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朱高炽的两个弟弟都不买他的账,而朱瞻基那九个弟弟却没一个敢跟他抢皇位呢?
明朝时候,朱高炽是朱棣的亲生大儿子,本该当太子,可他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都不买他的账。他俩都想当太子,还做过不少事情,想方设法要把朱高炽从太子位置上拽下来,好像怎么都不愿承认朱高炽当太子这件事。
朱高煦老是不服气,主要因为他在靖难之战时立了很多大功,还救过朱棣的命。永乐二年朱棣要立太子时,像丘福这些靖难时的将领都支持朱高煦,想让朱棣封他为太子。但后来因为朱高炽有了朱瞻基这个儿子,朱棣就选了朱高炽当皇太子。可朱高煦一直不甘心,老想着像李世民那样把大哥的位置抢过来,结果最后也没成功,篡位计划泡汤了。
朱高燧心里也有当皇帝的念头。在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病得很重,这时候护卫指挥孟贤他们和钦天监的王射成,还有内侍杨庆的养子一起,偷偷做了份假遗诏,打算毒死朱棣,废掉朱高炽,然后让朱高燧当皇帝。不过,他们的计划没成功。
朱棣问朱高燧:“这事儿是你干的吗?”朱高燧心里头害怕极了,吓得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来。太子赶紧站出来帮他说话,从那以后,朱高燧的行为收敛了不少。
其实很明显,朱高炽的两个弟弟都不太瞧得上他,心里都憋着股劲儿,想把他比下去,自己当老大。可为啥朱高炽就镇不住这俩弟弟呢?主要还是因为朱高炽身材胖,性格也不讨朱棣喜欢。反观朱高煦,他立过军功,有手下将士撑腰;朱高燧呢,特别受朱棣宠爱,永乐年间一直待在京城没出去。他俩各有各的本事,再加上看他们老爹都能抢皇位,自己心里也痒痒,当然就有野心了。
不过朱瞻基跟朱高炽可不一样,朱瞻基的性格和朱棣有点像。面对二叔的挑衅,他不会像父亲那样靠赏赐和恩待让藩王不好意思造反,他要么亲自带兵去抓二叔,要么把二叔给烤了。这跟他父亲那种仁慈的做法完全不同。在朱瞻基搞定朱高煦后,朱高燧一看形势不妙,干脆主动交了护卫,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斗不过朱瞻基。
朱瞻基和朱高炽性格、治国方式不一样,其实跟他们的体型也有点关系。朱高炽太胖了,走路都容易摔,更别提骑马打仗了,所以他只能走文化路线,靠仁义治国,收买人心。但朱瞻基不一样,他文武都行,是正宗的皇太孙,还多次跟着朱棣出征,在朝廷有威望,也懂战术,能像他爷爷那样亲自带兵打仗,所以深得将士们的喜爱。
朱瞻基和朱标挺像的,要是朱标当了皇帝,朱棣也不敢乱来。朱瞻基在弟弟们心里的地位,跟朱标在他们心里的地位一样高。朱元璋一开始就让朱标当上了太子,给他树立威信,还给他配了帮手,其他的儿子都只是臣子和藩王,从没想过让他们取代朱标。朱棣对朱瞻基也是这样,他立了朱瞻基为皇太孙,却没给朱瞻基的弟弟们封郡王。朱棣一直亲自教导朱瞻基,却没管他的弟弟们。所以,从一开始朱瞻基的太子地位就很明确,弟弟们从小就知道自己只能是享福的王爷,他们受到的教育也跟朱瞻基不一样。
接着,朱瞻基的弟弟们瞧瞧朱瞻基对付朱高煦的那一套,心里也该有数了,知道朱瞻基是个什么样的人,有多大能耐。连他们的叔叔们都被他治得老老实实,他们当然也就更老实了。
简单来说,朱瞻基的弟弟们也明白那时候朝廷内外动荡不安。只有朱瞻基,这个正宗的嫡长子,又是朱棣亲手培养出来的接班人,才有足够的声望和本事去摆平一切。他得镇住那两位不安分的叔叔,还有其他那些朱元璋的子孙们,让那些藩王老老实实,不敢再动歪脑筋。这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活儿,朱瞻基的弟弟们自知没这本事,也不想给哥哥添麻烦。再加上外面还有兀良哈这些草原部落虎视眈眈,想当年朱棣五次亲征漠北,当皇帝可不容易,比起来,当个安分的藩王要轻松多了。这么一想,他们自然就没了争位的心思。
简单来说,朱高炽管不住弟弟,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来呢,他身体胖,不受老爸朱棣待见,也没啥军功。二来,朱棣老是夸朱高煦,宠着朱高燧,给他们留了点念想,比如说“世子身体不好,你可得加把劲!”可朱瞻基的兄弟们就没这好运了,朱棣早早就把朱瞻基的地位给确定了,威信也树起来了。再加上朱瞻基本人又有本事,手段也厉害,自然就能把弟弟们都管得服服帖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