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00年,慈禧太后利用"扶清灭洋"的义和团,把臣民对大清的不满引向欺压中国的西方洋人。在她的默许和怂恿下义和团围攻八国联军使馆;董福祥的甘军枪杀日本公使馆员杉山彬;载漪的神机营枪杀德国公使克林德。最终八国联军决定攻打北京城,随后慈禧以大清国皇帝名义向英、美、俄、日、德、法、意、奥八国宣战。
八国联军虽然只有两万多人,但是洋枪洋炮、轻松松松就打破了义和团刀战不入的神话,仅用三天时就从天津塘沽攻进了北京城。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惶出奔北京,经山西,历经70余天奔波,到达陕西西安。由于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六年的庚子年,所以后人称其为"庚子事变、两宫西狩"。
1901年,奕劻和李鸿章与八国联军在北京签署《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银两;诛杀主战派大臣多人;铲平大沽炮台以及京师至海通道所有炮台;同意八国派兵驻守租界地。
《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相继从北京撤离军队,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准备从西安起驾回銮。
此时,时任河南府知府的文悌是慈禧太后的娘家侄子。为了迎接两宫回銮,文悌可谓费尽心机,早就安排大修行宫周南驿,并整修洛阳城、关林、龙门等地,以备太后和皇上观赏游览。
河南府元明清三代洛阳的别称
清代洛阳是河南省所辖九府之一河南府的所在地,所以洛阳的称呼也叫河南府。河南知府相当于今天洛阳市委书记的职位,下辖
洛阳、偃师、巩县、孟津、宜阳、登封、永宁、新安、渑池、嵩县十县,基本上和今天的洛阳差不多,只不过巩县和登封归属了郑州,渑池归属了三门峡,但没有黄河以北的吉利。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銮入洛阳城
1901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王公贵戚及家属、护驾兵勇等上千人,分乘三千余辆车马,浩浩荡荡从陕西西安城出发,过河南陕州,于农历九月十三日进入河南府境内,銮驾过渑池县后,于十四日在新安县铁门镇驻跸。由于下着小雨,同时也为第二天午时能够准时到达洛阳城,两宫于十五日晚住在洛阳城西谷水镇搭建的临时中帐。
十六日午时,两宫銮驾到达洛阳城西丽景门时,上千官民跪迎。走在最前面的是骑高头大马的护卫军和仪仗队,二十四面黄龙旗开道;慈禧太后乘的是由16人抬着的两边绣着吉祥龙凤图案的金黄色大轿;紧接后面的是光绪皇帝的轿子、隆裕皇后的轿子及瑾妃等的轿子。
所有轿夫都穿红彩绸衣,戴黑帽,足穿黑面白底软靴,一切皆按京师銮仪的标准,轿前轿后有御前大臣及宫中太监骑马随驾,李莲英则跟在慈禧太后轿旁。
再后面是一些大臣及眷属的排成长队,依次等待进城。最后面是护驾兵勇,押运着数百辆装满货物的车辆。
洛阳城及沿途的道路,全用黄土重新铺整。城中男女老幼,举巷开出,西大街及南大街两旁跪着迎驾的士兵。两宫大轿经过时,百姓高呼"老佛爷万岁!皇上万岁!"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经十字街口,住进南大街"国宾馆"——周南驿。
当时洛阳城内居民只有四五万人,一下子平添的回銮队伍就有三千多人,超过了接待能力,洛阳大街小巷的旅馆和居家都住满了王公大臣和随行人员。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方驿站——周南驿。
驿,是中国古代传递军情、政令、信件以及接送官员的处所。洛阳周南驿始建于西周初年,为传递周天子诏令、迎送各诸侯,遂设馆驿于洛邑城之南,故名"周南驿",汉唐宋时期改为"都亭驿",金元时期颓废。
屡废屡兴的洛阳周南驿至明朝开国,河南知府徐麟重建周南驿于洛阳城南关,是河南府的中心驿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的洛阳行宫,就是在明清周南驿的基础上改圹建而成。
周南驿旧址在今老城南大街,坐东朝西,位置大体在三复街以北、御路街以西、鼎新街以南。抗日战争期间,周南驿被日军飞机轰炸摧毁。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周南驿召见河南省地方官员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住进周南驿行宫后,于十七日,最先召见了河南巡抚于荫霖。时年63岁的于荫霖入行宫向慈禧太后请安毕,光绪皇帝先是关心地问了他什么时候来到洛阳、住在什么地方?
