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开国皇帝来说,最想要的就是江山永固。他们自己活着的时候,是会相信没人敢造反。可是等他们死了之后他们的子孙还能守住这个天下吗?这个时候,原来那些与他一起奋战过的功臣们就成了最大的威胁,于是也就有了杀功臣的行为。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逼反了英布、卢绾、韩王信,朱元璋则几乎杀光了自己的开国元勋,以李善长为首的文官系统和以蓝玉为首的武将系统,都被大清洗。
可是,唐朝的开国皇帝们并没有杀死功臣的行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登上了皇位。如果说李渊没有动功臣,是因为当时最大的功臣就是他的二儿子李世民,父子情深。那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死那些手握兵权的重臣们呢?答案很简单,因为没有必要。
首先,刚才已经说过了,唐朝开国最大的功臣就是李世民。论军事能力,群臣之中只有李靖和李勣能与李世民媲美,碾压其余文臣武将。也就是说,有人敢有谋反的行为,都不可能是李世民的对手,只要李世民还活着,就不需要杀功臣。
其次,时间是站在李世民一边的。明太祖朱元璋的军事能力也很强,但他的年龄太大了,他死的时候,蓝玉等人还在壮年,所以他要杀死蓝玉。可李世民不同,他十八岁太原起兵,三十岁就已经是皇帝了,比他的文臣武将们都年轻的多。就是绘制凌烟阁功臣的时候,李孝恭、杜如晦、魏征、秦琼等人都已经谢世了。等到李世民要死的时候,老臣们也基本死的差不多了。
第三,李世民的儿子们才干出众。平心而论,李承乾、李治、李恪、李泰都是不错的接班人,尤其是相比刘邦的儿子软弱的刘盈和朱元璋年幼的孙子朱允文,优势就更加明显了。
第四,李唐打下江山的时候,就是绝对的领导核心,本来李阀就是关陇集团八柱国的后裔,隋朝外戚,封为唐国公。所以李渊太原起兵的时候,有兵有地有粮有人,其余加入的文臣武将都是给李唐打工的,而不像萧何、英布等人之于刘邦更像是合伙人,朱元璋还有上司韩林儿。
最后,就是李世民留给自己后代的托孤大臣自己非常放心。排在第一位的是长孙无忌,这是李世民还是布衣时的密友,肝胆相照几十年,玄武门之变第一功臣,长孙皇后的哥哥,忠诚度毫无置疑,他一直是朝臣领袖。排在第二位的李勣,也就是徐茂公,他本来就以忠义出名,李世民更是对他玩了一手先贬再让儿子给他升官的手段,让他感恩于李治。排在第三的褚遂良则是道德标杆。
也就是因为有这么多巨大的优势,所以李世民完全没必要杀功臣。而且,李世民本人还是比较重情义的,尤其是那些在玄武门之变里与自己杀出来的战友,很希望能有君臣和睦的佳话。像侯君集谋反后,李世民还伤感对他说:为君不上凌烟阁。李世民领衔的开唐功臣集团,能够始终君臣和谐,几乎人人善终,也是大唐气象的一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