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够丢掉安南,并非30万大军不顶用,而是自身的问题和安南的问题。
对于明朝自身的问题,很多人都可能看出一两点来,比如派遣镇守的官吏无能,政策使用的不恰当等等,当事实上除了政策上的失败外,还有别的原因导致安南的丢失。
明朝的军队战斗力不可谓不强,明成祖朱棣发兵安南仅仅八个月就占领下来,接下来就将安南改为郡县,设置交趾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三司官吏,随后又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推动交趾郡“行省化”。
派遣的官吏目光短浅
但在明朝占领了安南后,就立刻出现了64股力量爆发起义,以张辅带领的明军镇压了陈简定、陈季扩等安南叛军,但永乐十四年张辅被马琪诬陷被召回京城。之后十六年黎利蓝山起义,因为张辅被诬陷,所以无法讨贼,明朝从永乐五年到二十年一年时间才将各地的起义镇压完毕。
不管是李彬还是陈智,他们对安南叛军的镇压手段都不差,但缺的是没有张辅那样的长远眼光,安南不仅要占领和平定,还要有效治理。这里面管理的官员中除了张辅外,其余人都不合格,到最后还起了反作用。
张辅每次镇压起义军是,不把人全部杀光绝不罢休,坚决做到釜底抽薪;而李彬此人是朝廷不催,他们就不动;陈治更是畏敌如虎,就算是打赢了,他也依然害怕贼人报复。
永乐二十一年,黎利被打的只有400人残兵,但陈智等人竟然穷寇莫追,反而试图招安,就这样的拖延一段时间后,给了黎利恢复的时间。
随后,黎利突袭多矜堡合围茶笼,守将琴彭战死,黎利再次运永拖延战术,加紧功绩茶笼,在可留官遭遇战中明军再次惨败。此刻,交趾的局势开始了完全的逆反,而陈智遭遇多次军事上的失败后,对黎利心生惧意,他希望朝廷加大招安力度。
(黎利)
洪熙元年仁宗驾崩,宣宗上台,陈智无能被撤换,派遣王通讨伐安南,但也被黎利吊打,宣宗无奈找大臣商讨放弃安南,并让杨士奇背锅。而宣宗的想法让明军的士气降到冰点,战事上节节败退。此刻,不论是王通还是柳升都已经不再是黎利的对手,最后宣宗下令放弃安南。
安南独立和护国意识。
从明朝方面来看,朝廷中央出来的政策失误比较大,比如派遣的官员胆小怕事、昏庸无能,而安南的治理心不在焉。而统治者的决心让前线的士兵士气下降,军事上陷入了犹豫不决的境地等。
而对安南来说,他们的独立和护国意识也是明朝难以咬动的问题之一。五代以后中原政权衰落,丁部统一安南,在南越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在之后出现了几任国王后,他们对国家的意识也愈来愈强。
另一方面,中原王朝对越南地区采取的都是抚慰政策,在中原王朝严重安南这种地方都属于为开窍的野人,心里极为鄙视,因此在管理上也没有下功夫,最多是以夷治夷。但个人的欲望方面,这些官员却出现了强取豪夺,而安南的豪强势力几经剥削后也出现了联合反抗的意识。
其次,安南作为“烟瘴之地”,一直以来都是那些被贬或流放的官员才会出现在这种地方,让这些心里有怨恨的人去治理一个地区,肯定是失败的。
宋朝时期的软弱,无法控制安南,不得不册封“安南国王”称为,也就导致安南把自己当成一个国家对待,这就变相促进了安南百姓国家意识的出现,在各种因素下,安南越来越难以控制。
安南百姓的国家民族意识强烈、明朝管用昏庸胆小、朝廷政策不当导致军事节节败退,将领无能、士兵厌战,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三十万明军,就是给一百万的明军也无法有效的控制住安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