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为什么解体?如果要提这个问题,几乎每个人都会找到某个答案:领导集体的解体、老一辈人的陈旧、计划经济造成的赤字,以及许多其他社会经济问题。
但所有这些都是“抽象”的,在当时能够感觉出来,但对年轻一代来说,并不容易理解。今天,我想谈谈那些仍然可以触摸的东西——苏联末期废弃的五个宏伟项目,也许是它们,使苏联不堪重负。
1.21公里长的加速器
在苏联莫斯科科学城附近的Protvino加速器是“苏联科学的最后一个伟大项目”。21公里长的加速器本可以建成“大型强子对撞机”,开辟未知的科学领域。
因为这个项目,当时吸引世界各地科学家的地点不在日内瓦,而是在莫斯科附近。如果项目成功完成,苏联科学本就很高的形象将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但苏联日益衰弱的经济已经无法完成对撞机的建设了。
1.U-70助推器。2.注入通道-将质子束注入加速器环。3.反质子通道。4.低温外壳。5.通往强子和中子对撞点的隧道。
加速器于1983年开始建造,由26个矿井组成,但是工程进展缓慢,直到1987年,苏联政府不得不购买了两个进口的洛瓦特隧道装置。这是苏联自1935年以来首次购买了用于建造对撞机的进口设备。这一举动也说明,依靠苏联国产设备已经无法实现某些建设要求了。
即使是引进了关键设备,但是对撞机中的系统性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另外,对撞机设施建设的延迟主要与克里姆林宫权力中心有关,对对撞机建设感兴趣的人力量比“权力集团”的实力更小,后者只希望将资金用于苏联“国防”。
就这样,苏联用于开发对撞机的钱被白白埋进了地下,即使是最保守的估算,损失也有数百亿元人民币。从此事来看,强子对撞机难造是客观的,苏联实力下降,也是客观的。
2.核能的发展及其结果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标志着一系列苏联核电站建设的突然终结。在核电站事故发生后,苏联核物理学家谢尔基诺、阿吉德尔、卡姆斯基·波利亚纳的名声直线下降,跌落寒宫。在沃罗涅日和下诺夫哥罗德,即将完工的巨大的核电站再也无法投入运行。鞑靼斯坦仅建造一座核电站就花费了10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为核电站工作人员建造的城市的资本投资。
虽然南乌拉尔和巴什基尔核电站的准备程度很低,但克里米亚和鞑靼核电站的准备程度均已经超过了80%,这些设施可都是用钱甚至用黄金堆叠出来的。
但是,苏联社会上对核能普遍存在的紧张情绪和对“和平原子”的不信任,以及90年代苏联的每况愈下的贫困处境,使得刚开始建造的和几乎已经完成的核电站全部停了工。
3.多层地下指挥所
苏联后期还有另一个大型项目:为华沙条约国家建造几个巨大的地下指挥地堡。即使在全面核战争中,新一代地下指挥所也有很高的生存率。
OVD国家地堡(白俄罗斯废弃的沙伊巴地堡)
就其建设目的而言,这些设施与其说是个别军队甚至国家的指挥所,不如说是最高军事领导层对各大战区的正常军费投入,在苏联发展正常的时期,应该不算什么显著的负担。
几乎所有的地下指挥所都已经完成了建设,包括在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和阿塞拜疆建造的地下设施。在远东和中亚也存在类似的设施,不过没人知道它们在哪里。
有可靠的数据表明,白俄罗斯地下指挥所的成本是3200万苏联卢布,相当于人民币小一个亿,每个指挥所的成本与建造地铁总站的成本相当。
4.暴风雪号
根据最保守的计算,可重复使用的太空运输系统“EnergyBuran”的大规模建造计划花费了苏联140亿卢布的预算,折算成现代货币约为3000亿人民币。如果把这些资金拿来投资,可以使苏联人民每年分到20块钱的分红。
另一方面,如果EnergyBuran项目的成功实施,苏联可能会提前产生像SpaceX一样的公司。不幸的是,旨在让苏联主导太空的投资,最终仅成功飞行了一次,之后该项目被永久关停,Buran也变成了博物馆展品,后来,他们被遗弃在了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一个破旧的机库里,这个破旧的机库,如果按成本计算,相当于装满了钻石。
废弃的“伯兰”号宇宙飞船
但是,金钱是一回事,而情感又是另一回事。这个项目吸引了数十万苏联人参与,他们都是苏联的顶级专家,他们花了多年的时光,倾力完成这个项目。作为苏联科学人的最高信仰和荣耀,却最终被放弃,成为了苏联科学最后的荣光。这个项目原本已经成功了,已经完全准备好了。这个伟大项目的失败,也不得不表征着苏联的末日,不可避免的到来了。据估计,该项目创造了250万个工作岗位,从焊工和冶金师到宇航员和航天中心工作人员,是苏联的智慧结晶。
5.数百枚中程和短程导弹及其基础设施
最后,我们不应忘记根据《中导条约》销毁的弹道导弹、防空系统储存库和导弹发射井,这里有一个比较有趣的问题:
苏联销毁了1846套导弹系统,而美国只销毁了846套。是不是不公平。
是不是因为苏联有些导弹使用寿命到了,本就要退役,所以苏联才大方地多销毁了一点。可俄乌战争中的实战应用一再证明,苏联老旧导弹质量至少比朝鲜如今生产的都好,目前仍能成功地击中目标,甚至超过了设计师最初设想的战斗值班时间。
苏联在“80年代”开建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不只这五个项目,随着苏联的寿命进入尾声,苏联的国力也在这些大项开支中,流失殆尽。我胸中五味杂陈,你能从中感悟出什么来?苏联开天窗、超常规,命短就成了必然。
#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