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时期,涌现出许多赤胆忠心的革命英雄,他们为了心中的主义和理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比如红十军的高级将领方志敏、刘畴西等人,他们被敌人俘虏后拒不投降,最终壮烈牺牲,被人民所铭记。今天我们要讲的人物,他是方志敏坚实的革命战友,并且幸运地活到了建国之后,他就是邵式平。
邵式平出生于1900年,他的家庭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加上父亲的早逝,家庭条件比较贫穷,但好在家族成员亲情浓厚,在16岁那年,在亲戚的资助下,他进入弋阳县里高等小学读书,巧合的是,方志敏当时也在这所学校读书,二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密友。年轻的方邵二人看到当时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想要改变这现状,为此,他们成立了九区青年社,带领学校的学生开展了各种爱国活动,二人的爱国热情也感染了许多人,一时之间,方志敏和邵式平成为了名震一时的学生领袖。三年后,邵式平从高等小学毕业,进入中学,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对革命更加向往,他加入了发表革命刊物的报社“鄱阳湖社”,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改变黑暗时局的渴望。
23岁时,邵式平进入北京师范大学读书,在校期间他继续组织学生爱国运动。在北京期间因受到李大钊、瞿秋白等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影响,邵式平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的主张才能救亡图存。没过多久,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开始,邵式平追随潮流,跟从心中最初的理想,加入了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没有因敌人的血腥屠杀放弃自己的信仰。他回到家乡,发动家乡农民开展的农民运动,与围剿的敌人进行武装斗争。
在此期间,他再次遇到少年时的挚友-方志敏,这两位兄弟兼战友再次并肩作战,在江西发动了暴动,并在之后创建了赣东北根据地。他和方志敏一起对根据地的土豪劣绅、地主财阀们进行打击,将土地分给无地农民。“上有朱毛好主张,下有方邵打豺狼。第一英雄方志敏,第二将军邵式平。两条半枪闹革命 ,打倒土豪为人民“这句民谣就很好地反映出根据地人民对方、邵二人的赞誉。在他们的带领下,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闽浙赣“根据地,根据地的红军也被扩编为红十军,实力大增。之后,他和方志敏等人一起率领红军打破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立下不小的功劳。
到达陕北后,邵式平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进入管理层,之后他在教育事业上颇有建树,曾在延安的著名红色院校-陕北公学教育长和抗日军政大学担任重要领导职位。在之后的抗战过程中,他还去了晋察冀军区,担任过粮食局和工商局的局长等职务。解放战争中,邵式平被派到东北,担任过当时的辽吉省、嫩江省的省委副书记、军区副政委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邵式平成为了第一位江西省省长,带领家乡人民开展战后经济建设,为江西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还十分重视教育,在江西开办过有名的“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邵式平为家乡江西的建设工作鞠躬尽瘁,直到他于1965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