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所有的事情都应按照规矩办事。但有些人就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让别人为他打破规矩,有别于常人。唐朝的
韦思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能让当时身为吏部尚书的高季辅破例提拔他。
人物经历
韦思谦名仁约,因为他的名叫上去和武则天父亲的名字相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韦思谦于是用自己的字当作名。
韦思谦的祖先原籍雍州杜陵,后迁居襄阳,之后又搬移到郑州阳武定居落籍。八岁时他的母亲去世,年少时他便以孝顺闻名乡里。之后,韦思谦考上了进士,多次升迁之后当上了应城县令。
担任县令期间,由于犯下过错,韦思谦的政绩考核排名末等。按照朝廷的规章制度,韦思谦是不可能提拔升官的。吏部尚书高季辅听到这件事后,却觉得韦思谦很适合担任监察御史一职,他对旁人说道:“我选拔贤能才得到这个人,怎么能因他有点小毛病而不顾大节呢?”
于是,高季辅力排众议,提拔他为监察御史。事实证明,高季辅的选择没有错。韦思谦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中书令褚遂良曾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土地,韦思谦知道以后,没有畏惧褚遂良的权势,依旧检举了他。褚遂良因此被罢中书令调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县)刺史。到后来褚遂良复任宰相,把思谦贬出朝廷到清水县任县令。
他的朋友前来安慰他,他却回答说:“我急躁直率,一遇不当之事立即激动。哪有时间顾恤自身(安危)?大夫处于监察这种要敢于说话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明目张胆直言,来报答天子的恩德,怎么能碌碌无所作为,只知保全妻子儿女呢?”
后来韦思谦改任侍御史,高宗很看重他。常召见和他谈话,即使非常困倦,他也依旧在谈话,直到实在撑不下去了。凡疑难案情和急重大事,唐高宗也多和他研讨裁决。
有一次,武侯将军田仁会诬奏御史张仁
祎
,高宗在朝中当面诘问。张仁
祎
惶懦不能作答,韦思谦为仁
祎
辩冤,并说田仁会是搞诬陷来害人的,说出的话详尽有力。高宗认为韦思谦说得好,张仁
祎
终于没有坐罪。韦思谦之后多次升迁,历任右司郎中、尚书左臣,整顿纪纲,使朝廷严肃有法。后来,他又晋升为御史大夫。
韦思谦性格忠直,态度庄重,凛然不可犯。每遇见王公,都没有行跪拜大礼,有人以为他这样做不合礼制,韦思谦回答说:“做御史的人是君王的耳目,应当有特殊的地位,难道是一般的禽类?为什么要我屈从与他们亲近?”
等到高宗驾崩,思谦抱病入内临丧,泪涕凝结须髯,俯伏号哭气绝,连站立都需要人搀扶。
后转任司属卿,再任肃政大夫。按旧规,大夫与御史同礼,只有思谦一人不予回礼。有人认为不合情理。思谦说:“朝廷班列向来有个差次,为什么要无原则呢?”
则天皇帝垂拱年初,封为博昌县男爵,同凤阁鸾台三品,转任纳言,韦思谦上奏以生病为由推辞。武则天不准,下诏可以乘肩舆上朝,让其子孙随侍。后以太中大夫退休,去世后追赠为幽州都督。
《旧唐书》评价他说:“善人君子,怀忠秉正。尽富文章,咸推谏诤。岂愧明廷,无惭重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