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韩世忠和岳飞是两位在宋朝家喻户晓的名将,都以抗金有功而名震中外。然而,对于谁更为杰出以及官职更高,我们需要进行详细比较和分析。
出身背景对比
韩世忠在哲宗元祐四年出生于延安,而岳飞则出生于徽宗二年,出生地点在河北汤阴县。这两位名将都来自普通的农家背景,但两人从小就对武艺充满兴趣。
然而,他们在学习武艺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韩世忠并没有拜师学艺,而岳飞却得到了两位名师的指导,分别是周同(侗)和陈广。据民间传说,周侗在此之前曾收过卢俊义、林冲和史文恭(射杀晁盖的那位)为徒,而岳飞则成为他的关门弟子。
韩世忠的从军生涯
由于韩世忠比岳飞年长13岁,他比岳飞更早一些参军。
宋朝军队按照一营五百人的编制,五个营组成一支军队,十支军队形成一个厢,厢是宋军作战的最高单位。每个士兵都需要得到枢密院颁发的兵符,并由皇帝临时任命统兵将领,以防止将军专权。这是因为赵匡胤上台时是通过军事政变,他深知如何防止将军叛变。这也导致了宋军实力的相对薄弱。
厢军是地方军队,隶属于侍卫司,主要负责各种军事劳役,因此被称为“役兵”;番兵则是由一些少数民族的军队组成,归附宋朝时由他们自己的首领带领,朝廷有需要时会调用他们;而乡兵,也称为民兵,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
韩世忠最初是从事民兵工作的,直到1105年才晋升为正规军
。
不久后,由于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提升为小队长,类似于现在的排长。在攻打银州的战斗中,他勇敢地登城作战,斩杀敌方将领,并将其首级扔出城外,激励了宋军,最终攻破了银州。在嵩平岭战斗中,韩世忠表现得极为英勇,成功斩杀了一位西夏军队的将领,使敌军溃败。
然而,尽管取得如此辉煌的战绩,韩世忠却只晋升了一个小级别,这可能与时任宰相的童贯有关。
宣和三年(1121年),韩世忠与梁红玉结为夫妇。
在宣和四年二月,为了应对宋金“海上之盟”,童贯统兵攻打辽南京(即今北京),韩世忠随军出征。然而,宋军在这次战斗中遭到了溃败,韩世忠带领的50名骑兵在滹沱河遇到了2000名辽军。他亲自率军冲锋,最终使辽军溃退,为军队士气大大鼓舞。
由于宋军的溃败,刘韐在真定城中招募了一支“敢死队”以防止辽军的追击。岳飞虽然参军成为小队长,但不久之后他却返回家乡追悼亲人去世,再次成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因此,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此时韩世忠的官职要高于岳飞。
在公元1125年的七年间,韩世忠随王渊平定了多支起义军,如尉氏、沂州等,凭借这些功绩他得到了提升,晋升为
中级武官——武节郎(三十八阶位)。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他在濬州与金军遭遇,并英勇战斗突围,成功将桥梁焚毁后退守京城开封。
金军撤退后,宋钦宗违背约定割让太原等三镇,
金军再度发动进攻。韩世忠奉命讨伐叛军,同时协助王渊镇守赵州以抵御金军,因此被提升为
领防御使。
当高宗登基之后,韩世忠作为从龙有功之臣,被任命为光州观察使,负责建设御器械。在御营重建期间,他担任左军统制。
除了官阶和职务之外,北宋初期的武臣还有一种名为“寄禄官”的虚衔,用于确定薪酬和官职等级。遥郡官是分布在不同地区州府的干部,被授予该称号后可以领取俸禄。例如,韩世忠获得的单州团练使,并不表示他要前往单州担任军分区司令,而是继续担任统制旅长,但官阶升为武节郎(从七品),俸禄却是团练使(从五品)的待遇。
而实际上,正任官的级别要高于遥郡官,称为节度使,同样也属于寄禄官。这意味着不仅工资增加,级别也提高。遥郡官可领取团级干部的工资,而正任官则领取师级干部的工资,地位也相应晋升至师级。
此外,副使通常不具备实际职务,主要用于贬斥文武官员,比如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此,他常常较为清闲,专注于研究食物,从而创造出了红烧肉这道美食。
