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描绘了众多卓越的将领,个个都是一时之杰,凭借卓越的才华脱颖而出。这些将领通常都具有与众不同的面容特征,如刘备手长过膝,耳垂过肩;关羽身高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张飞则有豹头环眼,须如钢针,面若黑炭。这些独特的相貌似乎与非凡的才能相辅相成。
然而,相较之下,魏延的遭遇相对较为不幸。虽然他的面貌与关羽相似,但命运却曲折离奇。在长沙郡献城投降的时候,他险些因为脑后长了反骨而被诸葛亮下令当场斩杀。然而,这其实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的虚构。魏延并没有真正的反骨,而是在刘备入川的过程中崭露头角。
211年,刘备受刘璋之邀入川助战,魏延随之驻扎在葭萌关。随后,刘备与刘璋发生矛盾,魏延在涪城与黄忠、卓膺一同坚守,成功击败刘璋。由此,魏延崭露头角,升任牙门将军。在214年,魏延参与攻克成都的过程,成为川蜀一方的主要将领。
随着刘备事业的发展,他自封为汉中王,而魏延成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虽然这一任命让众人震惊,但魏延在汉中的镇守期间表现得无可挑剔。然而,当刘备南下进攻孙吴时,并未调动魏延,使得他在这一时期并未有太多斩获。
直到227年,魏延在诸葛亮的时代再次展现出色的才能。他被任命为丞相司马,成功击退曹魏的进攻,并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在第四次北伐中,魏延在子午谷奇谋中建议分兵万人,进攻关中,最终大获成功。这一战术的巧妙性展示了魏延卓越的军事智慧。
然而,在234年的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生病,交代后事,并命令魏延断后。可是,魏延却不愿执行这一命令,反而进攻杨仪的军队。这一举动引来王平的责骂,指责他们同室操戈。魏延的军队溃散,他只得和几个儿子逃亡。不幸的是,他被杨仪追上,当场被斩首,魏延的三族也被诛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