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特殊的时代,叫做士族时代。这个时代是贵族最后的延续,处于支配力量的阶级正是士族。这些士族们出身高贵,家族累世高官,文化上风流多才,无论权力还是精神,都是社会的领袖。在东晋的时候,他们被称为门阀,甚至可以支配皇权,连皇帝都只是他们手中的傀儡。
到了唐朝皇权强势,门阀们在政治上被唐朝皇权的基本盘关陇集团打压,政治权力被挤压,但是在文化和社会声望上,士族依然是最顶尖的存在。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五姓七望”: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他们都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大家族,无论什么朝代,都是高官辈出,门第高贵。
无论是北魏,还是隋唐,排在天下家族第一位的始终是崔氏,五姓七望里他们崔氏一族就占了两席。到了唐朝重新统一后,唐太宗出身关陇集团,无法忍受这些山东世家大族的傲慢和倨傲,命令臣下修订《氏族志》,重排天下姓氏位置。然而,在初稿中,排在第一的依然是崔氏:博陵崔氏。唐太宗大怒,下令把李唐皇室定为第一,把外戚定为第二,而把崔氏贬为第三,试图压制士族在社会上的声誉。
其实,李唐皇室出自陇西李氏,也属于顶级士族,本不需要如此。但是因为其家族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是以军功起家的,所以会被山东的士族们觉得文化底蕴不足,是暴发户。这种观点历经几百年,早就在民间根深蒂固了。唐朝中期之后,关陇集团解体,再无力把控朝政,于是那些世家大族们,评价自己的家风和知识,重新在科举中占有了优势,陆续有五姓子弟出任宰相,跻身政治核心。其中排在第一的还是崔氏,清河崔氏出了11位宰相,而博陵崔氏则出了12位。
唐文宗时,皇帝曾经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却把孙女嫁给了当时仅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唐文宗非常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做了二百年天子,难道还比不上崔、卢吗?”
这位宰相郑覃就出自荥阳郑氏,他把孙女嫁给了清河崔氏,而不愿意当国丈。正是以“五姓”为首的士族后代并不愿意与皇室结亲,就是因为他们自身门第高贵,看不起李唐王朝的出身,不认同皇室的文化,觉得皇室的血统不如自己高贵。因为李唐皇室所在陇西李氏,祖上曾经是胡化的汉人,所以被始终保有儒家传统的文化士族所鄙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