在这一时期,岳飞经历了三次投军。第三次投军使他晋升为武翼郎(共四十二阶位),但由于他上书劝阻赵构不要逃往南方,最终被赵构贬为平民。随后,岳飞率军渡过黄河北上大名,进行第四次投军,上级提拔他,使他晋升为统制。副使的职位撤销之后,他投入东京留守司的宗泽麾下,仍然担任统制。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岳飞还是韩世忠,实际职务都是统制,但韩世忠在地位上更为显赫。
尽管岳飞迎头赶上,但在官阶上仍然不及韩世忠。
北宋建炎二年(1128年),韩世忠率部随着高宗南逃至扬州。紧接着,他率部平定叛乱,被委任为“京西等路捉杀内外盗贼”。当金军向河南府(洛阳)进攻时,韩世忠率部前来支援,但在袭击金左监军完颜希尹时遭受失败,只得带着数千余人返回扬州。
之后,他被任命为鄜延路副总管,加封平寇左将军,驻守淮阳(今江苏邳县西南)。
此时,岳飞正守卫河南府,率军奋勇守卫虎牢关,赢得了洛阳保卫战和一系列胜利,功绩卓著,受到晋升为武德大夫、英州刺史的荣耀。
1129年三月,苗、刘兵变爆发,导致宋高宗被迫退位。韩世忠奋勇平定叛乱,使高宗得以重新登基,并因其功绩成为高宗的亲信。为了表彰他的功绩,
韩世忠被任命为武胜军节度使,同时担任御营左军都统制,并兼任江、浙制置使。在俘获苗傅、刘正彦后,他在七月晋升为武胜军和昭庆军两镇节度使,成为御营使司的都统制。
由于岳飞的坚守,金军未能攻陷洛阳,因此改变了行进方向。金兀术在一月攻陷了徐州、淮阳和泗州,在二月,又攻占了天长军(即安徽天长)。十一月,金兀术率十万金军南侵,突破长江天险,在马家渡战役中取得了胜利。
在这场战斗中,岳飞随同都统制陈淬前去迎战,但陈淬阵亡,其他将领也全军覆没。岳飞奋勇战斗在右翼,一直持续到天黑,最终孤军奋战,被迫带领部队突围,并驻扎在南京附近的钟山。统帅杜充害怕敌人的凶猛,放弃了建康而逃离,导致南京被金军攻占。
当时韩世忠担任浙西置制使,驻守在镇江,他避免与金军正面交战,率领军队撤退至江阴。各路宋军战败,金军迅速攻占了临安(现在的杭州)。宋高宗逃往浙东,而金军紧追不舍,赵构则乘船从宁波逃离。金军在江南掠夺一番后,认为已经搜刮殆尽,并受到岳飞的不断袭扰,于是开始撤军。
此时,岳飞已经脱离了杜充的指挥,独自率领军队对金军进行进攻,成功收复了多个失地。金军撤退后,岳飞率领部队进行截击,一直追击金军至镇江。
在这期间,韩世忠将金兀术引诱至废弃的断港黄天荡,并将其困在那里长达四十多天。尽管黄天荡之战被称为八千围困十万金军的战斗,实际上金兀术南侵的军力总共只有十万,并且岳飞部队的战果相对有限。然而,面对凶猛的金军,岳飞勇敢地迎战,运用独特的战术困扰了金军统帅一个多月,这样的表现令人钦佩。
战后,韩世忠被任命为检校少保(从二品)、神武左军都统制,同时兼任武成、感德两镇节度使。而岳飞被任命为武功大夫(第十五阶,正七品)、昌州防御使(从五品),同时兼任通、泰州镇抚使兼知泰州。
在古代,军职前面加上一个“都”字通常表示更高的官阶。宋朝的一个军(约2500人)的指挥官是统制,十个军组成一个厢,而厢的指挥官则是都统制。尽管岳家军此时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但直到一年后岳家军正式成军,岳飞才从统制升至都统制。
此时韩世忠不仅担任都统制,还担任两个镇的节度使,尤其是被任命为检校少保,成为太子三孤行列之一。因此,他的地位和官职与岳飞相比拉大了差距,这是非常明显的。
1132年,绍兴二年,韩世忠兼任福建、江西、荆湖三地宣抚副使。他成功平定了建州范汝为的起义,并在江西招降了流寇曹成,因此功绩得到了认可,晋升为太尉,成为宋代武职官阶中的最高级别。
随后,在1133年三月,韩世忠被任命为开府仪司三司,转任淮南东路宣抚使。不久后,他再度改任镇江、建康府、淮东宣抚使。
在1134年的大仪镇战斗中,韩世忠获得了胜利,俘虏了200余名金军士兵。这场战斗被列为“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但遗憾的是岳飞所率领的岳家军的战功并未被记录其中。
1135年,韩世忠因为其功绩而升任少保,并担任淮东宣抚使,同时废止了神武军号,设立行营护军,并对他所率领的部队进行了改组。
