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新 王新宇:当年温州拆了两座北宋古塔,里面的造像瑰宝把人看傻了
迪丽瓦拉
2025-08-23 16:03:28
0

前些年,一本以白象塔、慧光塔出土文物为主线的经典8开本大型图书——《白象慧光》,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这本书将上个世纪60年代出土于东瓯佛教重镇温州的两座北宋著名的佛塔——白象塔、慧光塔的佛教文物,首次系统地向世人展示,“藏在深闺”40多年的两塔的馆藏精品,终于“大白天下”。书中收录了大量的佛教造型艺术,包含丰富的宗教、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造像、碑铭等信息,为中国佛教艺术的研究与观赏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与文化内涵,意义非凡。

白象塔:穿越时空的惊艳

早在晋代永和年间(345-355),佛书就记载“诺讵那与其徒八百众居震旦国,五百居天台,三百居雁荡”。秀丽的温州山水吸引许多印度高僧前来结草开山,东瓯文化呈现“先佛后儒”的文化趋向。而佛教东来在洛阳白马寺,在中国扎下根是东汉初年,这样推算佛教从中原向南传播到温州,还是非常神速。唐代温州的永嘉大师,著书立说,已有相当的名气。到了两宋,温州已成为东南的佛教重镇,从上流社会到草根的普罗大众,有一大批人开始信仰佛教。此时温州的商业经济发达,手工业作坊的触角从城市向乡村广泛延伸。唐以来城市的封闭狭隘的坊墙被打破,极大地便利人际的往来与商业的经营。而佛教教义吻合一批经商的致富者精神上的寄托,加上官府的提倡,仕人的喜好,作为佛教最重要载体的佛教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东瓯大地上涌现。塔是寺院建筑群中的标志性建筑,一般的寺院都建有塔。其中著名佛塔数量很多,尤以白象塔、慧光塔最有代表性。

北宋龙泉窑青瓷菩萨半跏坐像侧面

北宋彩绘木雕童子像

北宋彩塑菩萨坐像

白象塔原称白塔,位于今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镇。其为砖木结构,六面七层,楼阁式,高31.3米,底径7.8米,壁厚2.2米。从立面看,它由基座、塔身、塔刹组成,从平面看,分塔心、外壁、回廊三部分。底层设有副阶,这种设计仿自殿阁建筑的附阶制式,便于登临停歇之用。塔的外围层层挑出木构腰檐,平座,栏杆。每面隐出槏柱和倚柱,组成三间式,明间辟门或设佛龛,内供佛像。由下而上每层高度依次递减,直径依次收敛,外形挺拔优美。据明释成钦《永嘉白塔寺重修宝塔募缘疏》、民国释显培等《重修白象宝塔记》记载,它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627-649)。第一次大修于北宋咸平年间(998-1003),明嘉靖十二年(1533),白塔寺住持成钦率众“片瓦株椽,助整新而复旧;一钱尺帛,务聚少以成多。”进行了第二次修葺。至民国再次修葺。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已步入风烛残年,塔身倾斜严重,无法再次加固维修。1964年,经浙江省文物部门批准,决定拆除。1965年2月,省市有关部门组成拆塔委员会。在逐层拆除中发现大批文物,分别藏在塔壁砖砌方形窖穴(天宫)内。共出土各类文物一千余件,其中以北宋泥塑彩绘菩萨、天王、力士、伎会和供养星像为最多,其次有北宋漆器、砖雕、木雕、青瓷、铜器、印经、写经、绘画及唐宋钱币等。在塔内二、三层发现“政和五年(1115)六月”朱笔铭文砖5块,系砖砌方形窖穴(天宫)的盖砖,上面记录造塔领班、工匠姓名及日期,为建塔时间提供了确切证据。

