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他一个人就顶几个师!
”
熊向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充满光辉时刻,他就像一头蛰伏在敌人身边的豹子,等着在关键时刻给予敌人致命的一击,不过他的进攻却不是靠武力而是靠冷静敏锐的头脑与精准及时的情报。
在他十几年的蛰伏下为我党提供了一次次的保护,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在工作上的超能人物在私底下的生活中却也是一个“低能”的存在,
让他照顾好家里的三只鸡,结果这三只鸡全部“服毒自尽”,家人得知原委后哭笑不得
,熊向晖的一生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脱颖而出
“
熊向辉
!”
1938年1月的一天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面试了一批来自各大名牌学校的青年,他想要从中挑选一批出色的学者在之后为他所用,扩充自己的势力
。
在大厅之中所有青年都端坐一旁,胡宗南拿着花名册挨个点名,被点到名字的人都要回答他所问的问题,
每一个人的问题都并不相同,但有一个问题都十分固定
“
你来这里是为了什么?
”
熊向辉看着其他面试者的表现,心里明白想要进入国民党的势力就必须在这次面试中脱颖而出,让胡宗南记住自己。
“
到
!”听到自己名字后的熊向辉整理了自己的衣装后不紧不慢却又铿锵有力的回答着,“
我来这里是准备参加革命的
!”这样子实诚的回答果然引起了胡宗南的注意,“
那你告诉我什么是革命
?”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谨遵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去做就是干革命。而如今日寇侵华,驱除鞑虏自然就是打倒日寇
!”熊向辉的话不禁让胡宗南多看了几眼,随即他又眼睛一眯意味深长的问道:“
那如果我就要反对抗日呢,你又该如何
?”
熊向辉未作犹豫坚定的回答道:“
不愿抗日、反对抗日的都是反革命,该杀
!”这样子气宇轩昂、心直口快的回答引得胡宗南开怀大笑,他想也许自己终于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臂膀了。
经过一次次的考验后年仅19岁的熊向辉在他心中有了一席之地,面试结束后熊向辉被叫到了胡宗南的办公室单独询问
。
经过熊向辉的自我介绍胡宗南就意识到眼前这个青年的未来绝对是不可限量的,他的能力绝对是他人不可比拟的,当天夜晚胡宗南就邀请熊向辉共进晚餐、把酒言欢。
熊向晖出生于山东掖县官宦之家,家境优渥,父亲是掖县县长,而他从小就被寄予厚望,接受着良好的教育,
在他17岁那年就考上了清华大学,而他的父亲成为了湖南高等法院的院长。
优秀的学习成绩、名牌大学的学历、优越的家庭背景这些足以让熊向晖从人群之中脱颖而出,
1939年在他从西安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就顺理成章地来到了胡宗南的身边,成为了侍从武官和机要秘书
。
刀尖上的舞者
不过胡宗南不知道的是在他看上熊向晖的同时,熊向晖早就把目光放在了他身上,与其说是胡宗南借助熊向晖扩大自己的势力,让他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不如说是熊向晖借助胡宗南的身份进入国民党,以胡宗南为跳板接触国民党高官内部的机密资料。
熊向晖虽然出身于官宦之家却没有官二代、富二代的骄纵、蛮横,相反他体贴民情、刚正不阿,在1937年日寇的魔爪伸向我国时熊向晖就有了立志报效国家、投身革命的志向
。
于是在他17岁考上清华的同一年时间里他还秘密加入了共产党
,成为一个刀尖上的舞者,这一次接近胡宗南就是周总理下达的命令,虽然目前国共两党处于合作关系,却也不得不小心防备国民党随时反水的可能。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
在熊向晖参加完面试的第二天夜晚他就偷偷从武汉离开前往汉口找到自己的上级董必武汇报了情况,董必武也向他转达了周总理的指示
,有了目标好干事儿。
之后的日子里熊向晖便开辟了自己的“战线”,在这条战线上一做就是十几年,期间随着他能力的发挥熊向晖愈发的取得胡宗南的信任,接触到了许多国民党内部的机密情报,为我党保驾护航。
尤其是在1943年时国民党准备实施闪击延安,攻占陕甘宁边区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一旦成功那对于我党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的熊向晖迅速向党组织报告
。
正是他的及时报告使得我党决定暂时放弃延安,最大程度上的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就连毛主席都评价他“
一个人就顶几个师
。”
按照我们所想象的红色特工、卧底、特工这一类隐藏在黑暗中、危险中去为光明添砖加瓦的工作者都是有着“三头六臂”般的能力,在人际场上游刃有余,自由游走在灯红酒绿的场合与众人谈笑风生。
然而按照熊蕾的回忆她眼中的父亲却不是这样的,“
我父亲不是因为靠人情世故,靠懂得如何去与人结交才当了卧底的,反而他做事非常的固执与较真,这也让他与其他人有点不合群
。”
“服毒自尽”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才能让熊向晖在危险的边缘得以保持安全,
在外人的眼里熊向晖就是能力非凡者,而在家人的眼里熊向晖则是一个“低能”人,原因无他熊向晖不会干任何家务,更没有干过任何家务
。
一次三八妇女节时她的母亲想要趁着节日休息一天便带着她和两个哥哥去外边放松、吃饭,而熊向晖则是不想出门便选择独自一人留在家里,她的母亲知道丈夫的“本事”,于是在走之前便提前将饭菜做好了,并手把手的教他如何给炉子加煤,怎样热饭。
本以为想的如此全面总能万无一失了,结果等几人回来时,发现熊向晖并不在家里,饭菜原封不动的摆在厨房,炉子也早就熄灭。他们前脚刚进门熊向晖后脚就跟着进来了
。
一询问他们才得知熊向晖的午饭竟然是在邻居家“蹭”的
。这让几人再一次对他的“本事”刮目相看,而让他们更加意想不到的事情还在后边。
在1970年春节前,熊蕾的外婆生病了,她母亲便回南京去照顾外婆了,她的两个哥哥也趁此机会回南京去看望,而她则是在东北的农场,就这样家里只剩下熊向晖一人
。
“
您每次吃完饭时就撒一把米给它们就行
。”熊向晖的大儿子在临走前不放心家里的最后三只鸡,那时候粮票紧张,又正逢春节前夕,家里就等着在过年的时候用这三只鸡当年货了。
他们将熊向晖妥善安排好又再一次嘱咐起了他要喂鸡,就连米袋子在哪都详细的说明了。
熊向晖当时答应的很好,却不曾想没过多久的时间这三只鸡全部离奇死亡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熊向晖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每日照常去食堂打饭吃饭,等到一家人回来后就发现熊向晖生活过的十分滋润,这三只鸡却是都僵硬的躺在地上。
“
我按照你说的每次我吃完饭就抓一把米喂它们了
。”
面对妻儿疑惑的眼神熊向晖出言为自己辩解,大儿子不死心的寻找三只鸡死亡的源头,就在他去到鸡圈查找时看见了角落里倒在地上的敌敌畏的瓶子。
原来这几只鸡是饮鸩止渴,熊向晖确实是喂鸡了,可他只知道喂米却不知道还要喂水,这几只鸡实在是渴的没有办法了便找到了那瓶敌敌畏“服毒自尽”了
。
这件事情成为了一家人的搞笑而温馨的插曲,也正是有着这样的“缺陷”使得那个在工作场上传神的形象更加的全面、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