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巩固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的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二是中央机构由三公九卿组成;三是地方行政单位分为郡、县两级。
这套制度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个新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巩固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制度。为了维护封建的政治制度,秦王朝建立了与其适应的军事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军权的高度集中和军队的高度统一。
在朝廷设太尉,执掌全国军政,为武官之长,只有带兵权,没有用兵权,军队高级军将的任免、军队的调动,均须出自皇帝的命令,并从措施制度上保证了军权始终集中在皇帝的手中。筑路通邮,置燧报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拥有了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的全部领土。其疆域东至大海,西至甘青高原,南至岭南,北至河套、阴山、辽东,与东胡和匈奴接壤。
秦在灭亡六国的过程中,由于燕、赵两国均倾全力忙于抗击强秦,无力北顾,北部边防松弛,结果匈奴乘虚南下,兵锋已达阴山、云中、九原等地。秦之上郡、陇西等边境地区也常遭匈奴袭扰。这样就使秦都城咸阳及关中地区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此时,秦虽然统一了六国,但中国的西南、东南部的广大地区还未完全统一。
秦征战十年,灭亡六国,其实只是完成了统一的第一步,面对北方的威胁和进一步完成统一大业的要求,秦始皇在内部秩序获得初步安定后,即着手加强武备,做开拓北方、南方疆域的准备工作。秦始皇曾先后五次出巡,进行实地勘察。公元前215年他亲自沿边境地带巡视,以了解边境地区的形势和匈奴入侵袭扰的情况。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征调大批人员,修建工程浩大的驰道。
驰道以秦都咸阳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南至今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肃东部,北至今河北、山西北部。与此同时,又修直道,自甘泉(今陕西淳化县境)直通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在当时,全国之内都有宽大而平坦的道路。秦始皇开辟全国性的交通网,为向边境地区大规模调兵运粮提供了道路条件,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国防意义。
秦王朝在建立全国交通的同时,还沿这些道路和边防线建立了大量的亭、烽燧和邮驿等设施,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以军事目的为主的通讯制度。秦王朝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在全国建亭驿、筑烽燧,充分利用视、听信号传报敌情,及时掌握敌情和指挥军队,这在当时应当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对以后秦军南平百越,北逐匈奴,并取得重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