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系列电影,叫《施公案》,里面的主人公——江都知县
施世纶
,是靖海侯
施琅
的儿子。
查了一下史料,施琅共有8子6女,他的第2个儿子,确实叫施世纶。
施世纶,汉军镶黄旗人,靖海侯琅仲子。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施琅的长子,叫施世泽(又记作施齐),被过继给了大伯(施琅的大哥)为嗣。施世泽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不幸被郑经杀害。所以,施世纶虽是次子,但算是家中长子。
时公(施琅)长子世泽以继伯兄,故在闽。
——《碑传集·施襄庄公传·卷十五》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施琅去世,但承袭其爵位的,并不是施世纶,而是施琅最小的儿子——施世范。顺便插一句,施世范的续弦,是佟国纲的女儿。
以故靖海侯施琅子施世范,袭三等侯。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十三》
施世纶虽然没有爵位,但他的名气,却比有爵位的弟弟施世范,要大得多。
生于道光年间的陈康祺,在《郎潜纪闻二笔》中记载,他小的时候,就听乡里老人说,施世纶是个清官;小说《施公案》中,更是将施世纶,比作包公、海瑞。
少时即闻乡里父老言,施世纶为清官,入都后,则闻院曲盲词有演唱其政绩者,盖由小说中刻有施公案一书,比公为宋之包孝肃、明之海忠介。
——《郎潜纪闻二笔·卷四》
可是,《清实录》中,有关
施世纶
的记载,并不是很多。
01
据《浔海施氏族谱》中记载,施世纶出生于
顺治十六年
(1659年)十一月初七,其生母黄氏,是施琅的副室。
施琅的长子施世泽、次子施世纶、以及第4子施世骥,都是这位黄氏所生。黄氏过世后,被允许与施琅、嫡夫人王氏合葬。
关于施世纶的长相,清人笔记中,说他相貌丑陋,还送了个外号——“缺不全”。
漕宪施公,貌奇丑,人号为“缺不全”。
——《巢林笔谈·卷一》
《永宪录》中也说,施世纶其貌不扬,耳朵还缺了一块。
(世纶)貌甚寝,耳缺其半。
——《永宪录·卷一》
但当时官方的记载中,并没有说施世纶很丑,只说,他从小身体不好,长得比较清瘦。
(施世纶)生而清羸,多疾。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历史上的施世纶,并没有当过江都知县。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施世纶27(虚)岁,以“荫生”被授为
泰州知州
。据说,当地人听说,这么年轻的贵公子,要来当他们的一州之长,都不怎么看好。
州人以其年少华胄,多易视之。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但施世纶上任后,相当勤政,而且非常清廉,将泰州这个地方,治理得很好。
世纶洁清自持,晨夕钩稽簿书无少懈,凡所施行,辄中程度,奸吏豪右皆敛手屏气,无敢越尺寸,州大治。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初四,康熙皇帝因南巡,来到扬州府,下旨说,施世纶“居官颇善”,升为扬州府知府。
又谕扈从部院诸臣曰:「泰州知州施世纶居官颇善,着从优升补扬州府知府。传谕该总督,令加训勉,嗣后宜益洁己爱民。」
——《康熙起居注》
康熙皇帝南巡到清河县的时候,还将施世纶喊到自己船上,夸他是“
天下第一清官
”。可不知为什么,这一情节,并没有被记录到《清实录》、《康熙起居注》中。
次日某到清河,上为停舟温谕良久,顾谓诸王左右曰:此天下第一清官也。时岸上皆呼万岁。
——《南堂诗钞·清河见上图歌·卷六》
施世纶能升职,也多亏当时的两江总督
傅拉塔
(也写作傅腊塔)的提携。因为,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正月,施世纶因为“承修京口沙船迟误”,原本是要降级离任的。好在,傅拉塔出面,为其说了好话,施世纶才得以留任。
二十八年正月,以承修京口沙船迟误,部议降调。督臣傅腊塔以世纶清廉公直,题留。得旨:留任。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傅拉塔,姓伊尔根觉罗,满洲镶黄旗人,他会帮助施世纶,主要是因为,他本人,也是一位清官。康熙皇帝曾说过,自从原两江总督于成龙(山西人,被康熙皇帝誉为“清官第一”),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过世后,其继任者里,就属傅拉塔,最称职。
谕大学士等,江南江西总督,居官善者,自于成龙以来,惟傅拉塔一人。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四》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十一月,傅拉塔接到康熙的密旨,说,“扬州知府施世纶居官恶劣”。十二月初一,傅拉塔递上奏折,没有直接为施世纶辩白,而是说,经过询查,施世纶是有“
诡怪轻狂
”的行为。傅拉塔还说,他不是包庇施世纶,只是因为,施世纶是皇帝特别提拔重用的人,觉得他会改正的。
奴才岂敢徇庇施世纶,以欺蒙父皇,唯施世纶乃屡蒙圣恩宥罪,格外擢用之人,故恐将改正而照顾之。
——《两江总督傅拉塔密陈于成龙等劣迹满文奏折》
02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施世纶升任江宁知府。在江宁,施世纶又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例如,当时江宁府,有市井无赖,为害百姓,而这些人,因为与当地驻兵勾连,所以,没人敢得罪他们。但施世纶上任后,依法将这些人,都治了罪。
