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位叫李达的著名人物,一位是中共元老之一李达,另一位就是开国上将李达。
开国上将李达是我军高级将领,在革命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曾经担任过二野、志愿军及至总参谋部的参谋长,是二野的“三号人物”,素有“活地图”之称。
军中“活地图”
李达出生于1905年,老家在陕西省郿县横渠区崖下村。
他自幼怀有救国救民的理想,20岁时考入甘肃平凉国民军第二军官学校,毕业后即参加了冯玉祥部西北军,后来被收编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
1931年1月,蒋介石企图借“围剿”红军之机铲除异己,引起第二十六路军部分高级将领的不满。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第二十六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参加抗日,被蒋介石拒绝,广大官兵义愤填膺。
1931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举行了著名的“宁都起义”,李达跟随战友宣布脱离国民党,参加红军。
宁都起义后,起义部队被中央军委授予“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的番号,逐渐成为一支勇猛顽强的铁血之师。
抗战时期,李达的军事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他作为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助手,参与指挥了一系列战役,为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李达不仅骁勇善战,而且善于总结。
他曾亲自组织制图人员实地测量,用简易的测绘方法,将北起九里关、南至漳河畔一带的村庄、人口都作了标记,绘制出了我军首份分层设色的《太行军区形势图》。
刘伯承曾经称赞李达为“活地图”;邓小平也说“李达真了不起!”
自解放战争起,李达先后任第二野战军参谋长、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国防部副部长职。
据说,李达训练下属时,要求做到不看地图,也能将山川、城镇、村庄、道路、桥梁位置讲述清楚,做到倒背如流。
一直到和平年代,他这个习惯也没有改变,80岁高龄时,仍能记住全国2000多个县名。
下半生的波折
建国后,李达被授予上将军衔。可他从未向家人提起自己的军衔。
有一次,女儿在学校听到同学们谈论谁的父亲是中将,谁的父亲是少将,她就问李达:“爸爸,你是什么将?”
李达回答说:“小孩子打听这干什么?我是什么将——芝麻酱。”过了许久,女儿才从报纸上知道,原来自己的父亲是上将。
李达对待子女十分严格,从来不允许家人用他的名义谋私利;更不肯为子女的事情动用权力。
他的大女儿在新疆军区工作,军区领导中有好几位都是他在战争年代的老战友。可是李达从未向军区领导打过招呼,让他们关照一下女儿。
后来,女儿和女婿调到了乌鲁木齐的军区总医院工作。李达还特地和女儿确认,得知他们是组织上因为工作需要调来的,没有找任何关系,才放了心。
然而,这么一位优秀又自律的开国将领,却在1955年授衔以后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里。
1958年,在军队开展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李达受到了错误批判,被免去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被迫调离了他所热爱着的军队。
赋闲在家数月的他无事可做,提笔给军委写信请求安排工作。后经贺龙出面,他才被安排到国家体委担任副主任。
特殊历史时期,李达被非法关押四年,身心都受到很大的摧残。直到1971年,他才获得自由。
当时毛主席问他:“你是怎么坐的牢,又怎么出来了?”
李达回答说:“我是糊里糊涂进去的,又糊里糊涂出来的。”
1993年7月12日,李达逝世,享年88岁。根据他生前遗愿,骨灰被安葬于河北涉县将军岭。因为在这里,还安葬着李达在一二九师时的老战友刘伯承、黄镇、徐向前等将帅。
为了纪念他,李达家乡横渠镇中心小学更名为李达小学,并将将军的革命故事编成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李达将军永远活在人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