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青岛其实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城市。它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却足够精彩。
从民国时期正式建立城市的青岛市也在这一时期凭借其独特的地理历史因素快速发展,这其中对青岛早期发展贡献最大的就是海军市长沈鸿烈。
崂山事变掌控全局
在1928年张学良实施“东北易帜”之后,东北海军并未被整合进中央海军的统一指挥体系中,因此,东北海军的经费支出始终依赖于东北地区的财政收入来支持。然而,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东北的沦陷使得东北海军虽然安全撤退至青岛等地,但失去了原本的财政支撑,经费问题变得异常严峻,部队士气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面对这一困境,以海防第一舰队指挥官凌霄为首的东北海军高层将领,多次向沈鸿烈提出夺取青岛行政权的策略,意图通过扩大海军在陆地上的影响力,来解决军费短缺的问题。
这一提议在东北海军将领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
沈鸿烈其实也想利用凌霄等东北海军留日系将领的势力,达到让国民政府任命他为青岛市长的目的。因此,他内心深处对凌霄等人的建议是持赞同态度的。然而,他巧妙地以军人不宜干涉政治为理由,拒绝了凌霄等人的建议。他的真正意图是借此逼迫留日系将领采取行动,这样既能让中央政府同意他出任青岛市长,又能借此机会排斥其他留日系将领,独揽东北海军大权。
凌霄等人见沈鸿烈拒绝了他们的建议,决定采取行动。当沈鸿烈前来崂山向海军官兵训话时,他们趁机将其软禁在太清宫内,并逼迫他向张学良发电,以生病为由辞职。然而,凌霄等人的这一举动引发了东北海军内航警系军官的不满。他们认为沈鸿烈与凌霄等人同为留日学生,且共同创建了东北海军,应当共同商议解决问题,而不是采取扣押和逼迫的手段。
如此形势危急,以海圻舰水兵第一分队副队长关继周为首的航警系中下级军官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他们勇敢地登陆太清宫,解决了警戒的士兵,将沈鸿烈救出。这一行动彰显了他们对海军团结和纪律的坚守,也反映了他们对不公不义的坚决斗争态度。
沈鸿烈在事件发生后迅速采取了行动,解除了事变主谋凌霄等人的职务,并将他们遣送回原籍,从而成功排除了异己,独揽了东北海军的大权。
大刀阔斧发展青岛
沈鸿烈在青岛的六年执政生涯中,他倾注了大量心血于教育领域。
在1932年至1935年的时间段里,他不仅积极倡导并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亲自着手建立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如民众教育馆、职工进修学校和女子补习学校等。
此外,他还坚持每年增加必要的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的稳步推进。
在市政建设方面,沈鸿烈同样不遗余力。他先后主导了多项重大市政工程的实施,包括大港三号码头、青岛船坞、青岛体育场以及青岛市礼堂的建设。同时,他还致力于扩建和修缮青岛栈桥、薛家岛码头、四川路海军栈桥和小港第二码头,极大地提升了青岛港的吞吐能力。此外,他还对崂山的道路进行了拓宽,并加修了盘山梯子石阶,使得崂山的交通更加便捷。
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沈鸿烈同样表现出色。他主导了市内主要交通道路的整修工作,使得市民的出行更加顺畅。同时,他还对西广场、马虎寓和脏土沟等地进行了整治,改善了这些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此外,他还设立了“救济院”、“习艺所”和“感化院”等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救助。
思想反动,无可救药
1937年12月7日,日本侵略者大规模向中国展开侵袭。
沈鸿烈接到南京国民政府的通知,要求沈鸿烈炸毁日本在青岛所有工厂。沈鸿烈于是按照要求下令将日本人在青岛的工厂炸掉。当时青岛是全国数一说二的日本企业聚集地,于是从四方、沧口到青岛市内,连绵20里,日本工厂爆炸的声音绵延不绝。
额外插一句,曾经有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讲述的是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艰难历程,他的名字叫做《大染坊》。
这部电视剧最终结尾的时候就是日本人打到了青岛,他们想要占有陈寿亭的纺织厂,而陈寿亭宁肯和自己的工厂一起炸掉也不给日本侵略者留下一点资本,可歌可泣。
沈鸿烈炸掉了日本人的工厂,自己便带了几个人迅速离开青岛。逃离了青岛的沈鸿烈摇身一变成为了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山东省保安司令、山东省党部主任委员、鲁苏战区副司令。沈鸿烈的行为不是自己想怎么做而怎么做,更多的是南京国民政府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随着蒋介石反共不抵抗政策的加紧推行,沈鸿烈开始反共,从此也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节节败退,沈鸿烈1949年去往台湾,也曾经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战略顾问”。
但是由于沈鸿烈没由于没有实职,他便杜门谢客,埋头写书,从此再也没有什么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