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战
宋元崖门海战路线复原图
《宋史》:……大军至中军,会暮,且风雨,昏雾四塞,咫尺不相辨。世杰乃与苏刘义断维,以十余舟夺港而去,陆秀夫走卫王舟,王舟大,且诸舟环结,度不得出走,乃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曰:“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遂赴海死,世杰葬之海滨,已而世杰亦自溺死。宋遂亡。
崖山海战 ,又称崖门战役、崖门之役、崖山之战、宋元崖门海战 等,是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
此次战役之后,赵宋皇朝的陨落, 同时也意味着南宋残余势力的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
南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古典时代的终结,部分人认为这场海战标志着古典意义华夏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有“崖山海战之后无中华”这一说法。
崖山海战使得一脉相承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由此产生断层,其影响深远延续至今。之后明清的文明形态跟之前大不相同。宋朝的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的一次尝试化为泡影。
《后秋兴之十三》
清·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钱谦益是明朝的遗臣,他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国仇家恨的不满。而且对于明朝灭亡和清朝取代明朝事实的不可接受!通过运用典故的方式介绍了崖山海战和清朝取代明朝的基本事实。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明朝灭亡的惋惜与不舍。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宋朝的整个历史还是比较曲折的。从宋初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手中夺过皇帝宝座开始,整个两宋时期都面临着来自北方的边患问题。从宋朝建立之初,就面临着来自辽的威胁。好不容易通过《澶渊之盟》和辽朝形成了和平的局面。结果不久又窜出来了一个金,而且因为靖康之耻,导致北宋亡了国。随后康王赵构又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权。好不容易等到南宋又把金给拖垮了,结果又窜出来了一个蒙古,有和蒙古在这里折腾了将近半个世纪。最终宋元双方在崖山举行海战,宋军大败南宋王朝灭亡。
崖山海战可以说是南宋历史上最悲烈的一场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宰相陆秀夫等人,率领南宋的军队,以及南宋大臣的眷属。在崖山,和元军展开了最后一次战争。
据说在这场战争当中,元军投入兵力20多万人,宋军也投入兵力20多万人。双方加起来参战部队达50多万人。这在古代的海战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崖山感怀》清·钱谦益
凭吊崖山久感伤,寒鸦无语怨斜阳。
胡尘一骑终王业,宋室两朝止海疆。
唯赖苟和安社稷,无谋良策复家邦。
而今千载仍如旧,谁问兴衰泪满裳。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汉人的风骨,这场战役以南宋的失败而告终,但是在战役之后,南宋的官民有十几万人投海自杀,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汉民族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也维护了宋朝的最后一点尊严。可以说是宋朝谢幕前的最后一次绝唱。在崖山海战之后,这场战役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人口的2/3将近被屠杀待尽
对于整个汉民族来说都一次大的灾难。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之后宋朝正式推出了历史舞台,而元朝作为第一个由非汉民族建立的政权逐渐兴起。
中原文明独立演变发展的步伐被打断
从夏商周时期形成的一些优秀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传统被消磨殆尽。尤其是一些中原文明优秀的文化,比如在宋朝形成的重文轻武的文化和分权制衡等这些方面的文化都出现了中断。却而代替的是一些比较重视武力的文化,而且相比于宋代的文化具有一定的野蛮性。
中原的汉民族开始处在民族压迫和歧视之下
在宋朝灭亡之后,元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然而元朝的统治者,对于不同的民族实行不同的政策。对于汉民族则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实行四等人制,汉民族处在民族压迫和剥削当中。中华文明延续了上下5千,从来没有间断停止过,今天不是在复兴和崛起吗?片面理解是不对的,朝代的更替,历史向前发展是必然 的,但冷兵器时代一去不复返。
崖山海战之后中华儿女忧,滚滚向前不停留;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没有断层,只有更上一层楼,长江后浪推前浪,不能打着“中华大旗”干有损民族大业的勾当,我们要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他光辉灿烂,中华崛起,雄立于世界之巅。
远眺崖门水域·风平浪静
编辑:尹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