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国第31届总统尼克松的专机,降落在北京首都机场,开始了他的首次访华之旅。1972年,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发表,为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打下了基础。可到了1978年,6年的时间过去了,中美两国在建立外交关系上却迟迟没有动静,究竟是什么,阻挠了两国关系实质性的进展呢?这一切都是因为1974年轰动全球的“水门事件”。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他的继任者福特,并没有继续贯彻尼克松对中国的政策,而美国国会反华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就这样,尼克松所承诺的尽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计划也被搁置。直到卡特继任后,中美关系才有了新的转机。
1978年2月1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美国国会议员亨利·杰克逊时说:“如果卡特总统愿意来,我们真诚欢迎,但不能对等,我国领导人不到华盛顿去。”
邓小平之所以会提出如此“不对等”的邀请,是因为此时的美国政府仍与台湾有着频繁的接触。不仅如此,台湾在美国还设有“大使馆”。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领导人是绝对不可能以任何形式访问美国的。
然而,1978年12月14日,当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伍德科克,再次提出邓小平访美的邀请时,邓小平的回复却是:接受邀请!前后不过10个月的时间里,邓小平在对待访美问题的态度,为何会有180度的急转弯呢?
这是因为1977年,苏联展现出全球扩张的强劲势头,美国人急需借中国之力遏制苏联的扩张。再加之此前苏联与中国军队,在黑龙江的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克提发生武装冲突。
因此,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极大地推动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邓小平决定1月28日访美,此事颇能代表邓小平的行事风格,也颇能感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美的重大意义。
1979年1月28日,中国农历大年初一,邓小平一行人从北京登上了飞往华盛顿的专机。据时任邓小平专机机长的徐柏龄回忆,当天早晨准备起飞的时候,塔台指挥就告知,飞机飞临的第一站上海有大雾,能见度只有几百米,专机不能起飞。
这个消息让大家心急如焚,但为安全考虑,只能耐心等待。然而,一个多小时后,天气还是没有好转。飞机迟迟不能起飞,意味着无法按预定的时间抵达美国,这难免引起国际舆论的各种猜测。而邓小平深知此次访美意义重大,他不希望出现任何的闪失。很快,邓小平向机组下达了指令——起飞!
很快,飞机就冒着浓浓的雾气抵达上海后,两名美国领航员登上了专机。飞机再次起飞,途经安克雷奇的时候恰逢大雪。好不容易飞抵华盛顿,又赶上华盛顿刮大风。可以说,这15个小时的飞行,徐柏龄的心一路都揪在嗓子眼里。
据机组人员回忆说,当飞机顺利着陆后,飞机上所有的人都长舒了一口气,唯独小平同志仍然微闭着眼、神情自若地靠在椅背上。邓小平经历过战争的风雨、三落三起的荣辱。而作为人民的儿子,他早已把这次出访美国当做了自己非要完成的任务,把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了。当舱门打开,邓小平和夫人卓琳走下旋梯时,美国民众和媒体的热烈的欢迎如潮水般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