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那个英雄辈出、风云变幻的时代,称帝可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曹丕、刘备和孙权,这三位在历史舞台上有着截然不同的称帝历程,而孙权称帝为何饱受诟病且被人笑话许久。
毕竟他自己都觉得尴尬,那自然后人也会觉得更尴尬了,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
先来说说曹丕。曹操在东汉末年那可是权势滔天,从丞相一路晋升至魏王,加九锡等一系列举动,已然将篡位的准备工作做到了极致,只差最后一步荣登皇位。
可惜曹操未及称帝便撒手人寰,接力棒就交到了曹丕手中。曹丕也不简单,他采纳了九品官人法,与士族地主阶级达成了利益交换,为自己称帝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随后,一场看似“和平”的禅让戏码就此上演。曹丕没有采取强硬手段废掉汉献帝,而是让王朗等大臣委婉地劝退汉献帝。
这汉献帝也是无奈,只能退位。而曹丕呢,还假惺惺地多次拒绝,最后才“勉为其难”地接受禅让。
这一过程看似遵循了古代禅让的传统,实则充满了虚伪与做作,被后世视为一场政治闹剧。
不过,无论如何,曹丕凭借着父亲曹操打下的基础以及这一套看似合法的禅让流程,成功建立魏国,在封建正统观念里,也算是勉强说得过去,与汉朝有了一种形式上的传承关系。
刘备,这位自称为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汉室宗亲,他的称帝之路也有着自己的逻辑。
刘备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他的皇室血脉身份还曾得到汉献帝的认可,这就相当于有了官方认证。
在曹操称魏王打破了异姓不称王的规则后,刘备顺势自立为汉中王。此时的他,已然有了逐鹿天下的野心与初步资本。
当曹丕称帝,汉朝正式灭亡后,刘备认为自己作为汉室后裔,有责任延续汉室江山。
于是,在第二年,他毅然称帝,国号仍为汉。
在刘备看来,这是顺应天命,恢复汉室正统的必然之举。
他凭借着皇室血缘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蜀汉之地竖起了大汉的旗帜,吸引了众多忠于汉室的人才与百姓的拥护。
然而,孙权的称帝之路就显得格外曲折与尴尬了。
孙权早期接受了曹丕赐予的吴王封号,这一称号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当曹丕的册封旨意传来,东吴内部一片哗然。
张昭气得老泪纵横,直言恨不得踹了曹丕,孙权自己也是倍感屈辱。毕竟,东吴在江南地区也是一方豪强,如今却要接受曹魏的册封,这无疑是一种示弱与妥协。
但当时的局势是,东吴与魏蜀相比,实力并不占绝对优势,在魏蜀的夹缝中生存,不得不暂时低头。
在称帝这件事上,孙权更是犹豫不决。论血缘,他与汉室毫无瓜葛,无法像刘备那样以皇室后裔自居;
论禅让,他也没有曹丕那样的政治资本与流程。
东吴的大臣们曾劝孙权称帝,毕竟魏蜀都已称帝,东吴也不能一直低人一等。
但孙权深知其中利害,他表示自己一直靠着在魏蜀之间周旋才得以保全东吴,一旦称帝,就可能打破这种微妙的平衡,导致东吴陷入危险境地。
所以,他选择了继续隐忍,这一忍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孙权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与魏蜀的关系。他向曹魏称臣纳贡,以换取暂时的和平;
同时,也与蜀汉保持着一定的联系,避免双方彻底决裂。
直到东吴与蜀汉的关系逐渐缓和,孙权才终于下定决心称帝。
他称帝后,派使者前往蜀汉,提出了一个看似荒诞的想法:
让蜀汉承认东吴,东吴也承认蜀汉,双方共同对抗曹魏,仿佛天下可以有两个皇帝并存。
这一想法无疑是对传统帝国观念的巨大挑战,自古以来,天无二日,国无二君。
但诸葛亮考虑到蜀汉的现实情况,深知单凭蜀汉之力难以抗衡曹魏,且联吴抗曹一直是蜀汉的基本战略。
于是,诸葛亮同意了孙权的提议,这一决策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回顾孙权的称帝历程,他的尴尬处境不言而喻。
从吴王封号的屈辱,到称帝时的名不正言不顺,他始终在正统性的边缘挣扎。
与曹丕的禅让流程和刘备的皇室血脉相比,孙权缺乏那种令人信服的称帝依据。
他更多的是凭借着自己的政治智慧与权谋手段,在三国的复杂局势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然而,也正是这种在困境中求生存的经历,展现了孙权卓越的领导才能与隐忍精神。
他能够在魏蜀的压力下,带领东吴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称帝的目标,虽然饱受争议,但也不失为一位乱世中的英雄。
东吴在他的治理下,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水军更是天下无敌。
他的称帝之举,虽然被人笑话了许久,但也为东吴在三国历史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了三国鼎立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