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之乱以及之后签署的《辛丑条约》,对中国人的心理创伤,到今天都没完全愈合。对于这一段历史,从民间到官方都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确实对一直高高在上的中华帝国来说,这么屈辱的事情接受起来,真的需要时间。
视频加载中...
直到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现在接受起来都难,更何况是实实在在受到巨大失败冲击的大清子民们?他们所承受的屈辱和愤慨,我们可能永远无法体会和感知。庚子之乱起头错在我们自己,是清廷混乱的认知导致了后来近乎癫狂的状态。而紧随其来的八国联军侵华,却实实在在给中国人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其中最为实质的影响之一就是费尽大清国力在甲午战后组建的武卫军,在这场不可能取得胜利的战争中被完全击溃。不只是武卫军溃散,组建武卫军的晚清栋梁荣禄,精神状态也因此一蹶不振。临时被抬出来挽救大清危局的李鸿章,在与占据着北京的各强国使者们,进行了艰苦的谈判后忍辱负重签下辛丑条约,不久后撒手人寰。短时间内,大清国防的两大支柱一下子全垮掉了。
此时身在西安,想着怎么回京的慈禧,最担心的是,回到北京之后,有没有军队保护自己的安全。其实不用多想,不幸中的万幸,武卫军中的一支因为调防山东而躲过了庚子之乱,更躲过了和八国联军的对抗。那就是慈禧现在唯一可依靠的,大清朝仅剩下的最强国防军,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新建陆军。
而且更重要的是袁世凯不像董福祥、宋庆、马玉昆一样,除了会练兵带兵,还会治理地方,还懂得怎么和洋人相处。在和洋人打交道方面,慈禧最信任的李鸿章、庆亲王都一直推荐此人,此时已经心怀意冷的荣禄一样保举此人。原来并不入慈禧法眼,即使在戊戌变法中袁世凯抵制住了维新派的诱惑,可慈禧在这之前,都没认为这个刚刚四十出头的汉人官员是可以像那些老臣一样值得信赖的。
可慈禧一直依赖的两大栋梁,李鸿章的身体也瞅着就要不行了,荣禄一样失去了以往的神采。当下在有且只有这位袁世凯可以稳住大局,慈禧盘算来盘算去,也只有起用这个年轻人了。
况且当前最紧要的还是练兵,这个姓袁的家伙,可是在练兵的事情上证明过自己的。那就先下旨让这个年轻人,继续练新兵吧。于是在1901年2月5日,慈禧就批准袁世凯在善后款项中拿出100万两,去新募军队。
不过这个年轻人袁世凯倒是体贴、乖顺,在慈禧、光绪从西安回銮的路上不停供奉白银、食物及各项所需。让身处窘境中的慈禧,倍感温暖。就这样在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去世后不久,袁世凯马上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了李鸿章的直接继任者。
1901年11月21日,袁世凯就被慈禧从山东巡抚调往新任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保定。1901年12月15日,袁世凯出现在顺德府迎接慈禧回京的队伍中,袁世凯竟然忘了大清除国丧期间禁止向皇帝、太后大哭的惯例,在回銮的车驾前放声痛哭。虽是打破常例,但庚子之乱之后倍感屈辱和窘迫的慈禧,却从袁世凯身上看到和体会到了那种深切的共鸣。这个年轻人,是知道我慈禧的心头事的。
于是就是在1901年12月15日这一天,袁世凯被加封为“太子少保”,袁世凯一生最为得意的尊称“袁宫保”就此诞生。就这样袁世凯在庚子之乱辛丑条约后,从去世的李鸿章手中,在慈禧的首肯中,接过了大清国防的重任,成了晚清国防的领头人。
接下来,袁世凯和荣禄一样,再一次组建了大清的国防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军。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除练兵之外,在推新政、修铁路、废科举等一系列事务上都相当有作为。袁世凯不仅仅是一名军人武将,在地方大员这个位置上他一样做的不错。慈禧选择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在这方面也有考量。那袁世凯是怎么完成从军人武夫到督扶大员华丽转身的?我们下期继续,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