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庙十哲的名单一直备受关注,而诸葛亮身处其中,却常遭质疑。不少人抛出疑问:诸葛亮凭什么能进武庙,还堪称武庙中的优等生?
实际上,武庙十哲的评定,压根就不是仅以“能打”作为唯一标准。就拿亚圣张良来说,他主要身份是谋士,带兵记录少得可怜。要是只论战斗力,卫青、霍去病那实力,进前十绝对没问题。可不管是唐版还是宋版武庙,他俩只能在六十四将和七十二将的众多将领中“排队”。
在几个关键维度里,品格至关重要,而忠义又是其中的核心。为啥这么说呢?
武庙设立于唐肃宗时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尾声。王朝设立武庙,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彰显对人才的重视,进而笼络人才。在还没从安史之乱创伤中缓过劲儿的大唐,什么最重要?毫无疑问,是忠义!能不能干活是其次,关键是别再闹事。
南京武庙
看看唐版武庙十哲: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这里面,韩信和吴起在品格上有点小瑕疵,好在没跟自己的老大彻底撕破脸。
但论忠义,诸葛亮在十哲里绝对是首屈一指。刘备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先不管刘备这话是不是真心,也不论诸葛亮后期在蜀国算不算权相,人家让你取,诸葛亮最终没取,这就够令人钦佩了。
再加上《后出师表》里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简直是千古忠臣的标杆。大唐不把这样的人树为榜样,给那些蠢蠢欲动的藩镇看看,实在说不过去。
谈及能力,这里可不是单指带兵打仗。
在武庙这个“大家庭”里,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以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纯带兵型人才;另一类则是出将入相、能统筹军阵、凭一己之力安邦定国的王佐之才,像姜子牙、管仲、吴起、商鞅、王莽等。
诸葛亮在这王佐之才的群体里,也绝对是佼佼者。他既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又能在朝堂上治理国家,展现出非凡的文韬武略。
在战场上,他善于排兵布阵,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制定出最为合适的作战计划。无论是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中的临危不惧,都充分展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在朝堂上,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法律改革,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他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为国家招揽了众多贤能之士。他还致力于改善民生,减轻百姓的负担,赢得了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不仅在当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名字成为了智慧和忠诚的象征,被后人传颂不衰。
综合来看,唐版十哲里,除了身份神秘莫测的张良,既有纯武将,也有王佐类人才。
到了宋代重新排定次序时,白起被请出十哲,范蠡、管仲成为新十哲,王佐类人才的地位明显高于纯武将。毕竟文武双全,一个人能干好几个人的活儿,哪个老板不想要这样的员工呢?诸葛亮正是凭借这种全面的能力,在武庙十哲中站稳脚跟。
名望这一块,和民间评价紧密相关。
虽说唐宋时期《三国演义》还没问世,但诸葛亮在民间的地位那是高得超乎想象。从西晋到北宋,诸葛亮的粉丝一茬接一茬,从未间断。
即便放到现在,你要是在大街上随机问武庙十哲这十个人,估计没几个人知道司马穰苴是谁,但诸葛亮绝对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了智慧与忠诚的象征。无论是草船借箭的神机妙算,还是白帝托孤的忠诚不渝,都被百姓们津津乐道。这种跨越时空的广泛传颂,让诸葛亮的声名远扬,也为他入选武庙十哲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综合忠义、能力、名望这几个维度来看,诸葛亮在整个武庙加六十四将的庞大群体里,绝对属于第一梯队,没有任何致命短板。
武侯祠
网上有个段子挺有意思,说人们对孔明的认知大概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只看了《三国演义》,觉得诸葛亮厉害得不行;第二阶段翻了翻《三国志》,感觉自己被骗了,心里来气;第三阶段全面了解孔明后,又不禁感叹,还是厉害得让人折服。
诸葛亮之所以能稳坐武庙十哲之位,并非偶然,而是他品格、能力、名望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当我们再次审视诸葛亮在武庙中的地位时,不难发现,他实至名归,无愧于武庙十哲的殊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诸葛亮的精神与智慧,都将永远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