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春秋的齐桓公与美国很相似:带领人民不是为地盘,而是为争霸。
迪丽瓦拉
2025-08-02 05:02:58
0

春秋之初,各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关系:一是华夏对夷狄,二是诸侯对周天子,三是诸侯对诸侯。

作为齐国的君主,齐桓公在稳定国内局势后,也积极进行海外活动。他先讨好宋、鲁,后又把郑国拉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当时,戎狄势力非常强大,对华夏部落的一些小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也就有了齐桓公“尊王伐夷”,称霸天下,愣是打出了春秋第一霸主,打响了对外扩张的冲锋号。

但要说它代表了华人世界的第二波地域扩张,势必会让人感到陌生和迷惑。因为从史料来看,齐桓公的行动轨迹并没有越过周朝的疆域。

那么为什么说齐桓公开启了中国地理学的第二次发展浪潮呢?在哪里开的?

这就是要重点讲的——齐桓公的发展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虽说周武王用王国之制控制了华夏文明的外围,但实际上这片疆域内部还是有很多处女地。而齐桓公以“尊王伐夷”开启了对这些原始地区的开发,这是第二次地缘大开发浪潮。

要谈地域扩张,首先要了解齐桓公开辟之前,周朝的版图是什么样子的。

至于疆域,估计有的人认为可以从跑到周朝四个角最远的据点,然后把那些点连成一条线。那么,这条线以内的部分自然是周朝的领土。

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周朝的版图不是一整块布,而是一张千疮百孔的网。具体来说,周朝是点格结构,城市为点,道路为线,线与点相连。在圆点和圆圈的范围内,还有许多未被探索和控制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里,散落着各种非诸侯非周的势力,当时这些势力统称为蛮族。

在这里要提醒一下的是,因为这样的地理分布,对于华夏界的诸侯来说,蛮族势力并不是很遥远,而是就在身边。

比如,晋国很长一段时间只控制着太行山附近山谷中的城邦据点。而在太行山周边的山区,却有大量的蛮夷势力不在周朝的附庸之列。这些势力经常骚扰晋国的城市,对晋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再比如,在今洛阳、郑国地区,也有不少蛮族势力。周襄王曾召集人马攻打这些蛮族。后来导致蛮族造反,又攻占了东周的据点洛邑。

因此,在周朝后期,他们实际上面临着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错综复杂的地理网络结构:大量的蛮族势力包围诸侯国,华夏势力随时有被侵略的危险。另一边,周天子势力一边倒,诸侯国四分五裂,各行其是,无人能独立抵御蛮族的入侵。

面对如此风云变幻的形势,解决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集中诸侯的力量,联合诸侯共同抗击蛮夷。不过道理只是一个理论上可行的事,具体能不能做到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趁机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不仅使齐桓公成功统一了诸侯之力,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还引发了中国版图的第二次大扩张。

首先是尊王以周天子的名义结盟,在诸侯中确立统治地位。在确定自己有能力调动诸侯之后,齐桓公做了第二件事,就是联合各路诸侯的力量,共同抗击蛮族的入侵,也就是“击退野蛮人”。

好了,先说说齐桓公做的第一件事,尊王。

按照周朝晚年的礼法规定,能够驾驭多个诸侯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周天子。其他诸侯国的君主再厉害,也不能号令天下所有的诸侯,因为名不正言不正。然而此时,在周平王东进之后,周天子已经渐渐失去了掌控局面的能力。诸侯国各自为政,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无底,蛮族势力也趁此向诸侯国发起进攻。

危机越来越严重,中原各国终于明白,这种混乱不能再持续下去,每个人都必须做点什么来确保自己的安全。

起初,诸侯们想通过开会的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围绕这个解决办法订立契约。然后大家向天地神明宣誓,履行相应的誓言。这种做法看似不错,但具体行动起来往往得不到重视,签订的条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

为什么会这样?

很简单,缺乏监督。违反条约的国家很少受到武力惩罚,条约无效。以往,周天子是监督诸侯的行动,解决诸侯纷争的,但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没有那种权威和能力了。

那么怎么办?

需要一位带头人,代替周天子,协调诸侯之间的矛盾,维护国家之间的稳定。

当时,齐国国君齐桓公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机遇。他举起“尊王弃夷”的大旗,宣示拥护周天子的统治,以周天子的名义组织联盟,并名正言顺地推选为联盟领袖,成功统帅诸侯。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疑惑,齐桓公是自己选了自己当主宰呢?当时,是否有其他君主与他竞争这个职位?无独有偶,司马迁在《齐公世家》中对齐桓公登上霸主的历史背景有过简洁的分析。

当时最强大的四个诸侯国是齐、秦、晋、楚。

齐国就不用说了,西部的秦国其实也想参加诸侯联盟,只是地理位置偏远,出门出路也不顺畅,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参加联盟。至于晋的情况,他刚刚加入联盟,国内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内乱,也根本无暇顾及。

而南方的楚国本是周属诸侯国,后来脱离附庸制,自以为是蛮夷,公然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吞并周属诸侯国。因此,楚国并没有积极参与诸侯联盟,反而成了联盟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齐桓公自然而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领袖。齐桓公一生共组织了十六次诸侯联盟,其中九次特别重要,被称为“九次诸侯联盟”。

齐国打着尊王伐夷的旗号,仲裁诸侯之间的纷争,通过结盟促进国际合作。他团结了最初分散的华夏势力,维护了华夏文明的基本格局,组建多国联盟,共同对抗华夏诸侯的共同威胁,也就是对抗蛮夷。

