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飞夺泸定桥时,为何敌人没炸桥索?刘文辉:实在是不敢炸
迪丽瓦拉
2025-08-20 11:03:51
0

文|

晨语初听

编辑|

老涵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红军长征路上的一个重要战役,毛主席更是用一句

“大渡桥横铁索寒”让这次战役传颂至今。

对于泸定桥,人们常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其凶险,那么在1935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敌人为何会战败呢?

为何敌人没炸桥索呢?

石开达第二

1931年日本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是还没有进行全面侵华战争,因此这一时期的国共两党还未进行第二次合作,而是处于内战中。

飞夺泸定桥其实是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前后夹击而被迫做出的选择,那么这一时期国共两党的对战具体是怎样的局面呢?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使得红军领导层认识到了调整战略计划的必要。于是中央红军实行大转移,开始了历史上有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战役,那么泸定桥的成功夺取究竟有何意义呢?

提到泸定桥就不得不提到石达开,因为当时红军所处的境遇与石达开十分相似。

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的名将,后期因为天京内讧而自成一军,当年他行至大渡河岸边,却遇到暴雨泛水,没有办法乘船渡河,导致被清廷的追兵追上,最后又中计被擒,最终全军覆没。

而当时的红军,也面临国民党的追击,而且由于人数太多,又时间紧迫急于过河,中央红军也不能选择乘船过河。

因此,蒋介石一度想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在泸定桥附近直接粉碎中央红军。

那么有人会想,为何中央红军与石达开的处境如此相似,但是结果却完全不同呢?其实这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石达开出走天京时,他的家人已经在天京遇害,他自己也受到了天王的猜忌,他的出走是为了生存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因而此时的他并没有明确的事业目标。

但是反观中央红军,尽管被迫选择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但是他们的目标是非常明确的,是有革命目的的,因此行军更加有计划有组织。

行军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同样是后有追兵,前要过河,但是中央红军比石达开的天时地利要有优势。

石达开行至大渡河河边时,遇到了暴雨天气,河水上涨,而且当时并没有桥梁,只能等待时机乘船过河。

他们被迫在原地等待了三日,却不幸被清官追赶上。但是中央红军并没有遇到恶劣天气,且有泸定桥可以过河。

当然,中央红军面对只剩铁索没有木板的泸定桥,依旧选择飞夺,也是因为后面国民党追兵将至,时间十分紧迫。

当然,中央红军能取得泸定桥战役的胜利,并不单单是天时地利,主要还是所有战士的决心和毅力以及当局的正确判断。

为了摆脱身后的追兵,红军行至大渡河时已经是一天一夜未吃饭,此时已然是精疲力尽。而且当时的红军与国民党相比,军备明显处于弱势。

如果此时红军选择乘船过河就需要很长时间,难免需要在河滩上进行战役。而且时间会被拉长,国民党的追兵可能就会赶到,这样红军就要同时面对河岸两边军队的围攻。

而此时的泸定桥并没有被炸,只是拆除了木板,显然河对岸的敌军笃定了红军无法过桥,很容易掉以轻心。且对岸敌军的人数并不多,此时选择过桥必然能出其不意。

显然,在当局的正确判断与选择下,22名勇士组成突击队,最终飞夺泸定桥成功,粉碎了蒋介石使红军成为石达开第二的幻想。

刘文辉与蒋介石

按理来说,红军与当时的敌军军备有着较大的差距,红军的五次反“围剿”都以失败告终,突击队也仅有22名勇士,敌军怎么就会败下阵呢?当时守桥的敌军又是谁呢?

当时负责驻守泸定桥的敌军是刘文辉的部队,据说当时蒋介石是有下达炸桥的命令的,但是刘文辉并没有按照要求执行命令。

那么刘文辉为何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呢?他们之间又有什么故事呢?

刘文辉其实并不是蒋介石手下的一名小将,他是人称“西康王”的一名将军,也是当时极具影响力的一位军阀。

刘文辉刚从军时,受到了自己侄子刘湘的提携和帮助,他很快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这也为后来的军阀生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在四川的军阀混战年代,刘文辉与刘湘成为了当时势力最大的两支队伍,但是一山不容二虎,即使是叔侄,也得分个高低。

其实当时的刘文辉是有绝对优势的,如果是与刘湘对抗,刘文辉的取胜机会十分大,但是蒋介石却直接让刘文辉在“二刘”的争夺赛中败下阵,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刘文辉并不认可南京政府,他一直是在支持汪精卫和冯玉祥的,这显然就是在反对蒋介石了,但是相比刘文辉,刘湘则是十分支持蒋介石的。

这也说明,刘文辉是想在政治界有一席之地的,而刘湘只想安心做蒋介石的手下。显然蒋介石肯定是会支持刘湘的。有了蒋介石的帮助与支持,刘湘取得了胜利,而刘文辉则在“二刘之争”中大败。

