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帝王历史长河中,开国之君为数不少,而其中最杰出的要数秦始皇和汉高祖刘邦。面对动荡多变的局势,统一分裂的局面,他们凭借着超人的政治与军事手腕,终于完成了对国家的统一,开创了自己的王朝。
然而,仔细比较下来,我们不难发现,秦始皇与刘邦在用人治国上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王朝的兴衰命运向南北。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在用人上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又为何会导致如此不同的结果?
嬴政求贤若渴·英才荟萃·秦王朝一统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历时250多年的统一大业,建立了秦朝。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一伟业,秦王善于识才、爱才、用才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22岁时便亲政的秦王嬴政,一上台便力排众议,清除异己,广纳人才。在他积极招揽豪杰的政策下,大批杰出人才云集咸阳,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尉缭、李斯。尉缭出身魏国大梁人士,后来辗转来到秦国,很快便被秦王任命为掌管全国军队的国尉;李斯也是楚国上蔡人,后来秦受到重用,担任长史之职。
秦王不仅不计较这些人才的出身和身世,而且也不介意他们有过失甚至公开批评自己。比如尉缭就曾经在秦王面前直言秦王“少恩而虎狼心”,但是秦王不仅没有加以追究,反而继续重用他担任国尉要职。李斯曾经也劝阻过秦王遣返客卿的决定,秦王不但采纳,还更加倚重他的意见。
在这样积极招揽人才、广开言路的政策下,大批杰出人才在秦王麾下建立了汗马功劳。文臣中的尉缭、李斯,武将中的蒙武、王翦,都是当时一时无两的英明政治家和卓越军事家。在他们的策划和用兵之下,秦国迅速崛起,最终完成了几百年来分裂局面的统一。
秦始皇一反重才·闭门造车·秦朝突然倾覆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在秦王朝建立、秦始皇继位后,这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却在他去世后很快就土崩瓦解了。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在位期间的秦始皇完全颠覆了他先人重用人才的方针。
一反秦王时期开明进取的作风,秦始皇执政后逐渐独断专行、好大喜功。他不再像先王那样继续招揽豪杰,反而将自己视为天上神仙,百姓如草芥。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秦始皇的朝廷再无尉缭、李斯这样的贤臣。取而代之的是赵高、李斯这样佞臣当道,朝政日趋腐朽。
不仅如此,秦始皇在位后期还多次发动文字狱、坑杀方士,试图通过禁锢思想、消灭异己来达到永固江山的目的。结果朝野恐慌,人心涣散,为秦朝积累了隐患。公元前209年秦始皇驾崩后,隐患很快就萌发成了著名的陈胜吴广起义,秦朝土崩瓦解,在历史长河中仅留下15年的短暂记忆。
高祖刘邦识人待人·三杰建汉宏业·汉朝基业长青
与秦始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朝的奠基人刘邦在用人手腕上则十分高明,善于识才爱才,因此获得了“高祖”的尊称。
早在刘邦起兵的时期,他就敏锐地发现了当时还是小小书生的张良的才能,将其留在了自己麾下。他认准张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干里之外”的才能,事事听从谋划。在张良一连串的妙计之下,刘邦逐步坐大,获得富庶的巴蜀根据地。
此后刘邦还先后收留了同乡好友肖何和战场上一蹶不振的韩信。他分别派遣肖何镇守蜀地,韩信统帅大军。在张良谋略,肖何治国,韩信用兵的“三杰”辅佐下,刘邦终于在楚汉战争中获得全胜,一统天下。
为了奖励三人,刘邦分别封张良为留侯,肖何功臣第一,韩信齐王。在这样惠及贤才的政策下,汉初文治武功都极为突出。各路英才荟萃中央与地方,使得汉朝国力日趋强盛,基业长青。
所以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区区十几年之间,秦汉两朝就上演了从辉煌到衰败再到复兴的戏码。其背后关键的转折点,就在于两代君王在用人上的巨大差异。秦始皇不识人才,闭门造车,终导致国破家亡;而汉高祖刘邦善待才俊,业绩斐然,奠定百年基业。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王朝的更迭无常中却蕴含着必然。用人之道,关乎社稷安康;识才爱才,乃国家兴衰所系!
结语
而如今时过境迁,中国人民在亘古不变的历史长河中奋斗,正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回溯历史,前车之鉴不容忽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就是一种开明进取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的基因连接着开国之治的智慧,以及对人才在治国中的无限重视。
在这个崭新伟大的时代,人才资源无疑是重要财富。唯识人才,唯爱人才,唯重人才,方可承前启后,开辟新境界。时代在进步,道理在发展。但历史的坐标轴所体现的真理却异常顽固:唯人才,方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