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首富沈万三有个哥哥名沈万二,外号“智多星”。一日,沈万二急匆匆来找弟弟,说:“祸到临头,咱们快跑吧!”沈万三说:“胡说,我是皇上的铁哥们!”不曾想,恰恰是朱元璋,差点要了他的命!
这沈万二为何会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呢?难不成他也和刘伯温一样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是神人一个?其实,沈万二和弟弟沈万三一样,都是颇有头脑的商人,只是在经商上稍逊色沈万三。不过万二热衷于思考,格局大,看得远。
一日,沈万二去酒肆和多年未见的好友吃饭。好友的生意主要遍布在京城和周庄,常在两地往返,信息广,为此沈万二时常从他口中得知一些新鲜事。这次,沈万二又问是否有什么新鲜事可做趣谈。好友说:“新鲜事还真有一个,如今京城里流传一首诗,竟是皇上写的,相当有意思!”
沈万二忙问什么诗?好友不疾不徐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贵人,日高五丈犹披被。”
大家想不到九五之尊的皇上,也会写打油诗自讽,听后大笑起来。做皇帝真的是日理万机,每天批不完的奏折,忙不完的事。试想下,高高在上的皇帝都羡慕起江南的富商了,日头都老高了还能在被窝里躺着。
沈万二听后也是不禁一笑,可笑容却有点苦涩,一点消遣这首打油诗的意思都没有。辞别好友后,沈万二马上去找弟弟沈万三,说:“皇上的这首打油诗里,看似打趣自己多,实则是把目光锁定在我们这些江南富商身上了,我们的好日子快到头了啊!”
沈万三听后不以为意道:“哥哥多心了,这京城的城墙的三分之一可是我沈万三出资修建的,皇上一定会记住我们的付出的。哥哥无需自乱阵脚,皇帝即使对江南富商有所动作,断然不会波及到咱们的。”
面对不听劝阻的沈万三,沈万二只能无奈地摇头离去,在离去前还留下了一句话:“有一日你会后悔的。”
沈万二回到家中后,立马把自己手头上的生意都变卖了,独留下一个老仆看守老宅,自己则花重金买了一艘大船,带着家人远走他乡了。
没过多久,沈万二的担忧变成了现实,朱元璋开始对江南的富商“特别重视”。层出不穷的理由凭空而出,江南的富商无一幸免,场面一度相当惨烈。抄家的抄家,发配的发配,连号称朱元璋哥们的沈万三也没能幸免,被朱元璋给发配到云南,最后落下个客死他乡的结局。
相比沈万二的审时度势,沈万三则成了一个大笑话。一首朱元璋闲心四起时的打油诗,且能在民间广泛流传,都能被沈万二听出些端倪来。足以发现沈万二见微知著,观察细微。
沈万二在察觉出不对劲后,立马通知沈万三,可沈万三的不以为意,认定自己曾对朝廷有功,绝对不会成为朝廷打压的对象。以此就信心十足,对哥哥的建议毫不在意。
沈万三虽说在经商上颇有一手,可论政治谋略,不是朱元璋的对手。沈万三富可敌国,出资修建了三分之一的城墙对他来讲都是小事。出生贫苦的朱元璋,小时候在财主家帮忙放牛,仅仅只为了有口饭吃。
儿时的记忆中,有钱人给朱元璋留下的印象并不好,现如今沈万三虽然对朝廷有贡献,但架不住在朱元璋眼里,硬是看不上他这个有钱人。
再说了,沈万三并不是一心一意地对大明朝廷,早在张士诚占据江南的时候,沈万三也是曾为张士诚做了许多的贡献。张士诚可是朱元璋的眼中钉,沈万三曾经帮助过张士诚,这就成了朱元璋不喜他的主因之一了。
于是,朱元璋对江南富商有所行动后,也没能饶过沈万三。相比沈万二的趋利避害,沈万三还是太自以为是了。朱元璋把沈万三等江南富商的银子都收拢到国库,再把这些银子都用到发展民生上,为开创大明盛世奠定了相当扎实稳定的基础。
这样一来,朱元璋既把沈万三这个看不惯的商人给发配了,也充实了国库,造福了民生。民众获利,肯定对朱元璋大加赞赏。这番操作下来,真是一举多得!正所谓:无胆财不来,无脑财不留。富商沈万三和哥哥沈万二就这样给我们上演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伴君如伴虎,和帝王靠得越近,也需要保身、处世的大智慧,就如越王勾践的谋臣文仲和范蠡,一起辅佐勾践灭吴后,文重因不听从范蠡功成身退的劝告,最后被勾践赐死。而沈万三兄弟,也因格局不同,结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