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奇妙之处在于,我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同一个事件,得到的结论可以是截然不同的。就拿二战中的日本来说,我们嘲笑日本蠢,一个国力二流的国家偏要赌上国运和全部家底发动新一轮世界大战,最后输得分毫不剩。
然而,在读过更多的资料,用更广阔的视角审视过整段历史后,笔者不禁感叹:
这个国家战时的无耻贪婪是实打实的,可一味丑化它、嘲笑它愚蠢也未免有些太主观了。
逻辑很简单:既然敌人当真像主流渲染得那样盲目无知,为什么又能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咸鱼翻身跻身列强,并在今日仍作为世界最强国家之一存在呢?
事实上,
二战时的日本决策层非但不愚蠢,反而把问题看得很清楚;他们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中的大部分,都是在既定条件下选择的最优解。
如果把日本比喻成一个赌徒,这个赌徒并不盲目,反而善于精打细算,审时度势,将少得可怜的筹码的价值最大化;甚至在得知下一把必输的情况下,也尽可能地保证自己从赌桌上全身而退。至于后来一败涂地的结果,很大原因是“不可控因素”导致的。
这个问题要从二战前夕说起。
自从日军在1939年发生的诺门罕战役中吃瘪并放弃“北上”战略后,日本高层在战略层面实际上陷入了迷茫:其在中国的攻势渐渐失去进攻动能,北方的苏联惹不起,南边尽是欧洲强国的殖民地,又不敢惹,而如果不能进一步扩大侵略以掠夺更多的战略资源,那么整个国家将面临破产的困境。
因此,在1941年9月,日本企划部向大本营发出了警告:
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补充,那么各种战略资源将在1943年底之前陆续耗尽。
事实上,大本营面临的困境要比上述还棘手。
有档案记载,其实早在1939年底,日本就陷入了非常麻烦的处境中:从美国进口的昂贵石油只能勉强维持日常的战争所需,并不足以支撑更大规模的攻势,却以极快的速度消耗着其仅存的国家财富。
因此,还没到1940年,一部分日本高层便对战争产生了消极情绪,并制定了一份相当颓废的战略计划:
若无“意外”发生,日军将在大陆上进行战略紧缩,结束对中国的全面入侵,底线是保证对“伪满洲国”的占领。
作为死硬的军国主义分子,东条英机是个野心非常大的人。这一时期,时任日本陆相的他曾私下里向海军大臣询问过进攻美国的可能性,后者十分坦诚地回答:打不过。在交换过意见后,海军大臣还十分谨慎地交代:
这话只能私下里说,出了这道门,我是绝不会承认的。
而直到1941年某件大事发生之前,大本营在一个问题上的态度是十分坚定的,
那便是“要绝对避免同美国开战”。
由此可见,彼时日本决策层并不愚蠢而盲目自大,相反,他们对敌我的认识相当清楚,并非常狡猾地趋利避害,先一步做好“全身而退”的打算,将损失降到最低。后来发生的事情,则是将这个国家的狡猾进一步彰显。
正当日本苦于深陷战争泥潭,做好进行“战略收缩”的准备时,一件大事直接改变了一切。
1940年6月22日,号称“陆上最强”的法国举手投降,英法集团在欧洲大陆上最后一根台柱子垮塌,其残部不得不仓皇逃离,昔日骄傲的大英帝国困守孤岛,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以上帝视角来看,对于美国来说,彼时的局势是相当绝望的:苏德之间签有互不侵犯条约,并且是实质上的“盟友”;其他强国基本都已沦陷,一旦英国再被攻破,接下来法西斯集团只要消化完占领区,完成利益分割,那么美国就是最后一座完好的堡垒了。
美国看到的也恰恰全被日本看在眼里,后者见状,当即决定不撤了。
日本决策层是这样考虑的:按理说,德国接下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拿下英国,巩固在欧洲占领区的统治,消灭抵抗势力;苏联则会趁机抢占东欧,在战略上与德国形成对峙。要消化那么大的占领区,怎么也得花个一两年。
至于美国,一旦德国在欧洲的统治稳定下来,那么如何对付美国甚至不用日本来操心。反之亦然:在化解德国和苏联的威胁之前,日本也不会牵制美国多少注意力。
而英法的覆灭意味着这些老牌帝国在东南亚的殖民统治土崩瓦解,他们过去的殖民地沦为“无主之地”,而这些土地资源丰富,正是日本所渴求的。
