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朝控制力不足的时候,必然会出现一大堆乱世枭雄。
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真正想着要改朝换代的,其实并不算多。
绝大多数的乱世枭雄,其实都抱着一种投机心态:要是皇权给力,那我将来就接受诏安;要是皇权不给力,那我将来就割据一方。
反正不管怎么说,就是要在将来把自己卖个高价。
这种现象,在隋末表现得尤为突出。
李渊率军进入关中之后,发现遍地都是草头王。
一开始,李渊很是头疼:如果一家一家灭过去,那还没打到长安,恐怕自己早就累死了。
可就在李渊尝试性地拉拢了某个草头王(孙华)之后,发现人家并没有什么抵触,谈好价码之后就选择了投降。
于是,李渊感觉自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此后一路走过去,能不动武就尽量不动武,以收买为主。
后来不止是李渊,就连李神通和平阳公主等人,也纷纷拉拢各路草头王。
一时间,李渊集团无论是人数还是气势,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但光拉拢这些草头王还不够,李渊需要让那些,原本大隋体制内的人也投靠自己。
一开始,李渊还以为这样会比较困难,因为人家在体制内,轻易不会干出这种“从贼”的事。
但出乎李渊预料的是:体制内的投降速度,似乎并不比那些草头王慢多少。
比如说屈突通,当李渊靠近关中的时候,屈突通还率领一支军队,打算跟李渊较量一下。
但随着李渊的军队越来越近,己方军队的战斗意愿却依然很低。
屈突通一下子就明白了:军队并不想和李渊抗衡,所以他也只是像模像样地抵挡了一阵之后,就选择了投降李渊。
当然了,这是史书上的说法。
更接近现实的是:屈突通本人抗击李渊的意愿也不强,下面的人看主帅是这个德性,自然也没啥战斗欲望。
不管怎么说,屈突通好歹还抵抗了一下。
在李渊还没有渡过黄河的时候,冯翊太守萧造就选择了投降李渊;
朝邑县法曹靳孝谟直接献出了蒲津、中山两座城;
河阴令李孝常带着永丰仓投降李渊;
京兆各县中的大多数,也派出使者向李渊请降。
另外还有于氏的于志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都是这个时候投靠李渊的。
由此可见,李渊偷袭关中,不但战斗难度较低,就连当地各大利益集团对他也不太抵触。
这大概就是李渊集团能迅速席卷关中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