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君材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子嗣可甫,甫之;如其不材,君可自取。”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大意失荆州,最后被吴军抓捕,惨遭杀害。
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以六十万精兵与吴军大战,最后兵败逃到白帝城。刘备在退到白帝城不久之后便病重,招诸葛亮等人前来托孤,这就是著名的刘备白帝城托孤。
在当时刘备不仅召见了诸葛亮和李严,还秘密召见了赵云,交代了一些”不为人知“的事情。不少人对此疑惑刘备为何要召见赵云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对于帝王来说,托孤也是无奈之举。曹操临死之前就没有托孤,只是对自己的妻妾吩咐道,在他死后,希望自己的妻妾生活的像往常一样。曹操之所以不托孤,是因为曹丕已经长大了,并且有了自己的班底,不需要曹操担心了。
但刘备不行,他一辈子东奔西走,对自己后代的教育欠缺。刘禅能活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所以他受到的教育无法和曹丕相比较。
并且刘备病倒在白帝城时,已经失去了荆州,整个蜀汉都风雨飘摇。所以刘备必须托孤。以当时蜀汉的局面,与其说刘备托孤不如说,刘备将兴复汉室的大业托付给诸葛亮。而刘备托孤则是将权利让渡给李严。
众所周知,李严算是西川当地豪强的头目。之所以托孤李严,除了表示较好之外,更多的是利益让渡,希望他驻扎永安抗住东吴。如果说刘备托孤诸葛亮是真的托付给亲人,那托孤李严就是托付给外人,加强合作。
赵云,是除关羽张飞之外的,在蜀汉武将之中影响力最大的。虽然职位不高,但是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其次,诸葛亮和李严一个内政一个军事,可以说平分蜀汉。明诏赵云有诸多不妥,其一,将赵云权利放在明面上,赵云帮谁都不合适,谁都不帮也不合适。主要是这会使得诸葛亮和李严生二心,认为刘备不信任他们。
其次,明诏赵云,等同于坐实赵云的身份,赵云本就是刘禅的救命恩人。一旦托孤赵云,未来必定加封,到时候权利无人可当。
最后,赵云本就忠心不二,早在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就可以看出来。不托孤不但不会影响赵云的忠心,更重要的是可以给刘禅预留空间,未来刘禅加封赵云,赵云就成了刘禅的护身符。
第一,以当时白帝城的局势,刘备妥妥的知道,刘禅没有能力守护江山社稷,必须要有
人辅佐。蜀汉社稷完全交给诸葛亮一个人他又不放心,所以他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这样一来等同于明诏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利,其用意就是为了削弱诸葛亮的权利。第二万一诸葛亮和李严都没有守住蜀汉江山,那么密诏赵云,赵云就成了蜀汉江山最后一道屏障,最不济也可以护住刘禅的性命。
事实证明,刘备将国托付给诸葛亮,将家托付给赵云,都是明智之举。正是因为刘备对家、国的精明的考虑,才有了后来刘备密诏赵云典故。
也正是因为赵云的存在,因此在当时无人胆敢谋反,否则被密诏的赵云就会像守护神一样,突然出现咔嚓了那人的性命。
其次,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寄托,刘禅和诸葛亮也是和睦相处。如果当时诸葛亮一旦存有二心,相信赵云也会站出来阻止。
密诏赵云说明刘备不只有“仁”,他也有枭雄的才智。刘备对诸葛亮可以说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尽管刘备对诸葛亮如此信任,但是也还是留有手段。作为管理者,对属下信任,和制衡两者并不矛盾。
总结:
放在当下,可以说企业并不是靠信任做大的,而是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如果管理人员只讲信任,只讲仁义道德,不讲监督和制衡。
这样的话试错成本就会大大的增加,人的欲望就会大大增加,人与人的冲突就会更加剧烈,问题也就越来越严重,最终就会使组织无法继续下去。
“亲兄弟明算账”就是这么来的。当然为君者,更要镇得住,做的稳,不能一味的讲求制衡,这样往往会丢了西瓜抱了芝麻,本末倒置。
参考文献《三国志》《百度文库》《资质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