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戚继光身为明朝抗倭名将,为什么晚年很凄惨?
迪丽瓦拉
2025-08-28 06:05:04
0

后台倒了、工作丢了、儿子死了、老婆卷走家里所有的财产跑了、至亲的弟弟一家三口也死了,年已58岁的

戚继光

迎来了人生中的真正考验和至暗时刻。

作为明朝中后期数一数二的将领,

戚继光

可以说是

那个时代最耀眼的一抹亮色

。他以一人之力,创造了多个奇迹。

戚继光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荡平了困扰大明朝200多年的倭患;

随后,

戚继光北上镇守蓟州重镇,十六年时间,蒙古各部不敢侵扰大明一寸土地;

他一手练成的

“戚家军”

,“

三十年间,先后南北、水陆,大小百余战,未尝一败

”,被誉为“

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的军队

”。

作为一个职业军人,戚继光

打仗一流、练兵最强

,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

发明家、诗人、书法家、著作家、建筑家

等等,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民俗风情,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但这么一个文武兼备、样样精通,又善于搞政治的军事奇才,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悲惨的结局呢?

这一切,还得从戚氏父子的一次对话开始。

“军事奇才”戚继光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悲惨结局的?

01世代为将,年少志气大

戚继光,字

元敬

,号

南塘

山东登州人

。他的祖上

戚祥

是朱元璋的亲兵,在云南阵亡后,朱元璋特赐他的后人为

“明威将军

”,并世袭罔替。

身为将门世家,戚继光自小喜欢舞刀弄枪、研读兵法,他十分佩服历史上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将军,特别是南宋抗金名将

岳飞

,他早早便立下宏愿:

“这些才是真正的英雄,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戚家虽然世代为官,但不贪污不纳贿,一家老小就靠着戚继光的父亲

戚景通

的一点薪俸过日子。

一次,一位朋友见戚家过得实在艰难,就忍不住对戚父劝诫道:

“你一味为官清廉,儿孙们都大了,你要拿什么留给儿孙呢?”

戚景通不以为然,他把戚继光叫到身边,一半是对儿子的教导,一半是对朋友的回答:

“我留给你的就是国家的土地和一颗忠君爱国的赤子之心,你一定要好好保卫它!”

16岁的戚继光狠狠点点头,他将父亲的这番话,深深刻在了心里。

不久,戚继光子承父业,当上了

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

,从此,

戚继光正式踏上从军生涯,并靠着卓越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为大明守住了万里江山。

但此时的戚继光还只是职场上的一个“小透明”,他每天除了处理政务,就是读书,除了工资低点,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可戚继光的内心却像受刑一样煎熬。

当时,东南沿海倭患横行,到处侵扰、劫掠百姓,戚继光大为震怒,当即写下了一首千古名句:

“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往后余生,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1549年,戚继光心心念念的机会终于等来了。

是时,

蒙古鞑靼部

侵袭明朝北境,劫掠人畜、财产无数。

嘉靖帝

震怒不已,立即下令将

蓟州

列为北方九个重镇之一,并抽调山东、河南的官兵,充实蓟州,时年21岁的戚继光便在此次征调之列。

在仔细查看了蓟州的地势、地形后,戚继光将自己的应敌措施——

《备俺答策》

上奏朝廷,虽然嘉靖帝未采纳他的建议,却记住了这位年纪轻轻、见识不凡的将领。

在此期间,戚继光以普通人的身份入京参加了

武举

考试,并一举中第。

好巧不巧,戚继光刚考完试,就碰上

蒙古俺答汗

率兵十几万,过古北口长驱直入,逼近京师。

戚继光积极请战,并再次向朝廷上疏,陈述御敌方略,危急时刻,兵部官员同意了他的主张,并提拔戚继光负责京城九门的防卫工作。

最后,俺答汗见京城防卫森严,只得仓促退兵,史书将这次战争,称为“

庚戌之变”

鉴于戚继光在此战中的出色表现,他的大名很快被人熟知,机会就这么不经意间降临了。

1553年,戚继光在蓟州五年戍防期满,刚回到登州,就被

张居正

推荐,升任

正三品署都指挥佥事

,负责山东的抗倭事宜。

“拜十万户,总督三营二十四卫所,备倭山东”。——《明史·戚继光传》

从此,戚继光正式走上了抗倭战场,属于他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02南平倭寇,战必胜、攻必取