但是说到底,二刘毕竟是叔侄关系,刘湘还是没有忍心赶尽杀绝,选择了放刘文辉一条生路,让他带领仅剩的两万伤兵残将回西康镇守。

刘文辉一代王者就这样掉到了青铜,但是青铜也倔强啊,他不甘心从此就听命蒋介石。他将自己的遭遇怪罪到了蒋介石身上,刘文辉与蒋介石的梁子也就更深了。

很多人都相信因果循坏,蒋介石害得刘文辉要去西康,而红军正好又到了西康并且要过大渡河。蒋介石要刘文辉炸断泸定桥,那刘文辉当然也不会全听蒋介石的了。

其实刘文辉不只是在泸定桥这件事情上没有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在后面的抗日战争中也是阳奉阴违,在解放战争时更是违背了蒋介石的意愿。

刘文辉能被称为“西康王”,必然是有点实力的,但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刘文辉却听从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没有为蒋介石出兵一兵一卒。

当然刘文辉能选择共产党,并不仅仅是因为在“二刘之争”中与蒋介石结下了梁子,事实上刘文辉与蒋介石的不和睦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泸定桥失守后,蒋介石将全部罪责推到了刘文辉的头上,其次是在刘湘去世后,关于四川的归属问题,蒋介石与刘文辉有明显的分歧。

当然最重要的是,自始至终,蒋介石都在想着削弱刘文辉的势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对川康地区的统治,就多次对刘文辉组建的24军进行分化,不过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蒋介石与刘文辉始终是存在利益纠纷的,因此二人最终会彻底决裂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刘文辉没有选择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炸掉泸定桥,也为后来其与共产党合作,最终脱离国民党反动派的帽子奠定了基础。

不炸桥的原因

虽然当时的刘文辉内心十分怨恨蒋介石,但是毕竟自己刚到西康,势力较弱,他为何就坚决选择不听从蒋介石的命令炸毁泸定桥呢?难道仅仅是因为他记恨蒋介石吗?

关于刘文辉不炸毁泸定桥的原因,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有几个说法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如果说刘文辉仅仅是因为看不顺眼蒋介石就公然违抗他的命令,没有炸毁泸定桥,那他确实是太任性了,难道他就不怕蒋介石事后报复吗?

由此可以推测,刘文辉做出这个选择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那么具体有哪些呢?

由于当时红军突击队仅有22人,且泸定桥上面部分木板已经被拆除,刘文辉没有理由守不住桥头,因此网上有一种说法,说飞夺泸定桥其实是刘文辉和红军演的一场戏。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一定依据的。首先,军阀本来就是独立于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的,国共两党的纷争,作为军阀的刘文辉确实没有参与的必要。

其次,红军过泸定桥并不是为了占据西康,说到底只是借道。但是国民党确实一直有压制军阀势力的行为,相比之下,让共产党赶紧通过,避免国共两党在西康的地界上交战于刘文辉更有利。

最后,国共两党当时势均力敌,到最后谁胜谁败还不一定,此时站队任何一方都有风险,不如直接拆掉部分木板,既敷衍了蒋介石,又没有得罪红军,等日时局明朗了再站队更好。

那么除此之外,刘文辉还有没有可能因为其它原因选择不炸桥呢?当然是有的。

很多人认为刘文辉不炸桥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泸定桥对于西康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泸定桥修建于康熙年间,大渡河上下三百里,就只有这一座桥,刘文辉自己的物资运输也要用到这座桥。刘文辉日后想要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座桥就必须存在。

泸定桥全长103.67米,一旦炸毁了,不仅维修重建费用高,这个技术要求还很高。

刘文辉深知,以蒋介石的性格,后期肯定不会管这个桥的维修重建问题,那这个难题不就落到自己头上了吗?

而且在“二刘之争”时,蒋介石就选择了帮助刘湘,刘文辉不会不知道蒋介石想要消灭自己。

如果现在把卢沟桥炸了,自己的物资无法进出,那蒋介石趁机来“瓮中捉鳖”,刘文辉的一生不就画上句号了吗?

况且在接到上级命令守桥时,刘文辉已经收到消息,红军已经有队伍渡过了大渡河,且在向泸定桥迂回靠近,换言之,红军与川军很有可能要在泸定桥附近展开战斗。

基于此,刘文辉更不能炸毁泸定桥,因为川军一旦与红军交战,那泸定桥就是自己撤退的必经之路。尽管刘文辉认为红军的实力并不强,但是他还不至于自信到后路都不给自己留。

飞夺泸定桥

刘文辉没有炸掉泸定桥可以说是红军选择飞夺泸定桥并且取得成功的关键了。那么红军究竟是如何完成这场战役的成功的呢?

