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最后一次航海是在明成祖朱棣时期的宝祐七年(即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前的1433年)。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父亲明英宗朱祁镇在位。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使的正式叫停,其背后有多重因素:
1.经济负担: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是耗费巨大的国家资源,需要建造庞大的船队和提供大量物资和人力。在完成了七次远洋后,实际上明朝的国库负担非常重。
2.政治转变:明成祖朱棣过世后,朱瞻基继位成为明宣宗,当时国内的政治态势逐渐倾向于内政建设和边防加固。同时,朝廷中多有主张节省和反对海外开支的官员。
3.我国当时面临的边防压力:郑和下西洋时期虽然获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对外贸易上的成就,但明朝北方边疆的压力持续存在。特别是对抗北方的瓦刺(蒙古)和奥丹(鞑靼)的需要,也要求朝廷将资源用于加强边防。
4.儒家思想的影响:当时的朝廷中儒家学派对于敦促国家节俭、内修外绝有着较大的影响力。对于海上冒险和实力秀示,儒家官员往往持有保守的态度,认为应该用这些资源用于国内的稳固和民生建设。
因此,综合这些因素,明宣宗朱瞻基和当时的朝廷高层决定停止这样大规模的远洋活动。此后,明朝逐渐采取了更保守的海禁政策,限制了民间的海外贸易行为。海禁政策的实施,最终导致了明朝在海洋航运和海外贸易上的落寞。
需要指出的是,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使对于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海外影响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上述原因,他的航海事业并没有得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