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部作品,在后人的眼中,三国演义有着不可超越的地位。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对后人了解三国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在我国堪称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部小说的地位不可小觑,对人们了解三国时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国演义出现了很多有名的描写,比如说空城计、关羽大意失荆州、舌战群儒等等,关羽大意失荆州是最为熟悉的。罗贯中的生花妙笔描述,东吴都督吕蒙以年轻的陆逊代替自己为都督,从而令骄傲的关羽轻敌大意,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惕,结果被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奇袭占领了荆州,最后导致关羽全军覆没。
那么问题来了,关羽真的是因为大意失去了荆州吗?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大意失荆州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词。用来形容因轻敌大意造成的重大失败。不过,小说毕竟是小说,《三国演义》和故事和真实的历史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出入的。关羽不可能因为大意,而失去荆州。
荆州之战之前,咱们先来简单捋一下此战战前的背景。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大战之后,曹操败退回北方,原本被打得走投无路的刘备趁着荆州地区出现暂时的权力真空的机会迅速发展起来。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刘备成为了人上人。这时候的刘备占领了荆州九郡中的五个郡,成为取代刘表的长江中游的新兴势力。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发动对汉中割据势力张鲁的进攻,一举占领汉中。这时候的荆州,由刘备和曹操占领。刘备为夺取西蜀北大门,又发动汉中之战。曹刘两军在汉中对峙,最终曹军败退,刘备又夺取了汉中。此时,刘备成为了真正的一方霸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蜀汉集团的势力发展到顶峰。
关羽有“假节钺”的特权,遇事并不需要专门向刘备请示,可以自主决定。从当时的战略情况看,刘备在之前已经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关羽再在东线发动牵制性战役似乎已无必要。如果关羽攻襄樊是为了贯彻诸葛亮“隆中对”中关于从西蜀和荆州同时北伐中原的战略的话,那么在关羽攻襄樊的时候,刘备应当从汉中也出兵攻关中,东西呼应,共同北伐。
从这些迹象分析,大伊万倾向于认为襄樊战役是关羽利用“假节钺”的特权,自行发动的一场战役。因为就在此战之前,曹军刚刚在汉中战败,退守关中,这就使关羽察觉到了战机,因而果断发动了对襄樊的攻势。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关羽率荆州主力部队开始围攻襄阳、樊城。战役开始阶段,形势对关羽十分有利。
《三国志》记载,关羽用来围困樊城的大营,筑有大型堡垒,另在四周筑有四个土堡垒,徐晃先佯攻大堡垒,引诱关羽军增援大堡垒,然后出其不意猛攻四个土堡垒,一举得手。关羽见状,立刻派五千人马前往救援,结果被徐晃打得大败。赤壁之战中,孙刘两家结为同盟,共同打败了曹操。赤壁战后,刘备向孙权暂借了南郡,并以此为基地开始了迅速扩张,孙刘两家围绕荆州的归属问题矛盾越来越激烈。
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东吴的局面实际上就和珍珠港事件之前的日本颇为相似了。当时的日本面临着“北上”和“南下”的选择,而此时的东吴也面临着“西进”与“北上”的选择。当关羽水淹曹军、生擒于禁,军威正盛时,孙权曾一度有过乘机北上攻取徐州的想法,但是身为东吴都督的吕蒙却坚决反对。
东吴决意“西进”夺取荆州,实在是基于自身军队优劣特点的必然选择。至于史书中所说的关羽拒绝孙权缔结姻亲的请求、擅取东吴军粮、辱骂东吴来使等原因,不过是东吴的借口而已。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东吴不敢北上挑战强大的曹军,那就只能选择西取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