于萌霖表达了自已对太后和皇上流离失所的痛苦心情,勾起了慈禧太后的伤感,不觉戚然泪下,以巾试泪。可见,"庚子事变"对慈禧太后来说,也是个天大的打击。
接着两宫召见了在洛阳的贵戚和四位富伸,询问了洛阳当地的情况,并且与他们拉拉家常,了解民情。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烧香千祥庵,观赏存古阁石刻
文悌知道慈禧太后晚年喜欢书法,而且每到一地都要去当地有名的寺庙烧香。当时洛阳东关的千祥庵是洛阳城保存较好的寺院,存古阁是收藏洛阳石刻最有名的地方。于是,在慈禧和光绪帝体恤民情后,文悌向太后推荐存古阁收藏的汉、晋、魏、隋、唐石刻。
十八日上午,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从南大街行宫来到十字街,看看洛阳城最繁华的地段,然后沿东大街出东门建春门,经大石桥过瀍河来到东关千祥庵烧香,并到存古阁观赏了洛阳历代石刻。
与西安碑林媲美的存古阁
"关中有碑林,洛阳有存古阁"。这句民国时期的俗语,就是说洛阳存古阁藏石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与西安碑林齐名。
存古阁创建于1840年,由清道光年间洛阳县令马恕在东关千祥庵北院修建,后在民国初年,由洛阳县长曾炳章扩建。具体位置在今瀍河区夹马营路以东、河南林业职业学院西围墙内,是中国较早的官办石刻保存所,专门收集储存洛阳出土的碑刻墓志、经幢等石刻文物。
存古阁作为当时全国最负盛名的石刻馆之一,清代的林则徐、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罗振玉;民国的马衡、吴佩孚、林森、容庚、于右任、李根源、张钫等曾造访存古阁。
存世87年的存古阁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飞机轰毁,馆藏石刻散落各地博物馆。不过,还是有少许稀世珍品留在它的故乡洛阳,比如洛阳博物馆收藏的镇馆之宝——西晋韩寿墓表。
国难思忠臣——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祭拜关林庙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在召见河南巡抚于荫霖时淡及国家遭难,说到伤心处便淡到了忠臣,自然淡到了关公。如今来到洛阳,文悌告诉姑姑慈禧太后,洛阳关林庙是供奉关公首级的地方,慈禧听罢,当即表示要去祭拜关公,并命钦天监选黄道吉日,司礼官做好安排。
十九日一大早,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以及随行大臣一百多人出洛阳城南门,经过洛河上的便桥南行7公里来到关林。
在祭拜关公仪式之时,慈禧太后深感庚子国难需要忠臣效力,具有现实意义。于是,她下旨发帑银两千两,进一步整修关林。此次整修关林,除了对关林内的建筑进行修茸之外,同时还添加了戏楼、月台、甬道、东西牌坊等建筑。
祭拜关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场书写了两块匾额。慈禧太后亲书“威扬六合”的匾额挂在关林仪门,光绪皇帝亲书“气壮嵩高”的匾额悬于二殿正门上方。
两块匾额在两宫书写之后的半月内,由技艺精湛的辛店镇白营村张金生雕刻完成并悬挂起来。不过,如今悬挂在关林内的这两块匾额是后来整修关林时的重置品,并非原刻。
关公死后他的首级葬于洛阳何处?
