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大汉帝国之——倔强太傅萧望之
迪丽瓦拉
2025-08-02 03:32:40
0

麒麟阁十一功臣中,排名第十的是萧望之。之所以把他单独最后讲,是因为其他十位都已经故去,只有他还活着。

萧望之是个大学问家,但是他的祖上是种地的,没啥大官,但是萧望之非常好学,学问很高,长安的儒生们对他都很称赞。

不屈权势

后来,大将军霍光执政,丙吉推举儒生王仲翁、萧望之等几个人,霍光都召见他们。

正好赶上上官桀等人谋杀霍光,霍光灭了上官桀一族之后,加强戒备。进见他的人都要露体被搜身,摘去兵器,由两个侍卫挟持才能进见。萧望之感觉哪能这样呢,就不肯听摆布,自动出阁回去了,说:“不愿见。”侍卫对他叫嚷拉扯。

霍光听见了,吩咐侍卫不要乱扯。萧望之见到霍光,并严厉指责了权倾一时的霍光。

如果换做是别人,拍霍光马屁还来不及呢,只要霍光愿意,认霍光当爷爷都行。

萧望之只是一个无名小卒,却口出不逊、顶撞当朝第一人,简直太过分了。霍光很生气,其他人都受到了重用,就是萧望之不被任用。

后来

王仲翁节节升官,出入前呼后拥,趾高气扬,而萧望之只做了个看守城门的小官。

他嘲笑萧望之说:“不肯循常作为,怎么做了看门人呢!”

萧望之回答说:“人各有志。”

是啊,人各有志,说说行,但是事实都摆在眼前。弯不下腰,升不了官啊!

获得赏识

虽说以常理论,以萧望之的脾气性格,这辈子只能当守门员了,但是,就是因为他的志气,赢得了赏识。

魏相一向和霍光不对付,一看

还有这种和霍光不对付的人?真是跟自己对了撇子了。

就把他收为部下,后来做了个司礼官。

前67年夏天,长安下起了冰雹。大夏天下冰雹,气候反常。古人常借异常天象等验证朝政,萧望之因此上疏,指出是霍氏大权独揽的结果。

汉宣帝一听,有跟霍氏过不去的,太好了。

便下旨:朕自在民间已闻萧望之之名,决定问明情况,

要求不必隐讳。

萧望之到达朝堂,指出:“《春秋》记载昭公三年,鲁国下了大冰雹,这时季氏专权,最后赶走了鲁昭公。假如过去鲁国的国君把自然灾害看清楚了,是不会有这个灾害的。”这显然是针对霍氏专权而发的重要议论。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汉宣帝一看,这个愣头青可用,就任用萧望之做了谒者,也就是机要秘书。

萧望之的能力有两把刷子,汉宣帝

找了几个萧望之的亮点作为提拔的依据

,又接连提拔他为谏大夫、丞相司直,一年中提拔了3次,一直做到了二千石级的大官。

不火速提拔不行啊,得有人跟霍氏硬扛啊。

后来霍氏谋返被灭族,萧望之则日益受到信用。

萧望之的酸脾气

如果干部老是在上面,没有基层工作的历练,往往不知道民间的疾苦,一般会好高骛远,甚至出现“为什么不喝肉粥”的可笑想法,将来如果处理政事,往往脱离实际。为此,汉宣帝想选内廷的官员们到基层历练历练,这对于锻炼干部很有必要。

萧望之被选任为平原太守。但是他只想在朝廷任职,不想下放,很不乐意。后来他上疏请求,前65年又被征入朝廷当了少府。

汉宣帝认为萧望之通晓经术、办事稳重、论议有理,按照才能可以担任丞相,就想试试他的政事能力,任他为左冯翊。左冯翊相当于直辖市的一把手,也不小了。但是萧望之感觉自己突然被降职为左冯翊,担心是自己办事不合皇帝的意思,犯了错,马上就上书称病了。汉宣帝知道后派金安上(金日磾侄子)跟他说:“你前任平原太守的时间太短,所以任用左冯翊来个基层锻炼,不是你有什么过失。”

萧望之知道了汉宣帝的原意,马上积极处理政事。

这么大年纪了却是小孩子脾气,有意思。

从这里我们知道

萧望之的两个缺点,第一是不善于溜须拍马、揣摩上意,皇帝的意思自己摸不清楚。

第二是萧望之有不愿意下放任职的酸脾气,担不了压力。

萧望之的牛脾气

萧望之的脾气也有另一个缺点,当年敢硬扛霍光,那就敢硬扛别人。

萧望之有正直的一面,也有清高的一面,也有牛脾气。

又一次大司农耿寿昌建议设立常平仓,汉宣帝认为很好,可是萧望之却反对。按照常理,

上级认为好,下属必须认为更好,还要捧上一捧,舔上一舔;上级认为差,下属必须认为超级差,还要踩上一脚,扔块石头。

皇上赞同,萧望之却反对,皇上当然不高兴。

丞相丙吉年老,汉宣帝看重他。萧望之却看不惯丙吉这个和稀泥的,上奏说:“百姓贫困,盗贼不停,二千石(级别比较高)一级的官员多数才能低下、不能胜任。担任三公的大臣不是合适的人选,所以三光(日、月、星)不亮。”