砖铭文

北宋铜阿难立像

北宋鎏金铜佛立像

白象塔造像,主要有铜像、青瓷像、砖雕像、陶塑像、木雕像、彩绘泥雕塑、纸本绢本画像等,形式多样,特色独具。有庄严的佛像,有慈悲的菩萨,有沉思的罗汉和威武的天王,也有恭敬的供养人与虔诚的僧侣,还有各种珍贵的汉文佛经和释道画。特别是塔内一次性出土了四十二身栩栩如生的彩塑泥造像,由此可窥见北宋精湛高超的泥塑艺术。出土的彩塑,色泽艳丽,造型优美,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有两尊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彩塑观音菩萨像格外引人注目。彩塑高60厘米,座高5厘米,高髻华冠,宝缯垂肩,肩搭石绿色缠枝纹描金帔巾,内着红色菱格纹交领襦衣,袒胸露臂,项饰璎珞,臂、腕着钏。腰束石绿色蜂窝纹描金围裙,下露赭红色锦裙;双手纤巧,平举胸前合十,亭亭玉立于仰莲台上。服饰工整繁复,设色妍雅,比例适度,透视准确、线条圆润流畅,是北宋在继承唐代佛像的高超的技艺上推陈出新的杰作。观音立像肌体丰腴、雍容华贵,依然保留唐时遗风,也呈现出宋代佛教世俗化的端倪。在其动人的眉弓、眼眸、充满弹性的臂膀,和随风飘动的衣纹的身上已看不出居高临下的款款仙气,却无所不在地透露出上流社会一位贤淑的少妇的高贵。

北宋彩塑菩萨立像

北宋彩塑菩萨像

北宋砖雕佛坐像

白象塔彩塑工艺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从这些技艺至臻的造型艺术上,后人可找寻到温州土生土长的瓯塑发展的源与流。这些油泥彩塑像,是用杉木条作骨架,再经由黄泥、谷壳和短麻丝捣合而成,捏塑成型后,再敷设一层细白泥、细麻丝搅和桐油的泥土,最后在泥胎表面施上白色化妆土着色而成。经考证,细白泥即为制瓷用的高岭土,因瓷土与桐油结合,使得油泥结合紧密,细腻坚韧,风干后,易于雕琢塑造,从而使塑像的面相部表情、衣饰褶皱栩栩如生。用色上,有赭红、桔黄、石红、石绿、铅白、茶黑等天然色彩,还运用了描金、贴金箔等表现手法,使得白象塔出土的彩塑整体上既色彩纷呈,又不失妍媚,既雍容华贵,又雅俗共赏。这种成功的油泥塑,也成为后来温州著名工艺——“瓯塑”的滥觞。

慧光塔:永远的记忆

慧光塔,又叫仙岩塔,原塔位于今温州瓯海区仙岩,建于名寺——福寿禅寺(仙岩寺)内,慧光塔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名塔,位于仙岩寺的南面,中有虎溪相隔,宋代直称“仙岩寺塔”。慧光塔六面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通高约42米,底层直径约10米。各层外壁转角处作出倚柱,每面以槏柱分为三间,明间辟门或设龛,龛内供奉佛像,柱头承阑额,上置斗拱承托腰檐,外部原有木构出檐,已毁。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铺有牵木,塔身坚固挺拔,飞檐重叠,高阁流丹。塔每层三面辟门,其间设莲瓣形佛龛。外围走廊,内设扶梯,可逐层登高远眺。

北宋砖雕天王坐像

北宋彩塑天王立像

北宋彩塑武士立像

说到慧光塔这批文物的发现,还得从一件偶然的事说起。

北宋彩塑武士像

北宋彩塑舞伎立像

北宋至道二年彩塑太白星供养立像

那是1966年底到1967年初,仙岩寺旁隔虎溪相望的慧光塔已在岁月中静立近一千年了,犹如苟延残喘的老人,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那是个特殊的年代,慧光塔与中国的其他文化一样也正经历一场浩劫。但几个农民的无意发现,却让这个耸立在仙岩寺旁的古塔重新引人注目——69件珍贵的文物从这座残败不堪的塔身中显现。这些文物,除了三件为清康熙年间的,其余的均为北宋庆历(1041)以前的。从中后人开始真正地了解这座塔的历史。在出土的佛经中我们知道了塔的建造时间是北宋景祐元年(1034)至庆历三年(1043)。它在宋代被称为“仙岩寺塔”,到了元代延祐(1314-1320)间始改今名。以后经过元代至顺元年(1330)和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两次修理。经过对出土文物的整理,我们惊讶地感觉到,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发现,而是向世人开启了一个佛教文化的宝藏之门。