洛阳关林相传是埋葬三国蜀汉大将关羽首级的地方,即现今的关林庙,是明清时期所建的四进院落祭祀庙宇。
据据关林庙现存碑文所载,关林在宋元时期叫“关王冢庙”;明万历时叫“关帝陵庙”;清康熙时曾叫“关夫子冢庙”。清雍正八年,关羽被追封为“武圣”,由于圣人的墓冢称“林”,到了道光元年,清朝廷按照加封新号称呼的礼制,把“关夫子冢庙”,改称为“关林”。
另据历史传说,东吴孙权杀了关羽以后,感到非常恐惧,想嫁祸于曹操,便把关羽的首级送到洛阳。曹操将关羽的首级厚葬于洛阳城东南门外。
历史上,三国时期的洛阳城并非现在所说的隋唐洛阳城;或者宋元明清洛阳老城,而是在白马寺以东与偃师、孟津交界的汉魏洛阳故城,东距洛阳老城25里。
有人考证,真正葬关羽首级的关帝墓在汉魏洛阳故城东南1里的关庄村,与史载的地望吻合。关庄村关帝墓园,据考证,由一冢和一个土石寨组成,占地30亩,冢高15米,在东南方开一石门,有招魂之意,另虚设陪冢二座,以防有人盗掘关冢。
在石寨和冢之间,有明嘉靖年间所立的“汉寿亭侯,武安王协天护国大将军关帝之墓”碑。遗憾的是,1955年洛阳发大水,洛河南岸的关庄村出现险情,村民们就把这幢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石碑作为堵水石料,扔进洛河激流里去了,至今再无下落。
不过,1934年,关庄乡伸魏学明复立的“关帝之墓”碑被保留了下来,至今保存在洛阳偃师区博物馆内。
“忠义仁勇”的关公首级是葬于洛阳洛龙区关林镇,还是葬于洛阳洛龙区佃庄镇关庄村,已无从稽考?
现存的关林经明万历年间始建庙宇植柏树,历经清康熙年间河南提督许天宠;清乾隆年间河南府尹张松孙;清道光年间中宪大夫张立勋;清光绪年间河南府知府文悌,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要员张学良、刘峙和新中国成立后20余次修葺,已成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是集"冢、庙、林"三祀合一的中国明清经典建筑群。而关庄村关帝冢据说在1979的“非正式”考古发掘后,定为“关庄大墓”,早已无人问津,仅存残冢和重建的乡村级别关帝小庙。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游龙门石窟险遇刺
在十九日上午祭拜过关林后,两宫队伍接着来到了龙门石窟。一行人先游览了禹王池涌珠泉、北魏宾阳三洞,随后在参观北魏古阳洞时,慈禧太后下旨要整修洞内一尊主佛像。
这尊主佛像就是面目全非的释迦牟尼石刻像。然而,被尊称为“老佛爷”的慈禧太后竟将佛教释迦牟尼像修成了道教太上老君像,故古阳洞亦称“老君洞”。
新中国成立后,在整修古阳洞时,又将清光绪年间河南府按慈禧太后懿旨塑修的泥塑彩绘老君像拆除,恢复了释迦牟尼残像。
当天中午,两宫一行在唐代奉先寺大佛龛前用膳,午膳是御厨制作后送来的。午膳后一行人过伊河浮桥,赏伊阙美景,游香山寺,登白居易“九老诗社”故地。
晚上,两宫一行在龙门东山驻跸临时搭建的中帐。深夜,一些对清政府和慈禧太后不满的革命党人,联合伊川县彭婆人张黑子和鸣皋人王天纵等“土匪杆子”,打着“反抗满清”的旗子,来到龙门东山口准备闹事。
两宫随驾的卫队、洛阳绿营官兵和地方团总严阵以待。妄图起事的这伙“捣乱”之众,在骚扰了三个时辰后,天快亮时四散。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虽然受到惊吓,但有惊无险。由于天黑,保护两宫的卫队头目贝勒,意外骨折。
两宫一行回到洛阳城后,文悌及时让孟津平乐郭氏正骨第三代传人郭贯田给贝勒诊治,很快见效。郭氏正骨的神奇让慈禧太后很是高兴,下旨嘉奖,文悌书写“妙手回春”,送匾额给平乐正骨郭家。
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祀宋太祖庙
两宫游龙门石窟后,回到洛阳周南驿行宫,于二十一日,出洛阳城东关建春门,再次来到东关爽明街,也就是曾经的双龙街,现在的夹马营路,祭祀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出生地的宋太祖庙。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为什么要去爽明街宋太祖庙祭祀呢?因明清两代特别注重理学,两宫在对关公大力表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洛阳作为理学的发源地,诞生了开创宋朝三百年基业的宋太祖赵匡胤。