其实这里还隐藏着一个问题。面对入侵的蛮族势力,诸侯国们也有两种选择:可以选择与他国同仇敌忾,也可以选择不参战,只顾“自己”。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战国时期,尽管东方六国都知道秦国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然而,这些国家从未真正团结起来。尤其是远离秦国的国家,还是希望离近秦国的国家与秦国作战,以换取自己享受利益。

那么,为什么在齐桓公时代,东南西北的各路诸侯都愿意加入齐桓公的“保卫体系”呢?因为蛮族入侵不是一场遥远的战争,而是威胁到每一个诸侯国的大门。

其实跟我们前面讲到的周朝的网络版图结构有关系。齐桓公时期,华夷混杂,野蛮势力常出没于诸侯都城的外围。甚至还有诸侯国的君主,站在自己的城墙之上,就可以直接看到定居已久的蛮族,也曾出现过诸侯国的国都被蛮族攻占的事件。

因为蛮族的“共同敌人”,华夏诸侯特别团结,各自都愿意尊齐桓公为领袖,以换取齐桓公提供的安全保障。

而齐桓公也正是这样做的。

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燕国被山戎军攻打,齐桓公亲自率军前去救援。邢国、卫国被蛮族攻打,国都沦陷。齐桓公亲自处理后果。他在对蛮族势力发起反击的同时,也安置了各国的流民。

齐桓公此时的征兵北达燕山,西达太行山,南达淮河流域。总之,哪里有危机,哪里就有齐桓公的军队,齐桓公仿佛成了周朝的救火队长。

在齐桓公驱逐和反击蛮族的过程中,一部分蛮族势力被迫远走他乡,一部分开始融入华夏体系。最著名的合并就是太行山山地部落与晋国的合并。晋王与几个蛮族结成战略联姻,生下了很多混血子嗣。比如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他的母亲胡姬就出生在蛮族狄(狄)国,所以晋文公其实是一个混血儿。

在这个过程中,华夏的世界再次扩张,网络结构中的大片野蛮人和黑洞区域逐渐被探索并纳入华夏体系。随着蛮族地区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周代网状疆域格局网目越来越密,越来越小。点线图案逐渐变成平面图案。

这也是中华文明第二次地域扩张浪潮。

当然,这场由齐桓公发起的地域大扩张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几乎跨越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是历代君主共同推动的。

好了,总结一下。齐桓公凭借以尊王伐夷之策自立为春秋第一霸主。他还联合诸侯抗击蛮族势力,推动了格子地区的广阔勘探开发。征服时代的精确控制开始转变为表面控制。这是华夏世界的第二波地域扩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宋... 岳飞是一位民族英雄,曾经在抗金斗争中为宋朝立下过汗马功劳。而他的悲情结束,也成了后世议论不休的千古遗...
原创 清... “新疆166万平方公里,我大清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清朝廷上,一个63岁老头儿勃...
原创 原... 【历史】反人类罪,实际上是一种最严重的罪行,相当于古代罪大恶极的这一种,所以反人类罪基本上下场都凄惨...
原创 天... 1126年末,在被金兵围困一个多月之后,北宋的都城开封被攻破。1127年春,在劫掠了开封之后,金军带...
一支探寻古丝路文明的联合考古队... 今年6月18日,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馆正式开馆。众多展陈中,一幅照片吸引人们驻足。 照片拍摄于201...
原创 非... 非洲,是老天比较眷顾的一个地方,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多外国人认为,非洲的贫穷主要是干旱缺水造成...
原创 被... 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武将如云。然而,在众多光芒万丈的名将之中,有两位大将常常被历史的尘埃所...
“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第十... 11月18日,第十五场“两岸学者面对面”系列活动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厦门大学和中华文化...
原创 宋... 文/ 皇甫喵 图/ 皇甫喵 — 引言 — 宋朝是一个经济、文化鼎盛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军事极其颓废的...
原创 明... 周奎(生卒年不详),南直隶苏州府人,明朝外戚,明思宗朱由检的岳父,庄烈皇后周氏之父。 崇祯三年,被封...
原创 秦... 我们这里所说的赐爵主要是指民爵。从文献看,最初有些赐爵虽然性质不甚明朗,但理解为民爵当无大错。 比如...
原创 一... 提起李隆基,很多人都不由想起白居易的《长恨歌》,想起杨贵妃,想起安史之乱,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
原创 被... 在《三国演义》中,众多英雄光辉灿烂,但鲜有人提及文聘。这位刘表麾下的将领,以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辉煌的战...
原创 卫... 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大总管”,从来都是政府中最忙碌的那个人。外交、军事、...
原创 夜... 如果看到某个人不自量力,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毕竟一个国家会因为自大而灭亡,...
原创 梅... 引言 每一位从清华园走出的学子,心中都会有一个儒雅的身影。这便是他们心中“永远的校长”梅贻琦。 一提...
1940年,陈嘉庚的“西行漫记... 1940年,全面抗战进入第四年。陈嘉庚带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回国慰劳考察,时长达9个月,足迹...
原创 刘...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在自己的丈夫从...
4200年前 先民就“开”上了... 双轮车辙印 鸟瞰平粮台遗址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张弋/文 受访者供图 淮阳平粮台遗址曾入选201...
原创 宋... 文I 唐哲 编辑I 唐哲 起用王安石 宋代神宗时期是一个大改革的时代, 宋神宗即位时,宋朝已有百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