自明朝建国开始,

倭寇

一直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到了嘉靖时期,由于东南沿海军备废弛、卫所建制大幅减员,倭患尤其猖獗。

1555年,27岁的戚继光又被调任浙江担任

参将

一职,防御宁波、绍兴、台州三郡的倭寇。

结果,戚继光位置还没坐稳,就因为抵御海盗汪直不力,被就地免职。

戚继光心里这个火啊,他生平最恨的就是倭寇,本想大展身手,谁知却出师不利。

为了一雪前耻,戚继光再次请战,在

张居正

的力保下,朝廷批准戚继光戴罪立功。

为了更好的防御倭寇,戚继光痛定思痛,通过不断观察、总结,他发现,上万明军之所以会败给千余人的倭寇,

主要在于当地的士兵既没胆气,也没纪律,更别提战斗力了

“往日浙江等处兵士,未练无胆,执之临敌,每每弃之,反以截阻我兵马,几乎弃而不用”。——《练兵实纪》

但让人欣慰的是,戚继光发现

金华、义乌

的人比较彪悍,而且擅长械斗,打架时不打个胜负出来绝不停手,戚继光眼前一亮,这就是理想中的好兵啊!

在请示过上级

胡宗宪

后,戚继光立即在金华、义乌两地,招募了一支

3000人

的部队,并严加训练,这,就是日后威震海内的

“戚家军”

兵法有云: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戚继光自幼熟读兵书,可谓是这方面的专家。

在发现并解决了己方的问题后,戚继光又发现倭人的厉害之处在于

个人战斗力强,移动速度快、近战杀伤率大。

为了彻底压制对方,戚继光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攻守兼备的“

鸳鸯阵

”,所谓独虎难敌群狼,个人再厉害也不如群体相互配合发挥的力量大。

在此基础上,戚继光又特制了一种武器——

狼筅

,倭寇再擅长近战,只要戚家军狼筅在手,倭寇只能在2米外干瞪眼。

后来,戚继光又不断变换阵法,衍生出“

五行阵”和“三才阵”。

一年后,准备充分的戚继光在

岑港

大败

汪直

,倭寇死伤众多、狼狈逃窜,戚家军一战成名。

提起戚继光的名号,倭寇人人闻之色变,纷纷称之为“

戚老虎”

自此,戚继光带领戚家军成了名副其实的

“常胜之师

”,创造了战场上的多个奇迹。

这一年,戚继光年仅

30岁

1561年,倭寇大举进攻闽、浙一带,

胡宗宪

急派戚继光前去增援,结果,戚家军将进犯的倭寇全歼,自己则损伤无几,取得了

“台州大捷”

1562年,倭寇又进犯福建等地,当地官兵不敢反击,胡宗宪大怒之下,只好再派戚继光前往,结果,戚家军捣毁贼营

60余所

,将倭寇几乎全歼;

1563年,倭寇主力攻陷

兴化

,戚继光临危受命,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带领戚家军,从海上杀出了一条血路,不仅成功收复兴化,还杀敌3000多人;

此战之后,戚继光被升任

正二品福建总

兵,连一向妒贤嫉能的上司胡宗宪都忍不住称赞道:

“自有倭以来,未有若迩来数捷之痛快人心者……”

后来,

戚继光

又率戚家军和

俞大猷

一起辗转于浙江、福建、广东沿海一带,先后取得

横屿、平海卫、仙游

等战役的胜利,

终于将嚣张的日本浪人赶出了中国东南沿海,荡平了困扰大明朝200多年的倭寇之患。

时任

福建巡抚

谭纶

对此盛赞不已,他上疏称戚继光:

“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

”!