在1136年,韩世忠指挥部队围攻伪齐的淮阳军长达六天。尽管金军前来支援,但最终韩军被迫撤退。凭借其“淮阳功”,他被晋升为领横海军、武宁军、安化军三镇节度使,并被赐予“扬武翊运功臣”的封号。
在1137年,他与伪齐对峙。
1138年,宋金和议最终达成。
1139年,韩世忠进一步晋升为少师。七月,金国主战的金兀术被晋升为都元帅,其政治地位随之被清洗。
1140年,金国背弃盟约,派遣军队入侵宋境。在八月,韩世忠率领军队围攻被金军占领的淮阳,在泇口镇成功击败前来援救的金军。他还命令部下将解元和刘宝分别在潭城和千秋湖获得胜利。战后,韩世忠因功被封为太保,兼任河南、河北诸路讨使,被授予英国公的封号。
1141年,四月,为了奖励在柘皋之战中的功绩,韩世忠和张俊被任命为枢密使,而岳飞则担任枢密副使,三人共同掌握军权。
当时,岳飞的官职包括中卫大夫、镇南军承宣使、神武副军都统制(岳家军军号)、江南西路沿江制置使、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虽然两人都担任都统制,但在官阶上,韩世忠与岳飞相比差距相当大。
岳飞正式发力
1143年,岳飞发起了他的第一次北伐,成功收复了襄阳六郡,这个胜利的消息震动了朝廷。到了1144年,岳家军已发展壮大,规模达到三万余人。随后,岳飞平定了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即钟会、杨幺的起义,并将五六万壮丁编入岳家军。此外,朝廷还额外赠送了数万名士卒,使得岳家军成为南宋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随后,岳家军进行了三次北伐,直到1150年,岳飞晋升为武昌郡开国公,加官少保,担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同时兼任开府仪同三司、湖北京西路宣抚使、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兼营田大使。
韩世忠与岳飞相比,在解除兵权的过程中,韩世忠担任国公,而岳飞则是开国公。韩世忠被任命为太保,而岳飞担任少保。此外,岳飞在节度使职务上担任两镇,略低于韩世忠的三镇。然而,从实际职务来看,两人的差距并不大。韩世忠在解除兵权后被任命为枢密院使,而岳飞则成为了枢密院副使。
韩世忠在绍兴十二年被封为潭国公,之后在绍兴十三年成为了咸安郡王,绍兴十七年又晋升为了镇南、武安、宁国节度使。绍兴二十一年八月五日,韩世忠在临安府逝世,十月被葬于苏州灵岩山麓。他被追赠太师,并封为通义郡王。
然而,岳飞在绍兴三十一年十月二十八日,宋高宗下诏,允许岳飞及张宪的家属“放令逐便”,使他们终于获得了自由。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宋孝宗赵昚登基,七月十三日,他下诏:“追复岳飞元官,以礼改葬。”十月,岳飞的官爵得以恢复,并恢复了他妻子李氏楚国夫人的称号。此外,他的儿子和孙子也获得了官职的封授。这一系列措施完全恢复了岳飞的名誉。南宋政府于翌年七月还归还了岳飞在江州的田产,并返还了当初被抄走的赵构写给岳飞的全部御札。
乾道四年,宋孝宗追封韩世忠为蕲王。乾道六年,追赐岳飞庙号“忠烈”。淳熙三年,孝宗追赐韩世忠谥号“忠武”。淳熙六年,追赐岳飞鄂国公,谥号“武穆”。不仅如此,宋高宗在位期间时间较长,导致在平反中并未深入追究岳飞的死因,只是简单表示“坐事以殁”,对秦桧、张俊、万俟卨等罪大恶极之人也未予追究。
在宋宁宗嘉泰四年,岳飞被追封为鄂王,追赠太师。开禧二年,岳飞的敌人秦桧失去王爵,岳飞的谥号改为“谬丑”。此外,宋理宗宝庆元年,岳飞的谥号再次改为“忠武”。
结语:
总之,韩世忠与岳飞都是南宋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英雄。最终,他们都得到了最高的褒奖,分别被追封为王,追赠太师,并获得了“忠武”谥号。这一谥号以“忠武”为最高,给予了兼具文武才能者的最高荣誉。同时,其他谥号如忠献、忠肃、忠敏等次之。尽管在平反中没有深入追究岳飞的死因,但一系列的措施彻底恢复了他的名誉。最终,岳飞的功绩得到了充分认可,并且在后世受到了高度赞扬和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