当时刘文辉接到了蒋介石炸桥的命令时,经过多方的考量,下定决心不炸桥,但是他又不好公开违背蒋介石的命令,于是就将桥上的部分木板拆除了。

其实刘文辉此时还是轻敌了,他恐怕自己也没有想到红军会选择过桥。因为大渡河的河水十分湍急,有木板时过桥都觉得危险,现在只剩下铁索了,红军怎么可能有勇气踏上泸定桥呢?

但是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红军在发现铁索还在只是缺少木板时,当机立断组建突击队上桥,而后方部队则带上木板上桥,一边铺桥一边对战。

当红军到达桥头时,刘文辉也组织了放火阻挡,但是没想到红军居然不顾衣服帽子着火,勇敢地冲进了敌军中间进行厮杀。

由于刘文辉提前已经得知红军有部分队伍渡过了大渡河并且正在沿东岸向泸定桥靠近,因此他并没有在泸定桥留下很多人手,毕竟他内心是不想与红军展开激烈战斗的。

正是因为刘文辉没有炸桥,也没有在桥头布防很多人手,因此成就了红军,让他们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成功,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石达开第二”的计划。

不得不说刘文辉是导致红军成功飞夺泸定桥的关键,但是这一切的背后原因似乎还是蒋介石。如果不是蒋介石一直利用红军消磨军阀势力遭到军阀不满,如果不是蒋介石与刘文辉有过节还让他守桥,可能红军就不会如此顺利。

历史的发展总有一定的必然性,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蒋介石将个人利益放在了最高位置,没有获得民心。

蒋介石在下达炸桥命令时,肯定没有想过西康的百姓要如何出行。在利用红军消磨军阀势力时肯定也没有想过日后很难得到军阀势力的帮助。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冯承泽、王炳华... 新京报讯(记者张建林)一位享年86岁,一位享年90岁。2025年2月6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冯承泽先生...
原创 清... 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我们在历史上比较衰败的一个时期。用清末大臣的话来说,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
原创 为... 我真诚地希望您可以点个“关注”。点亮一个小小的“关注”按钮,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方便您跟踪和...
原创 为... 在我们浏览美国地图时,那些清晰明了的州界线总是给人一种规整有序的感觉,像画家用精准的笔触勾勒出的线条...
原创 “... 文/行走天涯 “说曹操,曹操就到”,其实还有下半句,你知道是什么吗? 曹操是三国时期非常有名气的军事...
原创 1... “倭子国,最是反复无常之国。其人,甚卑贱,不知世上有恩谊……故尔……不得对其有稍许好颜色。” 康熙皇...
原创 王... 王毅部长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责任与担当。70年前,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失...
原创 1... 作为现代人,我们无法看到古代的奴才具体是怎样侍奉君王的,但是通过电视,我们可以知道,奴才的地位十分低...
原创 1... 《陈毅:威严领袖的幽默风采》 大家好,欢迎来到【简史笔记】!今天我们要聊的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敬仰的...
甄嬛传:四阿哥的情商高得超乎你... 在《甄嬛传》中,四阿哥弘历的情商极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善于察言观色。 -,精准判断局势:...
原创 “... 01 儿子: 这要是搁大清那会儿,我还用996?!每天吃喝玩乐,提笼架鸟、茶馆酒楼戏园子.........
原创 2... 早些年,讲起韩国首都不少人第一印象便是汉城,毕竟在这以前,韩国举行过汉城奥运会,至于韩国首都什么时候...
原创 晚... 晚清中兴名臣张之洞先清流,后洋务,他为武汉留下了什么? 朱玉林 张之洞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领,后...
原创 为... 前言 中国古代,为何无人敢伪造圣旨? 国之大事,托何人之手?世间至宝,又系谁言而生? 中国古代蕴含无...
原创 他... 前言 在清朝最残酷的皇室之争势必是“九子夺嫡”,这一场关于皇位的较量直接将无数的皇子和大臣拉入深渊...
原创 唐...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期官吏选拔的历史巅峰,是一项源自隋朝并在唐朝逐渐完善的制度。其公平性是其独特之处...
原创 孟... 孟子学成之后,为了宣传儒家学说,他也像孔子那样,带领学生去各国游说。孟子先后游历过齐、宋、滕、鲁、魏...
原创 砥... 1951年2月,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激战正酣,邓华对攻打砥平里决心已定,参谋们在唠叨时,他正伏在桌上起...
原创 根... 孙权很会用人,他继承了父兄留下的大量人才,自己又挖掘了更多的人才。 我们按孙策的经历,由时间顺序,来...
原创 1... 前言: “ 他一个人就顶几个师! ” 熊向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充满光辉时刻,他就像一头蛰伏在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