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集》与选人用人
迪丽瓦拉
2025-08-28 06:33:45
0

《梁溪集》是南宋抗金名臣、民族英雄李纲的心血之作,收集了其一生所做的诗文、奏议、书信、史论、题跋等文章,汇聚成一百八十卷,也成为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李纲官至宰相,注重为朝廷选拔人才,深悉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的道理,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识人、选人、用人观。

选拔人才的三个标准

“才尽其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发现真正的人才。韩愈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说,感慨高才俯居民间而无人发觉、达士侧卧陋巷而无人问津的社会现状。《梁溪集》立足于宋朝人才选拔中的实际经验,总结出人才应具备三个特质,即志向远大、骨鲠敢言和知机。

真正的人才,在思想上有着远大的志向。在《梁溪集》中,李纲纵观古今,指出历史中能够立下不平凡功绩的人,都是有着不平凡的志向。倘若志向卑微,轻轻松松就可以达到,那么就容易让人掉入心满意足、嬉游懈怠的陷阱,生出骄傲自得、苟且偷安的心思。贤才志向远大,也要在磨炼中不断砥砺自我。

真正的人才,在道德上要能够骨鲠敢言。《梁溪集·迂论》以三国历史为例,指出吴国张昭的敢言直谏对吴国的安定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直言不屈的张昭让敌对的魏国敬畏不已,不敢肆意发动侵略战争。《汉书》载汉武帝时的汲黯骨鲠敢言,这让淮南王刘安有反叛之心却不敢发动叛乱。极言直谏之士,有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道德追求,秉义而为,持道而行,上可以匡谏皇帝的过失,下可以反映百姓的诉求,时时体现骨鲠敢言的品质。

真正的人才,在行动上要能够掌握时机。《梁溪集·奏议》多次谈到把握时机的重要性,认为它是转危为安、化险为夷的关键所在。在《梁溪集》看来,把握时机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品质,不但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而且还要有刚毅果决的行动力,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够“不失机会”。

任用人才要“不疑于心”

对于如何使用人才,《梁溪集》的基本观点是,疑人勿用,用人勿疑。以至诚之心对待人才,方能相契相知,同心合力。

《梁溪集·论偏霸之王专任其臣》中谈到君主度量广阔的问题,感慨孙策和张昭君不疑臣,臣不背君,风云际会,其斯而已。孙策气量宏伟,对北方士大夫将江东繁荣昌盛归功于张昭的行为,没有任何的不满,反而认为张昭是自己所用的人才,张昭的功劳就是自己的功劳。孙策深刻明了为君之道,气量宏大,没有因为士人对张昭的夸赞就对张昭生发出怀疑嫉妒之心,而是仍然深信不疑,表现出了应有的气量。这种气量在《梁溪集》看来就是“心平心正”。“心平”是无偏无倚,公正无私;“心正”是坚毅刚正,直道行事。身居上位者心中有原则,知道谁是做事的人才谁是混日子的庸才,就可以看破他人的离间和谗言,坚持对人才的信任之心。心平心正,就不会因为人才遇到些许小问题小挫折就对他产生怀疑,而是继续在身后为他们保驾护航。北宋大儒司马光也曾提出“心明”是上位者必备的品质,他在《上神宗论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三》中说,上级刚直心明,心中有杆原则的秤,自然知道该相信谁不该相信谁,就不会出现亲小人远贤臣的事情。

使用人才,核心在于信任人才。能够信任人才,事情才可以做成,否则事功将在猜忌怀疑中毁于一旦。行百里者半九十,猜疑之心一生,诸事皆废,前途尽毁。多疑者因心气不够刚正,一会儿相信这个,一会儿相信那个,改来改去,最后一事无成,这是李纲在《梁溪集》中最为惋惜的事。

“久任责成”才能够人尽其才

对于如何让人才才尽其用,《梁溪集》总结过往历史得出“久任责成,不妄罢易”的结论。程颐也指出,笃信人才,他能诚心做事;专任人才,他能才尽其用;礼遇人才,他能有所归属;考核人才,他能不辱使命。