北宋砖雕阿育王塔山花蕉叶

北宋回旋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北宋彩绘木雕佛坐像

这批文物精美绝伦,极具价值,其中金书、银书、墨书写经35卷。如《佛说普胜陀罗尼经》一卷,朱红栏墨书。从卷尾题记可以看出慧光塔建造年代最确切、最完备的资料。《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一卷,用金描花卉的磁青纸作套,经文由大师长吉所书,后附五赞并忏悔偈,有序。塔藏刻经10卷,其中《大悲心陀罗尼经》4卷,最具代表性。经书刻工精致,字体隽秀,是十分难得的宋版书籍精品。识纹描金经函,分内外两函。以檀木为胎,盝顶,通体髹紫色漆,内藏书经一卷。外函用桐漆调灰堆塑佛像、神兽、飞鸟、花卉,其间嵌以小颗珍珠,地纹用金描绘飞天、花鸟和暗八仙。函底有金书一行,其中“大宋庆历二年(1042)”依稀可辨。内函顶面以忍冬花为地,上饰双凤团花3组,四壁以菊花为地,上饰鸟纹团花8组,须弥座以菱花形网纹为地,上绘神兽。线条劲挺而富于变化,留用工笔金描。鎏金玲珑银塔,金银片锻打而成,通体鎏金,四面七层,高34.8厘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塔基束腰须弥座式,服饰华丽,束腰门内镂刻佛像。

此外,如包裹经卷用的三方经袱,是我国双面绣品所能见到的最早作品;出土的玻璃瓶工艺水平很高,为浙江省首次发现;出土的经函的堆漆金描手法,制作精美,是温州宋代漆器号称全国第一的真实再现。

今天,白象塔、慧光塔作为一种有形的文化遗产的载体虽然消失了,但它们珍藏的精美文物,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了当时的温州社会文化的多元性,为解读温州的“先佛后儒”的现象提供了很好的物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入关后,各方各面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前朝甚至后宫的很多制度都是仿制明朝,在选妃方面,他们也采取了...
原创 历... 历史回响:时间的巧合与神秘轮回 一、 数字的奥秘:朱重八与明朝的皇帝们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原名朱重...
原创 1... 大家知道,日本是一个民族构成相对单一的国家,因此相对来说,日本人也是个民族意识非常强烈的群体。所以虽...
原创 唐... 现代科技发达,用一些技术能够检测出动物活了几岁,或者说是来自什么年代,像恐龙化石等等就是用“碳14检...
原创 河... 相信大家都知道“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好人没有好报,让很多做好事的人觉得心寒,但其实恩将仇报...
原创 明... 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离开东宫时,10岁的朱由检拉住他的袖子道:“哥哥,皇帝是什么官儿,我能做皇帝...
原创 苏...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正式解体,分裂成为15个独立国家,一大部分加入了北约阵营。表面上看,美国...
原创 抗... 黄埔军校,民国时期中国的顶级军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有不少黄埔学生都成了抗日名将,特别是黄埔一期,...
原创 红... 薛蟠和薛宝钗这对兄妹,还蛮奇葩的。一个整日端着架子装贤惠,一个索性放开性子摆烂;一个戴着假面具做人累...
原创 明... 有人说,如果你熟读明史,那么你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已经出师了。 那么真的如此吗?难道明史真的如此神奇...
原创 她... 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身为一个女子,要想在这个社会上得到和男子一样的地位,她们所付出的努力必须是男子...
原创 村... 诸葛亮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历史名人,他是忠臣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有人知道诸葛亮用剑吗?估计很多人会觉得诸...
原创 北... 之前看到有人意气用事的称,完颜阿骨打为第一英雄,孛儿只斤铁木真仅能排第二。该人并未做任何解释,只呼喊...
原创 大... 用“伴君如伴虎”来形容古代的君王非常合适,或许是因为古代君王天性多疑,所以他们不会轻信他人,宁可信其...
原创 叶... 有很多人都说是叶利钦一手搞垮了苏联,这样的说法或许有些偏激,但是不无道理。叶利钦在苏联解体以后也没有...
原创 李...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过程中,李斯智计百出,功不可没。可是嬴政做了皇帝后,李斯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
原创 不... 世间万物皆是有始有终,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开始了在白纸上绘画的历程,无论是五彩斑斓的油墨画,亦或...
原创 国... 我们一手拿着科技的利剑开辟未来,一手拿着传统的药箱给前进的人类疗伤。——曲道奎 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的...
原创 本... 中国古代有一句俗话,叫做“一仆不侍二主”。明朝大学士李建泰就因为侍奉了三任主子,因此而遗臭万年。 明...
从考古新发现读懂“何以中国”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 一个民族越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何来”,就越能有力把握历史规律,越能使自己行进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