在祭祀宋太祖庙后,两宫还为北宋两位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的二程故里写了两块扁,并嘱咐文悌制成匾额,送洛阳嵩县田湖镇程村二程祠,作为嘉许。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光绪帝赐书“伊洛源渊”的两块匾的重置品,至今悬挂在嵩县二程故里。另外,慈禧太后还为洛阳安乐窝邵雍祠赐书“河钩摘洛”,光绪皇帝赐书“天挺人豪”,嘉许这位北宋理学大师。
洛阳老城含金量最高的历史文化街道——东关爽明街
爽明街,曾经的双龙街,今夹马营路,在五代后唐天成二年,即927年,诞生了开创宋朝三百年基业的宋太祖赵匡胤。另据说宋太宗赵匡义也出生于此,故称双龙街。
赵匡胤“陈桥兵变”当上皇帝后,下招对其父赵弘殷在兴道坊内的“宣祖旧宅”进行扩建,赐名“洞真宫”。其旧址位于今夹马营街西侧的八孔窑街,毁于北宋末年金兵南下。
宋王朝建立后,大宋王朝的皇帝们为了保护赵家的祖基,就派军队驻扎在这里,有很多士兵和马匹来往,故称“甲马营”,明代人们误为“夹马营”。因传说赵匡胤出生时,赵宏殷家被一股红光紫气笼罩,亦俗称“火街”。
明代初年河南府为后世树立榜样,在“夹马营”为赵匡胤营建了宋太祖庙。此庙面阔三间,内塑宋太祖坐像,三面墙上彩绘有赵匡胤一生传奇的图画。
宋太祖庙东侧的沟北处,明福王朱常洵修建了洛阳城最大的“护国迎恩寺”,崇祯皇帝还亲笔为寺院题名,因寺在城东郊,故人称“东大寺”。
在东大寺西,元代后期洛阳乡坤们还修建了药王庙;在东大寺南,建起了洛阳最大的奶奶庙——岱岳观,亦俗称泰山庙。此庙观内有四进大殿,六十间厢房,内供奉泰山奶奶。
泰山庙的西北就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烧过香的千祥庵及存古阁。千祥庵为明福王府妃景禄、景泰所建,清康熙年间重修。坐东朝西的千祥庵山门建在三尺高的台阶上,正院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千祥庵的北院即为清道光年间洛阳县令马恕创建的存古阁。
另外,在存古阁北还有清代河南府所修建的纪念明代洛阳名士刘健、白良辅、阎禹锡的三贤祠;千祥庵隔街正对纪念西汉洛阳旷世奇才的贾谊祠;在街的南头有纪念洛水之神宓妃的洛神庙。
慈禧太后在巩县赐匾“康百万”
农历九月二十四日,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离开洛阳城,开始向东进发,路过汉魏洛阳故城时,“老佛爷”并没有到年久失修的白马寺参拜,当日两宫銮驾直达偃师境内,夜宿偃师县城。
九月二十五日,两宫来到巩县境内。巩县康店镇的康姓富豪家族康鸿猷为了迎接两宫回銮,捐资修建了巩县的行宫。当慈禧太后和光绪帝驻跸在巩县行宫时,听说有一个康姓的富商为其捐资修建了行宫后感到非常高兴,特赐匾“康百万”嘉许,“康百万”由此而名杨河洛大地。
出了巩县就出了河南府洛阳的境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经荣阳、郑县,来到河南省会开封,并在开封渡过生日,于农历十二月十五日,离开开封府渡黄河北上山东、河北回北京城。
结语:
时光荏苒,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游览的龙门石窟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香山寺经过整修已成为龙门石窟风景区香火炽盛之地;祭拜的关林庙已成为世界华人朝圣关公首选地;老城的丽景门、西大街、南大街、东大街经过重建修复,已成为洛阳历史文化著名的街区。
不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居住的老城南大街周南驿行宫,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飞机轰炸后,建筑遗迹已荡然无存。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祭祀的东关夹马营路宋太祖庙在1958年被折毁,同时“夹马营”石碑丢失,只留下碑座,后在2000年扩修爽明街时也被废弃;烧过香的千祥奄及存古阁被日军飞机炸毁后,其建筑遗址在1951年修建洛阳林校时被拆除,同时被拆除的还有泰山庙、三贤祠;护国迎恩寺被日本飞机炸毁后,其旧址在1954年扩建洛一高时被拆除;药王庙在1957年修建三乐食品厂时被占用拆除;贾谊祠在1949年成立洛阳地委医院时被占用,后扩建洛阳地区医院时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