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商朝为何频繁迁都,难道是为了躲避洪水?考古显示:和大洪水无关
迪丽瓦拉
2025-08-25 05:33:33
0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迁都开玩笑。都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

统治者在分配国家资源时,不可避免地都会朝都城多倾斜一些。在商周时期,更是将都城被攻破,宗庙被毁坏当成国家灭亡的标志。

一旦都城被攻破,宗庙被毁坏,即便是国君活着也都被定义为“国灭”。因此,都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封建社会,迁都一两次的就属于多数的了,绝大多数朝代其祖祖辈辈都没有动都城的念头。

话说到这就想不明白了,为何当年的商朝却将迁都视为儿戏,在统治时期曾多次迁都,他们为何能够如此地“肆意妄为”?

商朝迁都和大洪水有无关系

按照记载来说,商朝迁都的次数,着实是有些多了。按照《竹书纪年》的记载,商朝都城有着“前八而后五”的说法。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所谓的前八指的是商汤灭夏之前,就已经迁徙过8次了,而后五次则是商汤灭夏之后干的。

这个问题便又摆在了这里,如果说商汤灭夏之前,是因为军事等各方面原因迁徙的话,那么商汤灭夏之后又在迁徙什么?

毕竟,夏朝都已经覆灭了,商朝不可能为了躲避夏朝再频繁迁徙了。难道,当年被大禹治好的洪水,又出现了,逼迫商朝不得不再多次迁都?

因此,商朝迁都这件事,就得一分为二地来看,作为东北起源的一支,商部落也是骁勇善战之人。

按照通常的逻辑,部落都会追求更加适宜居住以及部落发展的地区,

从东北地区多次迁徙,其根本目的就在于要向中原地区战略转移。

因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才是更适宜部落发展的黄金地带。按照商都城迁徙的记录来看,他们一路上从东北到河北再到河南地区,一路迁徙一路壮大,最终在河南地区生根发芽。

既然商灭夏之前,一路迁徙的原因是为了发展求存,并不是为了躲避什么,那当商朝灭了夏之后,他们为何又迁徙了5次之多?

商朝灭夏之后,为何又频繁迁徙

商朝到了第十任君主仲丁之后,又开始“折腾”了,他们又开启了迁徙之路。按照《史记》的说法,商朝的都城从亳迁到了

、从器又到相,从庇又迁徙到奄,又又到了殷。

这几次迁徙范围都不大,整体呈现从南向北的方向,没有摆脱河北山东两省。这个路线有一个特点,他们是从土地肥沃的地区,向着土地不肥沃的地方迁徙。

当人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时候,又开始将大洪水之说拿出来充数了。可细细一分析便可以推翻这个说法,洪水总不能追着

的都城跑吧。

查看史书记载可以看出,商朝曾在武丁和祖乙时期遭遇过水患,但即便如此,他们也并未迁都,由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商朝频繁迁都的背后,并非是躲避洪水这么简单。

这件事并不是现在才被搬出来讨论的,早在几千年前,古人便讨论过此事。按照太史公司马迁的说法,自从仲丁以来,商朝统治者实施废嫡而立诸弟的做法,使得时局出现动荡,进而引发王位争夺,国内出现动荡。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给出了线索,商朝的兴衰并不和封建王朝一样,遵循一个“抛物线”的规律。

商朝则呈现出反复兴衰的曲线特性,商朝存在期间,多次出现兴衰。而动乱的背后,很可能便是都城频繁迁徙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不管是谁当首领,都会选择呆在自己的大本营,进而出现频繁迁都的现象。

考古给出不同的结论

动乱导致迁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考古学家们也又给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河南商城、偃师中出土的青铜兵器占比数量仅为15%,而礼乐器的占比为85%。

而殷墟中出土的青铜器的占比则相反,而且更为惊人的是,殷墟出土青铜兵器的数量竟然是偃城的数倍。

当然,仅仅根据兵器的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随着出土的还有其他物品,其中一项便是人殉规模。在人殉规模上面,殷墟出土的规模要远超其他时期。

经过科学检测,人种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竟然连爱斯基摩人种都有。而且根据史书记载,武丁时期正好是雅利安人四处征伐的时期,他们的入侵毁坏了三大文明古国,而就在他们入侵中国的时期,却被武丁妇好带领的军队,将他们送入了殉葬坑。

