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古代封建王朝中,最常遇见的无非就是“
狡兔死,走狗烹
”。
达到了功高盖主,自然是小命难留。比如身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种,还有身处西汉初期大名鼎鼎的韩信等。
他们何错之有?无非就是功劳大了,皇帝也便留不得了。在手握权势,身处高位之人认为,他们恐难不会在日后生出异心,
这也便会对自己造成更大的威胁,所以古代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应接不暇。
但到了清朝似乎这一现象有所缓解,就连慈禧太后这么多疑的人,竟没有对曾国藩、左宗棠等功臣赶尽杀绝,这是为何呢?
一、朝臣的重用
首先我们从满人入关时说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所在,而清朝的皇帝自然也会在一定的原则上达成统一,
其中“重满抑汉”便是人尽皆知的一个原则。
但是满人所能做出的贡献有限,清廷也需要不断的巩固自己的政权,这时吸收和接纳一部分汉人入朝也便是他们的重要举措。
只是在职位上汉人的职位始终是达不到满人的高度的,像什么军机大臣等重要职位,他们更是很难涉及。
就连一些地方的总督、巡抚等清廷首先会考虑的自然也是满人。
如此,满人和汉人之间就又形成了一定的阶级差异。简单来说就是满人出身非富即贵,而汉人总归是要在当时时期矮一截的。
但是随着生活的富有,时间的推移,“非富即贵”的生活并未给八旗子弟带去多好的影响。
随之跟随的却是满族精明能干之人的落幕,这时清廷则会率先将视线放在其子孙的身上。但他们的子孙无疑就是“烂泥扶不上墙”,纨绔不已,更别提委以重用了。
这一情况发生后,清廷自然还是得用人,只是他们只能依靠的是更有能力的汉人。
比如我们熟知的在康熙年间平三藩的事宜,乃至在雍正年间平定噶尔丹的情况,清廷所派和依靠之人无疑都是汉人,方才得以成功。
到了晚清这种情况更甚,可以说是急需能将都不为过,毕竟太平军来势汹汹,慈禧太后更是需要像曾国藩、左宗棠等人来为自己效力,更为自己解决心腹大患。
特别是慈禧为了自己的权势,将“八大臣”扳倒后,慈禧更加清楚的知道,自己需要更优秀的将领来“为我所用”。
所以从咸丰帝开始,曾国藩这样的优秀之人便已经开始被逐渐提拔了。紧随其后的是对其他官员的任命,并且同样也是为汉人,他们被派往各地,甚至还有被任命为封疆大吏的。
这无疑是清朝的一次大变动,汉族人自然是得志的。但对于朝廷上的满族亲贵们却是一大威胁,毕竟撼动的是整个满族人的地位,自然朝廷上下哗然一片。
至于这样的结果,慈禧自然是知晓的。这样满族朝臣自然就会与汉族朝臣形成对立。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双方也便能形成对立,
而这样的结果对于夹在中间的慈禧来说,怎么看也是利处更多。为何这么说呢?
二、为何“不诛杀”?
我们耳熟能详的晚清名将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莫属,他们也便是汉人,同时功绩突出,更名声远扬。
对于他们慈禧可是抱有不小的期待,并且更委以重用。
晚清的正规军无非就两支,一个是满洲八旗,另一个则是绿营,可是他们在面对起义时,简直就是不堪一击。
再加上前文我们所说的不堪重用,慈禧何不得为了清廷着想。
曾国藩等人显而易见是需要依靠的。在满族和汉族之间纠结,他们首先需要担忧的恐怕还得是清廷的生死存亡,更别提什么“兔死狗烹”之事了,只怕是有心也无力了。
再者围绕慈禧太后而言,她虽然说在晚清时期手握大权,但毕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其地位更是需要有人帮她来稳固,
这时她显然还是得需要曾国藩等人。
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等人所倾斜和听从的对象也是慈禧,这样双方的利益都能达成,慈禧太后何乐为不为呢,又怎会想不开将他们杀了。她若真动手,恐怕牵连的只会是自己的地位和权势。
最后就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而言,他们三人也算是三方势力。
久而久之就会在朝政大事上形成一定的对立。
而他们之间看似有争斗,同时也是在相互制衡,但总归是为了挽救大清王朝。
有了争斗和制衡,朝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安心的将兵和权交给他们。
或者说他们之间需要一定的“争”,如果都是“和”,清廷自然会感到岌岌可危,届时他们有没有兵和权不知道,恐怕留条命都难。
所以胡林翼去世前是他们三个,而后就是李鸿章被提拔上来补足了。
不管是清廷还是慈禧太后,甚至还有曾国藩等人,他们都会规避着一定的风险。
这些功臣能力之大,清廷和慈禧太后需要他们的助力。同时一定的猜忌肯定有,曾国藩等人也便不会不为多动。
三、晚清的能人
他们身处晚清时期,就曾国藩看来,他对于晚清时期的改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关注到的无疑就是内忧外患的国势,还有就是对于当下现实的关注。
在他的提倡下,洋务运动得以兴办,其中包括军事以及民用等工业,他所做便是为了晚清的发展,乃至增强晚清的国力。
有了军事、民用等企业的奠基,曾国藩想要富国强兵的目的也便可能实现,对于晚清其他方面上的发展同样也是坚实后盾般的存在。
虽然最后的结果没有多如意,但总归曾国藩等人是在为晚清的发展所担忧着,便也做出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再者曾国藩对于朝廷的“忠”也清晰可见,同时也不乏还有对百姓的考虑。最显而易见的恐怕得是在其对湘军的治理上了。当时他就有将“忠君”、“爱民”等放入治理的范畴中,使得将士们达成一定的思想统一。
对于朝廷,对于天下百姓来说自然利处很大,并且在众多危险时刻,也便不缺挺身而出之人,这是清王朝所缺,也是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所需要的。
不管是曾国藩还是左宗棠等晚清功臣,他们一定程度上是能力之人,同时也是不可或缺维护清王朝之人。
结语
在晚清时期,要说谁的功劳和名声最大,少不了的自然是曾国藩、左宗棠等人,他们挽救清王朝于危难之中,自然算得上是功高盖主之臣,但是纵观清朝的处境,他们显然是不能被抛弃的,甚至说还要很大程度上进行依仗呢,慈禧太后恐怕还得宝贝着才行。
总而言之,大清没有多强大,又怎敢谈“兔死狗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