一直到今天,在闽南一带,仍流传着戚继光“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

”的故事。

“南倭北虏”

一直是悬在大明朝头上的两把利剑,如今南方的倭寇已经平定,戚继光来不及喘息,又被朝廷调往了遥远的北方。

03镇守北疆,十六年敌军未敢来犯

1567年,39岁的戚继光奉命

北镇蓟州

上任伊始,戚继光满怀壮志,他向已经升任

蓟辽总督

的老上司

谭纶

申请,想要在蓟州训练十万精兵,以此作为护卫京师的钢铁长城。

但很快,戚继光遭到了现实的狠狠一击。

戚继光的申请一提出,就遭到了群臣的大力反对,他们纷纷批评戚继光“

求望太过,志意太侈

”,其实还不是担心戚继光手握重兵在外,不好节制。

此后不久,戚继光又被明升实降,成了“

蓟镇总兵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他训练十万精兵的想法彻底变成了泡影!

面对处处掣肘的朝臣,戚继光时常暗自徘徊,发出“

捐身易、报国难

”的感叹!

多年的征战生涯,养成了戚继光不肯认输、迎难而上的性格,在意识到“

朝中无人、便寸步难行

”后,戚继光开始转变策略,着意与朝中的首辅重臣结交关系。

从后来的事实来看,戚继光的这步棋走得是相当成功的。

在轻松“搞定”顶头上司谭纶后,戚继光又不惜花费重金,到京结交内阁大臣

徐阶、高拱、张居正

等人。

这三个人虽然因为

“内阁首辅

”的位子争得不可开交,可奇怪的是,不管谁当首辅,他们都大力支持戚继光。

有了强硬的“后台”,戚继光在蓟州的日子好过多了,他不仅成功将3000名戚家军步兵,训练成了

“中国第一支火枪队”

,还编练了

三万车步骑营

1568年,

蒙古朵颜部

首领

董呼哩

率三万铁骑入侵青山口,戚继光受命迎敌,他一面命

车营

正面抵御,一面带

骑兵

从背后突袭董呼哩。

最后,戚继光以

8000人

全歼董呼哩的

三万铁骑

,还俘虏了董呼哩的侄子

董长昂

1573年,

北蛮小王子

联合

董呼哩

再次进犯喜峰口,杀伤、抢掠百姓无数,戚继光得知后立即带兵讨伐,结果北蛮小王子丢盔弃甲、狼狈逃窜,董呼哩差点被捉。

1574年,董呼哩的兄弟

董长秃

又率

五万

蒙古铁骑入侵,戚继光不费吃灰之力,

不仅俘虏了董长秃,还将他的部下一举歼灭。

董呼哩身穿孝衣,亲率族人来向戚继光请罪,请求放回董长秃,并承诺放回劫掠的百姓和财产,此后再不进犯大明的国土。

戚继光同意了董呼哩的请求,自此,

蒙古朵颜部再不敢南下叩关。

自南平倭寇之后,戚继光又北上镇守边疆,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戚继光以一己之力,筑成了大明朝最坚固的长城

04文武兼备,不世出的军事奇才

很多人只知戚继光是一个军事专家,却不知他还是一个发明家、著作家、诗人、书法家、政治家等等。

可以说,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戚继光做不到的。

戚继光利用作战空隙,将自己的选兵、操练、出征、排兵布阵等实战经验和理论方法,汇编成册,写成了著名的军事著作

《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

等。

此外,戚继光充分认识到武器在战场上的重要性,所以,在仔细钻研后,他不仅发明了

狼筅

、单面开刃的

戚家刀

,还发明了比鸟铳(chòng)更具杀伤力、比佛郎机更好携带的

“虎蹲炮”

为了从根本上防御蒙古骑兵,戚继光还大力修筑

金山岭长城

并创造性地增建了

空心敌台

,进可攻退可守,如今,我们见到的绝大部分明长城都是出自戚继光之手。

除了军事上的成就,戚继光在文学上也成就斐然。

他在晚年出了一本诗集——

《止止堂集》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便是其中的名篇。

作为一个常年握刀的大将,戚继光还写得一手好字,都说

字如其人

,他的字雄浑洒脱,让人一眼看去就有一种盖世英雄气。

和南宋的

岳飞

,之后的

袁崇焕

不同,戚继光

搞政治

也是一把好手。

在戚继光实现梦想的道路上,有一个人不得不提。

他,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高居首辅时,戚继光既是他的得力干将,也是他的“重要财源”之一。