市之无赖者,连驻兵为民害,世纶至,痛绳之以法。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再比如,施世纶发现,他的上级,有偷偷囤积商品,导致当地物价飞涨。施世纶直接指出上司的做法不当,让其停止囤积居奇的行为。
上官以私人居奇,市价腾踊,世纶直陈其不便,大拂上官意,然惮其严正,勉从之。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三月二十一日,施世纶的父亲
施琅
病逝,为此,施世纶要回去丁忧。江宁的百姓,舍不得施世纶离开,“乞留者万人”。那时的两江总督
范承勋
(汉军镶黄旗人,范文程第3子),还特意上疏,说施世纶受百姓爱戴,请求让施世纶,留在任上守孝。但这一提议,遭到了御史的反对。
三十五年,丁父忧。督臣范承勋以世纶舆情爱戴,请在任守制。御史胡德迈特疏,应行离任。遂归。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施世纶的父亲去世不到1个月,施世纶的嫡母王氏,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四月十八日这天,病逝了。第二年,即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七月十二日,施世纶的生母黄氏,亦病逝。这样,施世纶还要丁母忧。
施世纶丁父忧结束的时候,康熙皇帝让施世纶,去当苏州知府。但是,施世纶以在丁母忧为由,辞掉了这一任命。
连丁母忧。岁馀,特旨授苏州知府,(施世纶)仍以终制辞不赴。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施世纶守孝期满,康熙皇帝任命他为
淮徐道副使
,去治理河道。
三十八年服阕,授江南淮徐道。
——《钦定八旗通志·卷一百九十二》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十六日,湖南按察使的职位空缺,大臣们选出了几个候选人,施世纶也在其中。但康熙皇帝,却不想让施世纶,当这个按察使。康熙的理由是,施世纶虽然清廉,但“
遇事偏执
”,叫他断案,势必会偏向较弱势的一方,做不到完全公正。不过,同年的十二月十五日,康熙皇帝还是升了施世纶的官,让他去当主管钱粮的
湖南布政使
,因为康熙觉得,施世纶这种认死理的性格,管钱,最合适。
上谕汉大学士等曰:施世纶,朕深知之,其操守果廉,但遇事偏执,百姓与生员讼,彼必庇护百姓,生员与缙绅讼,彼必庇护生员。夫处事唯求得中,岂可偏私。如施世纶者,委以钱榖之事,则相宜耳。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月十六,施世纶又从湖南,调去安徽,当布政使。
乙酉。调湖南布政使施世纶,为安徽布政使司布政使。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六》
淮徐道副使、湖南布政使、安徽布政使,这3个职位,都是管钱的。先后在上述3个肥缺上任职的施世纶,将每一笔收入与支出,记录得清清楚楚,直至他离任,都没有中饱私囊。
凡三任筦籥(guǎnyuè)财赋,出纳丝毫无苟,出署时,曩箧萧然。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六月二十七日,施世纶被任命为太仆寺卿。但在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二月初三,施世纶却被革了职。这倒不是因为施世纶有什么贪赃枉法的行为,而是因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湖南镇筸(gān)镇兵丁王汉杰等3百多人,做出了打劫城中当铺等违法行为。湖广总督
喻成龙
(汉军正蓝旗人),只将王汉杰等人,定罪为“斩监候”,至于当地的官员,喻成龙认为他们,对此事并不知情,“应免议查”。
湖广总督喻成龙疏言,湖广提标营兵王汉杰等,聚众抢劫,应将王汉杰等,拟斩监候,其该管各官,并不知情,应免议查。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一》
康熙皇帝不认可喻成龙的处理方式,觉得他是在包庇下属,就派了郎中吴进泰,去审理此案。结果,不但湖广总督喻成龙本人,被革职,就连在案发期间,担任过湖南布政使、按察使的人员,也被革职。而施世纶,正好在那段时间,担任着湖南布政使一职。
且地方官,不将此案审明,延捱(ái)、推诿、朦胧具奏,殊为不合。著将兵丁首犯王贵等,依拟立斩,从犯王汉杰等,俱依拟应斩监候,秋后处决。施世纶、董廷恩、董昭祚、郎廷栋等,俱著革职。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
03
施世纶被革职后1个多月,即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月十四日,就重新被授予官职,成为顺天府(今北京市)府尹。
以原任太仆寺卿施世纶,顺天府府尹。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四》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二月二十日,施世纶被升为都察院
左副都御史
,但仍然兼管顺天府事务。
升顺天府府尹施世纶,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仍兼理顺天府事。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
不到1年,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月初七,施世纶又被任命为
户部右侍郎
。但在同年的十一月十四,因为康熙认为,担任仓场侍郎的
石文桂
(瓜尔佳氏),太过无能,所以,就改派施世纶,去担任
总督仓场户部侍郎
。