萧望之的意思很明确,你们这些上游的大臣都是废物,都不行。丞相、大将军、御史,你们这三公也不行。这言论一出,把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都得罪干净了,当然连自己也骂了。另外,

这些官员都是谁任命的?是皇上,这反过来也是在骂皇上。

曾国藩说:若观人短处,则天下无可用之人。看人只看到别人的缺点,那世界上就没有可用的人了。

汉宣帝不能说萧望之认为自己用人不行

,就说萧望之意在轻视丞相丙吉,下诏让侍中建章、卫尉金安上、光禄勋杨恽、御史中丞王忠等重臣共同诘问萧望之。

萧望之脱下帽子放到一边对答,意思是

可以让我闭嘴,但是别想让我承认错误。

汉宣帝因此不喜欢他。

后来丞相司直緐延寿上奏说:“侍中谒者秉承皇帝的命令去告诫萧望之。他只是拜了两拜,故意伏地不起,很傲慢。御史大夫(萧望之)的排名在丞相(丙吉)之后,按照礼节,两人碰面御史大夫萧望之应该让一下丞相丙吉,但是两人碰面,萧望之经常要与丙吉平齐,如果议事不合他意,萧望之就说:‘君龄尊高,难道能与我父亲同年么!’并且按照先例,丞相生病,御史大夫当日就要去探望病情,现在丞相屡病,萧望之不探问病情;另外萧望之还有贪污、受贿、挪用公款,都是上百万的,等等。”反正真的假的都上奏了。

汉宣帝听了很生气,不再信任萧望之。

太子太傅

对于这种正直到一根筋的人、对于这种很有学问的人,做太子的老师再好不过了,于是汉宣帝把萧望之降职作了太子太傅。

萧望之降职后,黄霸代作御史大夫。

几个月后,丙吉死了,黄霸担任丞相。

后来黄霸死了,于定国接任丞相。

轮来轮去,也没轮到萧望之。

萧望之被废弃,不能作丞相,只作太傅,专心教皇太子刘奭读书。

萧望之能教出来未来的好皇帝吗?

下一集我们讲述为什么西汉的灭亡来源于随意的一挥手,为什么才艺天子都不是好皇帝,为什么正直的大臣一般会死?

我们来看看那优柔寡断的汉元帝,以及太傅萧望之之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梅... 引言 每一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学子,心中都会有一个儒雅的身影。这便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一提...
1940年,陈嘉庚的“西行漫记... 1940年,全面抗战进入第四年。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时长达9个月,足迹...
原创 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丈夫从...
4200年前 先民就“开”上了... 双轮车辙印 鸟瞰平粮台遗址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淮阳平粮台遗址曾入选201...
原创 宋... 文I 唐哲 编辑I 唐哲 起用王安石 宋代神宗时期是一个大改革的时代, 宋神宗即位时,宋朝已有百余年...
原创 明... 在明末有这样一个人他制定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等战略构想,使明军能在辽东对抗后金精骑。他在...
原创 冈... 冈村宁次、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并称为日本“三羽乌”,当这三只乌鸦振翅高飞时,却给东方带来的巨大的灾难...
原创 唐... 姚崇是唐朝著名政治家,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书,是唐朝四大贤相之一。 姚崇年轻的时...
原创 原...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说起来整个国家谁的权力地位最大,那想必就是要提到皇帝了,可这个将近三百...
原创 日... 你敢相信吗?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竟然隐瞒世界76年,当年宣布投降并非出于本意,也不是因为美国的两颗原...
原创 满... 如果一人手摇白纸扇,身穿黄马褂,背后留着一条乌黑发亮的大辫子,你会不会觉得这是清宫戏?当然,如果出现...
原创 南... 【历史】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的发展,其实跟人一样,那也是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也就是说要有肥沃的土地...
原创 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部门就一直在安排着尽快为在战争中牺牲的同志寻求一处极好的栖身之地。 上级强调,...
原创 皇... 皇位传承一直以来都是历朝历代统治阶级必须面对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统治阶级自身的统治能否延续,还关...
原创 刘... 民国时期,盘踞山东的军阀,除了张宗昌、韩复榘,还有一个号称“胶东王”的中号军阀刘珍年。 出道东北,...
原创 晚...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作为我国漫长而广阔的历史长河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史料与...
原创 朔... 中国讲谋略,西方讲技术。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大背景下,美西方传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浸淫商业,对契约精...
原创 西... #历史开讲# 西汉王朝初立时,毫无礼仪可言。大臣们见了刘邦,举止十分随便。皇宫举行宴会,也如同集市,...
原创 清... 1889甲午海战之前,朝野上下对日本的态度颇为复杂。咸丰十年(1860)恭亲王在英法联军的教训中, ...
原创 如...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一个割据分裂的时代,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天下。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