官,出入前呼后拥,趾高气扬,而萧望之只做了个看守城门的小官。
他嘲笑萧望之说:“不肯循常作为,怎么做了看门人呢!”
萧望之回答说:“人各有志。”
是啊,人各有志,说说行,但是事实都摆在眼前。弯不下腰,升不了官啊!
获得赏识
虽说以常理论,以萧望之的脾气性格,这辈子只能当守门员了,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志气,赢得了赏识。
魏相一向和霍光不对付,一看
还有这种和霍光不对付的人?真是跟自己对了撇子了。
就把他收为部下,后来做了个司礼官。
前67年夏天,长安下起了冰雹。大夏天下冰雹,气候反常。古人常借异常天象等验证朝政,萧望之因此上疏,指出是霍氏大权独揽的结果。
汉宣帝一听,有跟霍氏过不去的,太好了。
便下旨:朕自在民间已闻萧望之之名,决定问明情况,
要求不必隐讳。
萧望之到达朝堂,指出:“《春秋》记载昭公三年,鲁国下了大冰雹,这时季氏专权,最后赶走了鲁昭公。假如过去鲁国的国君把自然灾害看清楚了,是不会有这个灾害的。”这显然是针对霍氏专权而发的重要议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汉宣帝一看,这个愣头青可用,就任用萧望之做了谒者,也就是机要秘书。
萧望之的能力有两把刷子,汉宣帝
找了几个萧望之的亮点作为提拔的依据
,又接连提拔他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提拔了3次,一直做到了二千石级的大官。
不火速提拔不行啊,得有人跟霍氏硬扛啊。
后来霍氏谋返被灭族,萧望之则日益受到信用。
萧望之的酸脾气
如果干部老是在上面,没有基层工作的历练,往往不知道民间的疾苦,一般会好高骛远,甚至出现“为什么不喝肉粥”的可笑想法,将来如果处理政事,往往脱离实际。为此,汉宣帝想选内廷的官员们到基层历练历练,这对于锻炼干部很有必要。
萧望之被选任为平原太守。但是他只想在朝廷任职,不想下放,很不乐意。后来他上疏请求,前65年又被征入朝廷当了少府。
汉宣帝认为萧望之通晓经术、办事稳重、论议有理,按照才能可以担任丞相,就想试试他的政事能力,任他为左冯翊。左冯翊相当于直辖市的一把手,也不小了。但是萧望之感觉自己突然被降职为左冯翊,担心是自己办事不合皇帝的意思,犯了错,马上就上书称病了。汉宣帝知道后派金安上(金日磾侄子)跟他说:“你前任平原太守的时间太短,所以任用左冯翊来个基层锻炼,不是你有什么过失。”
萧望之知道了汉宣帝的原意,马上积极处理政事。
这么大年纪了却是小孩子脾气,有意思。
从这里我们知道
萧望之的两个缺点,第一是不善于溜须拍马、揣摩上意,皇帝的意思自己摸不清楚。
第二是萧望之有不愿意下放任职的酸脾气,担不了压力。
萧望之的牛脾气
萧望之的脾气也有另一个缺点,当年敢硬扛霍光,那就敢硬扛别人。
萧望之有正直的一面,也有清高的一面,也有牛脾气。
又一次大司农耿寿昌建议设立常平仓,汉宣帝认为很好,可是萧望之却反对。按照常理,
上级认为好,下属必须认为更好,还要捧上一捧,舔上一舔;上级认为差,下属必须认为超级差,还要踩上一脚,扔块石头。
皇上赞同,萧望之却反对,皇上当然不高兴。
丞相丙吉年老,汉宣帝看重他。萧望之却看不惯丙吉这个和稀泥的,上奏说:“百姓贫困,盗贼不停,二千石(级别比较高)一级的官员多数才能低下、不能胜任。担任三公的大臣不是合适的人选,所以三光(日、月、星)不亮。”
萧望之的意思很明确,你们这些上游的大臣都是废物,都不行。丞相、大将军、御史,你们这三公也不行。这言论一出,把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得罪干净了,当然连自己也骂了。另外,
这些官员都是谁任命的?是皇上,这反过来也是在骂皇上。
曾国藩说:若观人短处,则天下无可用之人。看人只看到别人的缺点,那世界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
汉宣帝不能说萧望之认为自己用人不行
,就说萧望之意在轻视丞相丙吉,下诏让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等重臣共同诘问萧望之。
萧望之脱下帽子放到一边对答,意思是
可以让我闭嘴,但是别想让我承认错误。
汉宣帝因此不喜欢他。
后来丞相司直緐延寿上奏说:“侍中谒者秉承皇帝的命令去告诫萧望之。他只是拜了两拜,故意伏地不起,很傲慢。御史大夫(萧望之)的排名在丞相(丙吉)之后,按照礼节,两人碰面御史大夫萧望之应该让一下丞相丙吉,但是两人碰面,萧望之经常要与丙吉平齐,如果议事不合他意,萧望之就说:‘君龄尊高,难道能与我父亲同年么!’并且按照先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当日就要去探望病情,现在丞相屡病,萧望之不探问病情;另外萧望之还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都是上百万的,等等。”反正真的假的都上奏了。
汉宣帝听了很生气,不再信任萧望之。
太子太傅
对于这种正直到一根筋的人、对于这种很有学问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再好不过了,于是汉宣帝把萧望之降职作了太子太傅。
萧望之降职后,黄霸代作御史大夫。
几个月后,丙吉死了,黄霸担任丞相。
后来黄霸死了,于定国接任丞相。
轮来轮去,也没轮到萧望之。
萧望之被废弃,不能作丞相,只作太傅,专心教皇太子刘奭读书。
萧望之能教出来未来的好皇帝吗?
下一集我们讲述为什么西汉的灭亡来源于随意的一挥手,为什么才艺天子都不是好皇帝,为什么正直的大臣一般会死?
我们来看看那优柔寡断的汉元帝,以及太傅萧望之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