为了争取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支持,戚继光不惜自降身份,多次以“

门下走狗

”自称,此外,戚继光总能别出心裁,把“礼”送到张居正的心坎里。

听闻张居正喜欢美女,戚继光就“

时时购干金姬

”送入张府,同时还贴心地附送“

房中药”

得了好处的张居正,自然对戚继光照顾有加。为了让戚继光能放开手干大事,张居正多次利用权柄,将对戚继光不利的官员统统调离。

“居正尤事与商确,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明史·戚继光传》

由上来看,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大将,不管怎么说,也应该安享晚年的。

可实际上,戚继光的晚年生活,用“

凄凄惨惨戚戚

”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05英雄末路、凄凄惨惨戚戚

1582年冬,张居正刚去世不久,吏科给事中

张鼎思

,就向

万历皇帝

进言,说戚继光擅长抗倭,却不善拒虏,不如将他调去南方。

很快,万历皇帝一纸令下,戚继光被剥夺兵权、调离要塞,来到

广东

担任

总兵

当时,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清算张居正的狂潮,戚继光不愿落井下石,就以病为由,向朝廷递交了辞呈。

但,万历皇帝并不打算让戚继光

保持令名,全身而退

不久,兵科给事中

张希皋

再次弹劾戚继光是

“张党”余孽

,万历大怒之下,将戚继光贬为平民、赶回了老家。

这一年,戚继光56岁

“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明史?戚继光传》

而这,对已步入老年的戚继光来说,还只是悲惨的一个开头而已。

在回乡的路上,戚继光收到了弟弟

戚继美

一家三口的死讯,原来,自戚继光受到排挤后,一直跟随哥哥南征北战的戚继美,也被免除了

云贵总兵

的职务,之后,戚继美的儿子暴病而亡,连番打击之下,戚继美也很快病死了。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乡

蓬莱

,戚继光还没来得及享受天伦之乐,次子

戚安国

就一命呜呼了,正妻

王氏

承受不住打击,遂将家里所有的财产席卷一空,一走了之。

戚继光曾身挂将印30余年,临了却落到了

“家无余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

的境地。

更令人难过的是,戚继光常年征战,落下了一身伤痛,可他家徒四壁,实在拿不出请医买药的钱,只能硬生生地扛着。

两年后,戚继光病入膏肓,困病而死,享年58岁。

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1589年,戚继光的长子

戚祚国

不愿看到父亲在黄泉下还身负恶名,于是上疏恳请万历皇帝

“天恩恤悯

”,万历思来想去,发现戚继光这一生“

有大功而无大过

”,这才下诏,命人以皇家大典,祭祀戚继光。

然而,万历虽恢复了戚继光的名誉,却下狠手绞杀了戚继光留给大明最宝贵的遗产——

戚家军。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便成了任人宰割的对象,

有恶战,戚家军上,领军饷,戚家军退后

。戚家军气不过,多次聚众讨饷,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弹劾称“

南兵屡躁乃蓟镇痼疾

”。

于是,时任蓟州总兵的

王保

,在万历皇帝的授意下,以

“倡乱”

为由,对戚家军大肆屠杀。

“及甫入校场,而王保挥兵乱斩,死者无数。”——《明神宗实录》

20多年后,

努尔哈赤

带领八旗铁骑进犯大明边境,戚继光的侄子

戚金

带领幸存的戚家军血战浑河,可因迟迟等不到救援,

戚家军全军覆没

此后三四百年间,再无一人能达到戚继光的高度,也无一支军队能与戚家军相提并论。

戚继光的晚景凄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从表面上看,戚继光晚景凄凉的最主要原因是,张居正去世了,他的靠山倒了。

张居正的死,是大明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事件,也是戚继光个人生涯由盛转衰的开始。

没有了张居正的庇护,朝中好事之人便开始拿二人不寻常的关系大做文章。

一次,戚继光手下的一位总兵,向朝廷揭发戚继光曾连夜给张居正送信,并质疑道:

“其意欲何为?莫非反状乎?”

