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展陈(yoyo/ 摄)
闽西工农银行旧址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龙川东路96号,建于1927年。该旧址坐北朝南,为单体四层骑楼式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132平方米,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闽西工农银行是中央苏区第一家股份制银行,是红色金融的源头,与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一脉相承。闽西工农银行在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经济封锁、调剂金融、缩小剪刀差、稳定苏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同时也为后来中央苏区、延安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金融建设,乃至新中国金融大厦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的金融理论和实践经验。
旧址是军阀陈国辉在龙岩建设中山路时所建,龙岩商人李连斋在此开设泉利布店。1930年9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在此建立闽西工农银行,同年11月7日正式开业。闽西工农银行颁布了苏区最早的银行组织纲要《闽西工农银行章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主导的红色金融史上首部“银行法”,开创了中国革命金融法制的进程。
共和国金融的摇篮
闽西工农银行在巩固工农政权,支援革命战争,建设闽西苏区乃至中央苏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中央苏区金融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血与火的时代,谱写了动人的华美乐章,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在世界金融史上留下了一道道清晰而深刻的精彩印记。
闽西工农银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闽西苏维埃政府和苏区群众集资合办的一家股份制银行,也是我国革命根据地办得较早、较好和时间较长的红色政权银行。它通过募集股金、开展存款和代理财政等业务,聚集了大量资金,并通过拨款和发放贷款支持革命战争,促进了闽西苏区经济的发展,在全国的红色金融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闽西工农银行从筹建至终止,前后历时5年之久,为闽西苏区乃至中央苏区各项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国家银行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育输送了一批红色金融专业人才,积累和提供了丰富的办行经验,成为我党金融史上的光辉典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建立后,共和国金融摇篮历尽艰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苏区失守,苏维埃国家银行踏上了漫漫征途。从长征路上的“扁担银行”,到陕北高原贫瘠的窑洞,从抗日战争艰苦的后方,到解放战争决战的广阔天地,红色金融先驱孜孜以求,红色金融事业不断完善壮大。
艰难征途,战火硝烟,红色金融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精神作风,几经辗转,一脉相连。红色金融精神始终不变,红色金融血脉传承,为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和金融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构筑了共和国金融事业的宏伟大厦。红色金融就像一座丰碑,耸立在共和国金融史册的首页。中国人民银行就从这里走来。
开创红色金融事业
闽西工农银行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在中国红色金融事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为红色金融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例如曹菊如、阮山、赖祖烈、曹根生、陈寄今等同志,都是土生土长的闽西人。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大胆创新,开拓红色金融事业,后来都成为红色金融的主要骨干力量。
二是直接支援了国家银行开办资金。1932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开办,闽西工农银行直接支持了20万元现金。
三是各项规章制度被国家银行以及此后的红色银行采用,包括银行章程,业务运营中的会计核算、负债管理、工商(农)信贷、资金汇划、转账结算、金银兑换、货币发行、金库保卫等,从制度上和技术上为国家银行的建立做了准备工作。
四是货币体制一直沿用至今。闽西工农银行实行的货币流通与结算银本位制,即以元、角、分为计价单位,是红色政权最早确立的货币体制。这种货币体制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及此后所有红色银行的充分肯定和应用,包括现在使用的人民币。
来源:《福建青年》2025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