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入侵中原政权,比如汉朝时期的匈奴人,唐朝年间的突厥人,两宋时期的契丹人,到了后来的蒙古人和满族人,甚至打败了中原王朝,建立了属于由游牧民族统治的政权。
为了抵御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中原王朝的军队历史上曾多次深入北方大漠、草原,比如汉朝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唐朝的李靖等人,都曾率军北征,最远甚至打到了现在的蒙古国和西伯利亚境地区。在古代,如果打了胜仗,将领习惯把功勋记载在石刻上,直到今天,这些地区还经常会发现当年战争留下的石刻遗迹。
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蒙古国杭爱山脉的一处余脉下,两位牧民在放羊时为了躲避突如其来的大雨,跑到了一个崖壁下躲雨。结果一位牧民抬头仰望天空时,意外的发现崖壁上雕刻有文字,两人看了半天一个字也不认识,就以为是上天神明留下的“天书”。事情传开之后,蒙古国的很多相关方面的专家都曾前往查看,但一直没人能够解读出来。
当时蒙古国的专家认为石刻上的文字肯定与古代中国有关,于是在2014年,他们联系了中国内蒙古大学的齐木德道尔吉和高建国两位教授,将石刻的照片和拓片寄给了两人,希望他们能够解读出来。不过由于照片和拓片太过模糊,两位教授经过几年的研究,也没能破解“天书”石刻上的文字。2017年,两人决定前往蒙古国,到实地对石刻进行辨认和解读,希望能够揭开天书之谜。
在蒙古国相关专家的陪同下,两位教授来到了位于杭爱山脉的“天书”石刻下,经过测量,这处摩崖石刻宽1.3米、高约0.94米,离地高4米多。为了能够进行观察和拓印,现场工作人员搭建了一个5米高的台子,两位教授登上台子后,开始对石刻上的文字进行辨认。不过由于这处石刻所在的崖壁材质较软,加上长时间的风吹日晒,石刻风化严重,辨认非常困难。
他们找来水壶,在石刻上喷水然后拓印,突然,在阳光的照射下,高建国教授认出了“南单于”三个字,之后又发现了“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等字。
经过两天的辛苦工作,两位教授成功破解了石刻上的大部分文字,上面的内容记载了一场发生于2000年前东汉时期的战争……
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因为得罪窦太后而被囚禁在宫中,为了赎罪,他主动要求率领大军北伐匈奴。当时的史学家班固(《汉书》的作者)被封为中护军,随大军一起出征。经过数月的战斗,东汉军队一路向北攻打到燕然山,北匈奴遭到重创向西逃跑。
窦宪登上燕然山,命令班固写《燕然山铭》刻石纪念这次大胜,史称“燕然勒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中,对此事有清楚的记载,并且有《燕然山铭》的全文。不过由于古代没有准确的地图,燕然山(现在杭爱山)地域广袤,所以“燕然勒功”石刻具体在哪一直无人知晓。
齐木德道尔吉教授介绍说,班固2000年前所刻的《燕然山铭》,就像现在的“到此一游”,让历史研究者顺利找到并确认“天书石刻”就是《燕然山铭》。从历史和考古的角度看它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它不仅证明了史书中提到的燕然山所在的位置,也反映出了东汉王朝与匈奴之间最后一场大战的经过。
参考文献:《汉书》、《燕然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