万历皇帝虽不相信戚继光有谋反之心,可他有谋反的能力,对一个皇帝来说,这才是最致命的。

所以,

在我看来,戚继光晚景凄凉的最根本原因,是戚继光“功高震主”,他太能干了。

戚家军虽名义上是大明的军队,可实际上却是一支名副其实的“

私人武装

”,

戚家军越是战无不胜,戚继光的处境越是危险。

只要戚继光在,他随时可以令戚家军剑锋所指、所向披靡,而戚继光一旦有了反心,朝中将无人是戚家军的对手,这才是令万历最放心不下之处。

万历皇帝之所以不顾一切的“打倒”张居正,和将戚继光一撸到底一样,都是意图消除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力,以便将政权、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万历在位48年,有28年不上朝,居然还坐稳了皇位,这肯定与万历的

“大权独揽

”是分不开的。

总结:

张廷玉

在编修

《明史》

时,曾将戚继光与俞大猷相较,他说:

“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

,这里的”操行不如“,显然指的是

戚继光曾主动行贿张居正之事

在我看来,

二人的关系与其说是官场上的利益互换,不如说是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张居正重用戚继光,不仅仅是因为收了他的钱财,更重要的是,他看中戚继光有能力、能干事。

而戚继光之所以依附张居正,也只是因为他想实现“

但愿海波平

”的愿望,

只有“朝中有人”,他才能招兵买马、才能南平倭寇、北镇边疆。

这样有勇有谋、和光同尘的戚继光,才无愧于“

绝世名将

”的称号啊!

至于戚继光的悲惨结局,

不是因为他个人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而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所在的朝堂,已经没了能臣干吏的立足之地。

当文官忙着敛财,武官忙于保身,皇帝一心揽权,这样的王朝,还有什么希望和长久可言?

戚继光,他的名字和功绩,

成了大明留给世人最后的荣光

这,是独属于戚继光的荣耀,却是整个大明朝的悲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苏... 苏联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两国互不相让,险些造成了核武器级别的第三次世界大战。199...
有文化的吉林市(十五)夫余国迁... 汉、魏时期、是夫余比较强盛的时代。西晋以后,夫余频遭邻近各族的侵袭、国势开始衰落。夫余历史上最后一次...
原创 东... 接着说那些喜欢贬低建国后的东北,而吹捧建国前的东北富强发达的 历史事实是东北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就是地狱...
原创 明...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很多人都听过。这段话讲的是明朝的历史,主要...
原创 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员称为“北漂”。但是殊不知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北京城竟然也是“漂来...
原创 领... 时至今日,在很多美洲国家内仍能听到“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不是瞎编滥造,而是美洲...
原创 聊... 其实历史上的曹叡,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皇帝。 一是因为曹叡在位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二是因为曹叡在位...
这些古代的“纪检干部”有多刚 “ 在历史上,江西泰和走出了47名监察御史和按察使。他们监督国家法律、法令的执行,维护国家利益,为民...
原创 欧... 在公元7世纪,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在南北之间架设起高速通道,留下了“弊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 利...
原创 朱...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忽略了这两点。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
原创 李...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晨雾未散,玄武门前刀光剑影。这场持续不到半日的政变,却在史书上留下无数疑...
原创 原... 引言:蒙古族人骁勇善战,朱元璋最后能开创明朝276年的基业,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没有背景,没有权势,以...
原创 同...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天底下最危险的职业,恐怕是"傀儡皇帝"?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曹魏40年崩塌,东...
原创 古...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死者的入葬事宜都是非常谨慎的,而古代和现代相比规矩要更多,在古代人们离世之后需要按照...
原创 苏... 宋朝文坛巨匠苏轼,可以说是古代交友最多的文人了,他不仅交朋友很广,而且还很复杂。既有朝中官员、文人墨...
原创 步... 作者:青灯 三国出枭雄,孙权、曹操、刘备三分天下。都是当时的翘楚,历史对于他们都是难分伯仲。 三个...
原创 原... 该如何对元朝进行评价,从哪一方面去了解它的历史,一直以来历史学家都对这个神秘的朝代解释较少,再到我们...
原创 公... 前言 公元641年,藏地天才少年松赞干布亲眼目睹十余天前还傲视天下的吐蕃大军,在一个深夜被唐军区区...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档案江西”音频展播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散落在江西各地的历朝历代的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赣...
原创 朱... 引言 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自己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对手和次要对手。反观李自成进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