只要日本倾尽国力再加推一轮入侵拿下东南亚,那么面前的困难将全部化解。
可以说,人算不如天算,不到一年时间里,日本的处境直接从地狱上升到了天堂,充满了戏剧性。然而令这群投机分子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离谱的大反转又猝不及防地上演了。
正当日本向南方集结兵力,染指东南亚的野心路人皆知之际,美国政府适时地发来了一份同时充满威胁和诱惑的警告。
事实上,在1941年6月以前,两国曾不止一次地私下接触并谈判。美国方面的态度十分坚决:要求日本停止一切侵略并宣布退出轴心国集团,这一点是底线,没得商量。
作为条件,美国愿意为日本提供巨额贸易优惠,同时在国际上承认日本此前通过侵略得到的一些利益,如“伪满洲国”等。
从资料看来,美国开出的价码一度让大本营十分心动,但后者考虑动摇再三后选择了拒绝。他们认为,将战争持续下去所获得的利益,远比美国承诺的要丰厚。
而此刻,大本营意识到“南下”将无法避免地侵害美国的利益,因而惹怒美国,导致美日之间爆发战争。彼时,他们曾算过一笔账,得出了这样的逻辑:
这场仗避免不了,越早动手越好。
日本人是这样盘算的: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一定会尽可能地将战争潜力兑现。
就拿海军来说:1941年,日本海军的账面实力能够达到美军的七成左右,到了1942年,这一数字会下降为六成;可能再过两年,日本海军只能达到美国海军两三成了。
既然横竖打不过美国,为什么不在双方实力最接近的时候先发制人呢?因此,在正式进军东南亚的同时,日军也策划了偷袭珍珠港的行动——这并不是犯傻,而是想依靠战术弥补战略上的劣势。
此外,与石原莞尔并称“二战日本唯二的战略家”的陆军中将武藤章也输出了这样一套观念:
日本对上美国,根本没有希望的胜算,但不开战只能束手向美国屈服。到时候,日本不但要从现在的占领区撤离,可能连中国的满洲地区、台湾岛等经营已久的地区都保不住。
而日本对美国开战,即便失败了,最后的下场也莫过于如此。
“近代历史上举国作战失败的大国,没有不重新振作起来的,这是因为后代的青年会追忆战时的祖国,奋起反抗。
与此相反,没有抗争勇气就对敌人屈服的国家,思想会日渐混乱、堕落,从内部崩溃,不可能再成为大国。
从这一历史教训来看,开战也好,不开战也好,都是陷入困守四岛的窘境,虽然结果是一样的,对于国家能否重新崛起却有很大的差别。”
不得不承认,这套鼓吹战争的说辞极具迷惑性,非常受用,甚至某种意义上还充满了哲理。
日本的如意算盘敲得震天响,他们本以为德国在解决英国后会转头进攻美国。即便日本同美国开战,后者也顶多拿出一半的力量对付自己,谁料德国竟然在久攻英国不下后转而发起了“巴巴罗萨计划”。
虽然史家有观点称,苏德两个大国间日益尖锐的利益冲突导致两国间必然爆发战争,德国抢占战略主动的做法不可厚非,但客观而言,从全局来看,此举颇有“拖日本下水”的意味。而考虑到日本在二战中的各种奇葩表现,这对法西斯盟友只能说是彼此彼此,相互给对方挖坑,谁也不亏欠谁。
综上所述,二战中日本决策层的头脑和眼光并非一些文章中所说的那么可笑,相反,他们对时局有着比较准确的把握,所做的大部分战略决策,算得上是战略视角可见范围内的、既有条件下的最优解。
此外,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为军国主义分子和侵略者洗白,而是阐述一个道理。正如我们在先前所说:如果敌人当真那么愚蠢,又怎能一跃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强国呢?
显然,二战中的日本有很多缺点,但他们的长处也令人后怕:例如在发动侵略之前,他们对我国的渗透究竟有多耐心和细致,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再如战争过程中,侵华日军严谨的战术思维和可怕的执行力,更是让人后怕。
而对我们来说,
一味丑化、贬低敌人的行为是荒唐的,认清对手的险恶与狡猾则无比必要。敌人大搞“威胁论”,居安思危,我们却不断嘲笑敌人胆小软弱,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我们又如何保持警醒呢?
知彼知己,方能在残酷的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