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孩童时期的记忆在我们的心中往往最为珍贵,少年时期的玩伴,如今可能与我们不再亲密,然而那份 真挚的情感依然存在于我们的心中,虽然时过境迁,但是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人和事,都永远地成为了我们人生经历的一部分。回首过去,无数的事物值得我们留念。相信对许多的读者来说,“宝塔糖”就是大家不可忘怀的儿时回忆。那一颗颗形似宝塔的糖果,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
在我国经济不够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上个世纪,糖果,对于许多小孩子来说,无疑是不可多得的奖励。不论是在什么时代,哪个国家,儿童好像始终与糖果分离不开。似乎所有的小孩都喜欢这些甜蜜的小零食。同时也似乎所有的小孩,都讨厌吃药。因此,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它们,医药学家们也是费尽了心思,比如“糖衣药丸”和今天我们要说的“宝塔糖”。
宝塔糖作为一种能够杀灭蛔虫的药物,在做成糖果的口味之后,受到了国内广大儿童的喜爱。这样一来,家长们的苦恼也就不在了。然而就是这样一种简单高效,而且广受欢迎的药物,为何现在却几乎消失不见了呢?如今我们很难看到这种产品在药店里售卖,这又是为何呢?
在当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出现了许多新型高效的用于杀灭蛔虫的药物。新事物的出现,也必将一步步地取代旧的事物,这样一来,原本销量尚好的宝塔糖慢慢的走向低谷,最后只得彻底的退出人们的视线当中。然而事实上,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宝塔糖的消失,与当时的苏联也有着莫大的关系。
大家可能不知道,宝塔糖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杀灭蛔虫,是因为它的制作原料。在宝塔糖的原料中,有一种名为蛔蒿的植物。这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主要拥有药用价值的是未开放的头状花序。从蛔蒿中提取α-山道年,是有效杀灭蛔虫的关键所在。然而在蛔蒿开花之后,山道年的含量会迅速的下降,因此多采摘的是开花前的头状花序,多在8~9月之间。
然而这种植物并不生长在我国的境内,而是在遥远而寒冷的北极圈内的特有物种。当时的我国医药水平低下,同时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百废俱兴,人们深受蛔虫病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决定从苏联引进技术与原料。在苏联的帮助之下,我国建立了杀灭蛔虫的药物的生产线。最初,这些药品都是片剂形式的,之后为了给儿童服用,特意加入了一点糖分,成为如今我们所熟知的“宝塔糖”。
宝塔糖出现之后,很好地改善了我国儿童受蛔虫病困扰的状况。然而由于对于原料的大量需求,使得国家不得不考虑引进蛔蒿这一物种,以便更好地解决国内的需求。因此在1952年,我国从苏联带回了20克的蛔蒿种子,这也是当时前苏联的援华项目。由于种植条件苛刻,这些种子被分为了四分,并且在公安人员的护送之下,被送到了当时的呼和浩特、大同、西安、潍坊四个地方的国营农场进行试种。
然而最终却就只有潍坊的农场中试种成功了。而即使是在试种成功之后,我国也进行了严格的保密工作,对外宣称试种的是“一号除虫菊”。在不久后,农场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蛔蒿,不仅为全国许多的制药厂家提供原料,甚至还少量的出口,一时之间,宝塔糖风靡全国。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突然恶化。苏联从开始的援助中国,变为敌视中国,许多的援助条约以及项目都被取消。受到这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许多制药厂中用于提炼蛔蒿的机器也被撤回到了苏联。由于当时的中国,仍然缺乏这方面的技术,所以一时之间国内的许多药厂都无法再继续生产这类产品。但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种植着大面积的蛔蒿原料,而由于没有了生产的机器,人们只得看着这些原料荒废在田地里。
在失去了苏联的帮助之后,我国的医药工作者决定在自己的努力之下,研制出相关提炼技术,终于在多年之后,我国也成功地掌握了这一技术,使得我国能够自行生产此类产品。在此之后,我国又开始了大规模生产宝塔糖,但是由于大规模种植,造成了原料的积压,浪费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技术的革新也使得原来的生产技术不再高效。因此曾经的“宝塔糖”逐渐地退出了市场。如今,我们也很少能够见到这类产品。
现今的中国已经强大了起来,不论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底蕴,都位于世界的前列,曾经受制于人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事实证明,只有自力更生,才能在面对别国的威胁时,挺直腰杆。因此,这一教训我们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