之所以都城伴随着扩张一起推进,在我看来,当时的信息传递较为缓慢,虽说是一个国家,但究其规模来看,无法和封建王朝时期相比。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往往有几个大城,而对于国君能力的考核中,军事领导能力占据更大的比重。

因此,国君既要统治百姓,又要指挥打仗,打仗除了比拼人数,还要拼后勤补给。因此,将都城建立在“前线”之上,不论是对于军队的调度还是对于后勤的补充方面,都更加便捷。

这或许才是商都城频繁迁徙的真实原因,他们虽然已经建立了政权,但还是保持着当年的传统,频繁迁都也是商部落作战生存的一大特点。

后记

迁都虽然为进攻扩张和后勤补给提供了便捷,但由于频繁迁都,都城的防御以及军事措施相对就要弱一些。

有句话说得好,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当他们扩展到了殷之后,反过头来发现,东夷问题又成为了问题。

当商纣王将矛头对准东夷时,却被周武王“偷了家”,仅仅一场大战便输了个精光。这就是他们频繁迁都带来的隐患,根基不稳,防御不足,使得几百年基业毁于一旦,实在是令人惋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把脉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全国... 擘画文明传承新蓝图 殷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 安阳融媒记者 张俊军 文/图 2月26日,殷墟博...
探访阿曼巴特考古遗址 巴特考古遗址地处阿曼北部哈杰尔山脉南麓,是阿拉伯半岛青铜时代重要的文明见证。该遗址可追溯至公元前30...
原创 正... 1.关羽 关羽在单枪匹马的情况下,冲入护卫颜良的军队中斩杀颜良,并且毫发无损。袁绍手下的将领不说拦住...
原创 法... 近日 ,法总统马克龙在会见印总理莫迪后的联合声明中表示,法国视印度为战略合作伙伴,并支持其申请联合国...
原创 王...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一位社会主义者出现在2000多年前,因思想过于前卫,被怀疑是穿越过...
原创 梁... 民国时期,恰是西医进入中国的时期。 那时的西医还不成熟,中医也有许多迷信的成分。为了引进西医,为了让...
原创 唐... 影视剧《大明宫词》中有一段太平公主着男装上街游览的情节,街上有很多叫卖面具的小贩,太平被一个奇形怪状...
血染珠江:清军与南明水师的桨帆... 公元1647年,明清易代的烽火从关外烧至岭南,模式渐渐由陆战变为水战。其中,珠江中下游的对抗最为激烈...
原创 志... 我们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对东吴没有什么好印象。尤其是它私自败盟,白衣渡江偷袭荆州,擒杀了关羽,更是...
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 古往今来多少事儿,大都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那些曾经的王朝起起落落,早已成了历史的尘埃。要是想知道...
原创 曾... 1948年10月14日,东北野战军拿下锦州,使得长春成为一座孤城,城内守军有两支部队,一支是新7军,...
原创 此... 在国民党的将军中,90?人都做过一个人的学生。 这个人就是李明灏将军。 李明灏将军是一个很传奇的人。...
原创 甄... 甄嬛传:安陵容小产时甄嬛为何一直捂着鼻子?恐怕皇后至死都不知 《甄嬛传》可以算得上是国产宫斗剧里边非...
原创 魏... 天色微明,汉中城头一片肃杀。魏延神色凝重地望着远方,敌军的烽火若隐若现。十年来,他日夜操劳,誓死守护...
在汉代务农是什么体验(古籍今读... 西汉名臣晁错在《论贵粟疏》一文中提到农民勤苦时有这么一句话:“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
解码广州黄埔四千年文明层累与当... 陂头岭遗址二期考古发掘现场航拍(资料图片) 图片均由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
原创 浙... 青梅竹马俩无猜,心心相印是知音。朝夕相伴几度春,莫知英台女儿身。——《梁祝》 在上个世纪,曾有外国出...
原创 一... 若是一对一单挑且死战不退的话,三国中吕布能够打败张飞。而马超和许褚等人,若是和张飞对战的话,则有可能...
【象商文旅】推介殷商之源文旅商... 大象新闻记者 贺强 2月27日,商丘市殷商之源文旅项目推介会举行。据悉,活动期间共计13个签约项目...
历史上的今天 | 中国现代作家...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