谕大学士等,仓务最要,石文桂软弱无能,著授施世纶,为仓场侍郎。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四》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二月初七,施世纶又被任命为云南巡抚。
以总督仓场户部侍郎施世纶,为云南巡抚。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一》
施世纶还没来得及,去云南赴任,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二月初二,他又被改授为
漕运总督
。因为,原先的漕运总督
郎廷极
(汉军镶黄旗人),在那一年病逝,康熙皇帝认为,清廉、较真的施世纶,填补这个位置,再合适不过。当然,康熙还是觉得,倘若施世纶,能改改他那过于偏执的性子,就更完美了。
漕运总督职任重大,可著云南巡抚施世纶升补。但其性气有偏僻处,朕前已诫谕之矣。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二》
施世纶在漕运总督这个位置上,干得也是相当出色,做到“
历年漕船,俱催趱全完,并无迟误
”。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初十,因为陕西2年粮食歉收,清廷打算经由黄河水路,从河南,往陕西运粮。康熙便委派施世纶,去勘查河南到陕西的水路运输路径。康熙还让施世纶,顺便去查清陕西存粮情况,并协助陕西总督鄂海(满洲镶白旗人),办理军需粮饷。
施世纶速赴豫省,将河南府、至西安,黄河挽运路径,勘明具奏。陕西见存榖(gǔ)石数目,亦著查奏。今陕西正值军需之际,施世纶暂居陕西,令协同鄂海,办理粮饷事务。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八》
施世纶在陕西察看粮食仓储数量时,发现西安府、凤翔府的粮食损耗率,高得有些不正常,便上疏弹劾西安府、凤翔府的2位知府。
遂抵陕西,察郡县积贮,所在虚耗,而西安、凤翔二府尤甚。世纶立疏纠参二知府,下吏杂治。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陕西总督鄂海,怕被牵连,连忙上疏辩解。康熙皇帝便让施世纶、鄂海,“
各自陈得失
”。鄂海就找了个机会,去见施世纶,想让施世纶不要参劾那2位知府。见施世纶敬酒不吃,鄂海就故意提起了,施世纶那个在甘肃会宁县当知县的长子——施廷元。那时,甘肃也归陕西总督管辖。施世纶才不怕鄂海的威胁,照旧递上了奏疏。
会有事至公署面议,鄂(海)先为逊谢,具白所由,已乃甘言谓曰:愿公稍宽二郡守以为己地。世纶屹不动。时世纶子方令会宁,鄂(海)举以为要。世纶笑曰:某自入官以来,身且不顾,何有于子?疏入,鄂竟以是罢职。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结果,鄂海虽然没有直接被免职,但康熙派他去,专办军需粮饷,陕西总督的事务,就交给了四川总督年羹尧兼管。
乙酉。谕大学士等,陕西总督鄂海,著办理军粮饷。四川总督年羹尧,著兼理四川陕西总督事务。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十月,户部下拨50万两银子,给陕西赈灾。康熙皇帝因为相信施世纶,绝对不会克扣这些银两,就直接让施世纶,总管这批赈灾银,并让他,与户部派去的司官一起,负责将钱粮,发到当地灾民的手中。
得旨:此事不必差遣堂官,著派出司官,将银两交施世纶总管,公同赈济。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八十九》
在施世纶的合理安排下,即便是住在非常偏远地区的陕西百姓,都拿到了下拨的钱粮。
世纶涉遍全陕,每路四分之为十二,选郡县能吏十二人与偕,穷乡僻壤,无不周遍。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康熙六十年(1721年)六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让施世纶,从陕西回到漕运总督任上。陕西的百姓,不但自发为施世纶送行,还集资,为施世纶建了座生祠。
出关日,秦民扶老携幼,泣送数十里,醵(jù)金建生祠,以志不忘。
——《八旗通志初集·卷一百九十三》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初八,施世纶因病,要求退休,康熙皇帝没批准,而是让他,一边继续工作,一边调理身体,还特意让人代替施世纶,去办理催趱漕船的工作。
漕运总督施世纶,以病乞休。得旨:施世纶,著在任调理办事。催趱漕船,著侍郎张大有、詹事顾尔泰去。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九十七》
但是,没过几天,施世纶就病逝了,终年
64(虚)岁
。
结束语
按照康熙朝那时的规定,二品以下官员,通常不给谥号,但是,也有例外。如果是军前阵亡、或者能力特别突出的,皇帝可以特别赐谥号。
二品以下无谥,其有予谥者,系奉特旨,或效职勤劳、或没身行阵、或以文学、或以武功,均得邀逾格茂典。
——《皇朝通志·卷五十三》
施世纶生前,官至漕运总督(正二品),虽然不是一品以上官员,但他是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可是,康熙皇帝并没有给予其谥号。而施世纶的前任——原漕运总督郎廷极,任上病逝后,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四月十七日,康熙皇帝有赐给郎廷极,谥号“
温勤
”。
予故原任漕运总督郎廷极祭葬,谥温勤。
——《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六十三》
(注:本文由[头条
@热爱瘦身的鱼
]原创,禁止抄袭,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