宋代对臣属的权力采用分散与削弱的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官员只手遮天、尾大难掉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使官员办事效率不高,难以有效地开展地方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工作。当要做成一番事业时,非上下同心,将手中的力量集中起来不可,否则不足以成大事。政出一门,专命专任就是《梁溪集》针对现实的困境而提出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以“久任责成”来管理人才,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兴汉室的汉宣帝就认为反复调整地方官员会让他们难以尽心尽力,所以在他在位期间,地方官员的任职期限往往较长,社会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干练的能吏名臣,史称“汉世良吏,于是为盛”。宋仁宗时期的孙甫在讨论地方官吏的久任责成问题时也提出,对于经过考验、可以信任的人才要放心地使用、大胆地使用,这样才能让他们发挥出真才实干。

《梁溪集》反复强调让人才能够展尽底蕴的条件在于放权,这才能让他们彻底发挥出自己的才干。既想让下属干出一番事业,却又制定各种条条框框去约束他们、防备他们,这就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北宋大臣范祖禹指出历代王朝之所以事功不建,功业不立,原因就是没有专任大臣,没有给予大臣充分的信任。

但是,《梁溪集》也强调,久任责成的前提在于知人,在于审慎地选拔出切实可信的人才。因为真正的人才一片赤胆忠心,有着拳拳报国之志,专任其人,他会因感责任重大而尽心尽责;但假使是奸佞小人,则不可专任,因为奸佞小人徇私舞弊,无不为己,专任其人,则只会败事。概言之,知人是用人的基础,而才尽其用是知人用人的最终目标。(王志强 胡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苏... 苏联是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在冷战期间两国互不相让,险些造成了核武器级别的第三次世界大战。199...
有文化的吉林市(十五)夫余国迁... 汉、魏时期、是夫余比较强盛的时代。西晋以后,夫余频遭邻近各族的侵袭、国势开始衰落。夫余历史上最后一次...
原创 东... 接着说那些喜欢贬低建国后的东北,而吹捧建国前的东北富强发达的 历史事实是东北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就是地狱...
原创 明... “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段话很多人都听过。这段话讲的是明朝的历史,主要...
原创 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把在北京打工的外地人员称为“北漂”。但是殊不知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北京城竟然也是“漂来...
原创 领... 时至今日,在很多美洲国家内仍能听到“离天堂太远,离美国太近”的说法。这样的说法不是瞎编滥造,而是美洲...
原创 聊... 其实历史上的曹叡,是一个被严重低估了的皇帝。 一是因为曹叡在位的时间,并不算太长。二是因为曹叡在位...
这些古代的“纪检干部”有多刚 “ 在历史上,江西泰和走出了47名监察御史和按察使。他们监督国家法律、法令的执行,维护国家利益,为民...
原创 欧... 在公元7世纪,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在南北之间架设起高速通道,留下了“弊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评价。 利...
原创 朱...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忽略了这两点。 朱棣能文能武,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他?你可能...
原创 李... 公元626年7月2日,长安城晨雾未散,玄武门前刀光剑影。这场持续不到半日的政变,却在史书上留下无数疑...
原创 原... 引言:蒙古族人骁勇善战,朱元璋最后能开创明朝276年的基业,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没有背景,没有权势,以...
原创 同...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天底下最危险的职业,恐怕是"傀儡皇帝"?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曹魏40年崩塌,东...
原创 古... 从古至今我国对于死者的入葬事宜都是非常谨慎的,而古代和现代相比规矩要更多,在古代人们离世之后需要按照...
原创 苏... 宋朝文坛巨匠苏轼,可以说是古代交友最多的文人了,他不仅交朋友很广,而且还很复杂。既有朝中官员、文人墨...
原创 步... 作者:青灯 三国出枭雄,孙权、曹操、刘备三分天下。都是当时的翘楚,历史对于他们都是难分伯仲。 三个...
原创 原... 该如何对元朝进行评价,从哪一方面去了解它的历史,一直以来历史学家都对这个神秘的朝代解释较少,再到我们...
原创 公... 前言 公元641年,藏地天才少年松赞干布亲眼目睹十余天前还傲视天下的吐蕃大军,在一个深夜被唐军区区...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档案江西”音频展播 浓缩千年赣鄱文化的江西古建筑 散落在江西各地的历朝历代的建筑,犹如一部凝固的赣...
原创 朱... 引言 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在于对自己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对手和次要对手。反观李自成进入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