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岛,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与福建隔海相望,是中国第一大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岛屿,因为历史的错位,造成了血肉分离的局面,然而“台独”势力不断翻江倒海,更使得台海上空战云密布。中国第一大岛究竟有怎样的前世今生?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历史上的台湾。
春秋三国时期的台湾
春秋时期,台湾地区被人们称作“东夷”。根据陈寿《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孙权听说夷州(今台湾)有数万人,抓来可以补充民力,扩充兵员。于230年春 ,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数万官兵“浮海求夷洲及澶州”。
隋唐时期的台湾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据史籍记载,610年大陆沿海一带的汉族人民陆续移居澎湖地区。
宋朝时期台湾
大陆移居在澎湖的人民有一定的数量,澎湖地区由90个大小岛屿组成。大陆移居的汉人开拓澎湖后,又陆续发展到台湾岛,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力。于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地区纳为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时期的台湾
元明时期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统治。
清朝时期的台湾
1683年施琅攻台至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侵占,由清朝统治的时间,共212年。明延平王郑克塽降清以后,康熙皇帝对台湾弃守问题询问朝中官员,而朝中官员对于台湾是否收入版图,分成两派。反对收入版图的官员认为台湾远在海外,人口稀少,防守不易,不如放弃台湾,只保留澎湖,做为东南诸省的军事屏障,把台湾岛上的移民全部迁回大陆;赞成收入版图官员中以征台功臣施琅的意见最为有力,认为台湾土地肥沃,从战略的角度来看,可以担负起防卫东南各省得战略位置,避免台湾岛再度成为反清复明的基地,即使需耗用国家经费,也应保住台湾。1684年,康熙皇帝在统整思考两派意见后,接受施琅等赞成派官员意见,决定将台湾纳入版图。
1894年到1895年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失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之主权被迫让给了日本政府。
民国时期的台湾
由于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致使整个国民党时期的台湾都在日本管辖区。与清朝的消极治理不一样,日本急于开发的第一个殖民地,采取积极有效管理。逐步瓦解台湾各地反抗势力,台湾也随之建立起行政架构,并开始颁布各项法律,最后剩下广大的东部山地地区未纳入国家体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迫执行《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公告》的规定,按照规定向中国政府正式移交台湾、澎湖列岛主权。8月26日中国战区受降主官、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宣布,台湾、澎湖列岛为中国战区第十六受降区(以下简称“台湾受降区”),接受投降的地点在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