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24年,公元649年,52岁的唐太宗李世民病重,身体日渐衰竭。此时,宫中有另一个人也陷入绝望之中,这就是年仅24岁的"才人"武媚。
武媚来到宫中已有10余年,却始终未能获得皇帝青睐。
而按照惯例,如果皇帝命赴黄泉,她也将会和其他没有子女的嫔妃一起,被安置到道观或寺庙里度过余生,前程一片灰败萧瑟。
恰在此时,峰回路转。
经常来侍奉父亲的太子李治,对武媚流露出隐约的好感。满怀青云之志的武才人,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
她必须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
接下来,充满风险的秋波传递、软语情挑,给武媚的命运埋下了柳暗花明的伏笔。
一年后的唐太宗忌日,已经成为唐高宗的李治,去为先帝行香,在感业寺与女尼武媚久别重逢。
一年来,高宗从未淡忘这位比自己大三岁的庶母,而在寺庙为尼的武媚,也对李治滋生出被阻隔与压抑的浓情。
终于,武媚在26岁时第二次入宫。
她很快成为正二品的"昭仪",为九嫔之首,并在三年之内为皇帝接连生下两位皇子。
在随后爆发的后宫权力战争中,武昭仪也大获全胜。
高宗的王皇后和曾经受宠的萧淑妃,在和武昭仪的较量中双双败下阵来。王皇后、萧淑妃被废,武昭仪成为新晋皇后。
宫廷斗争是残酷的,失败的王皇后与萧淑妃皆被流放,武后也毫无悬念地对二人赶尽杀绝——废后废妃不久后被砍去手足,丢进酒瓮,凄惨而死。
看完这一幕惊心动魄的宫斗大戏,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高宗能娶太宗的"才人",这种对汉人来说完全不能接受的事,竟会发生在李唐皇室?
宋人朱熹的回答是:唐源流出于夷狄。李唐本来出自夷狄,乃胡人之后。
根据目前主流的历史研究资料,李世民之父李渊身世比较模糊。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渊的生母、皇后和一个儿媳均为鲜卑人。也就是说,唐高宗李治的曾祖母、祖母和生母都是鲜卑人。如果按血液成分的多少来算,唐太宗李世民最多只有3/16的汉人血统。
但中国向来不以血缘论华夷,更看重的是文化归属。
李唐自称是"陇西李氏梁武昭王"一系,执政后尤其尊崇道家,从文化上来说,的确属于汉族无疑。但是,李唐先祖先最早跟着鲜卑人拓跋魏起家,接着投靠鲜卑化了的匈奴人宇文北国,在文化上也深受草原民族的影响。李治迎娶武媚,正是遵从鲜卑风俗"父死,妻其后母"。
朱熹说:"闺门失礼之事不可以为异",就是说对唐代人来说,在家里没什么礼仪,是正常的。
历史学者张宏杰这样认为:李唐皇室实际上是鲜卑化了的汉人。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鲜卑传统,才能理解隋唐两朝的许多政治现象,比如,武则天称帝。
草原民族没有汉族男尊女卑的传统,妇女在家庭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家族事务拥有极大的发言权,她们的性格也往往比较强悍。
隋文帝的鲜卑族皇后独孤氏,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被公认性格强悍的隋文帝,在独孤皇后面前,却是位"妻管严"。他每次上下班都要由独孤皇后接送,"每上朝,独孤氏同辇而去;退朝,同辇返宫。"
有一次,隋文帝临幸了一个宫女,结果独孤皇后马上把这个宫女给杀了。隋文帝一生气,离家出走,跑到深山里不回家,叹息道:我贵为天子,竟然不得自由。
由于独孤皇后在当时拥有和隋文帝不相上下的政治影响力,所以人们把他和隋文帝并称为"二圣"。
武则天和独孤皇后一样,对皇帝老公呼来喝去,甚至和皇帝同朝听政,也被合称"二圣",这其实是源于独孤皇后。武则天继承了独孤皇后的传统并且发扬光大,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我们接触的大部分历史,更多的注意少数民族汉化,而忽略了其实中原文化和制度也一直深受草原文化影响。
陈寅恪先生说:"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新机重启,遂能别创空间之世局。"
张宏杰先生也说"几千年来边疆民族如同注入湖泊中的活水一样,不断给中原王朝注入活力。"
这一点在唐朝有很多体现,唐代除了武后的政治崛起之外,"府兵制"和"均田制"的制度施行,也深受草原民族的影响。
"府兵制"起源于鲜卑部落兵制,士兵在"府兵制"下地位很高,有很强的荣誉感,进而保障了军队战斗力。正是依靠府兵制,唐代建立了"天可汗"体制,唐朝皇帝成为中原和草原的共主。
"均田制"也是起自草原的土地制度,最早为北魏首创,唐代继承发展。均田制得以顺利实施,也是以鲜卑时代的经济传统为大背景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草原文化的注入,就没有盛唐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开放和包容,始终是我华夏文化数千年绵延之动力。
参考文献《简读中国史》
真实档案:乾隆中期,惊动全国的“彭家屏大案”始末
为夫挡刀,汗王夫妻相拥遭屠,只因乾隆下旨:对该部进行种族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