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典籍,金戈铁马的战场厮杀让我们热血沸腾;背诵诗词,我们醉心于壮志豪客畅想一征沙场为国杀敌的野心;沉迷小说,我们妄图穿越时空亲自体验一下于万军敌寇中取敌方首领头颅的快感。
然而,典籍是美化的、文学作品是带着强烈的英雄主义的,只有历史是现实而又残酷的。真正的战场哪有那么多的花里胡俏,有的只是一层又一层堆积起来的尸体,现实是强烈的求生欲促使士兵将手中的刀砍向对立方或是无辜的百姓,血雨腥风、白骨累累才是每一场战役的结局。而“坑杀”这个带着强烈血腥味的词,每一次出现都带给人窒息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汉字,经过不同层次的解读,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含义。从字面意思看,人们对于“坑杀”的解释是将所有活人赶在一个大坑里活埋。历史上“坑杀”之人多则几十万,不说有没有这么大的坑,就算是古人的尊卑等级制度被封建思想毒剂到了骨子里。面对死亡也不会有人心甘情愿往坑里跳,毕竟在冷兵器时代几十万人反抗起来还是可以拼出一条活路的,情况良好的兴许还可以自立政权。因此,“坑杀”并不是人们字面理解的意思,它所折射出的现实情况比活埋还让人恐惧、害怕,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坑杀”在历史上原名为“阬杀”,是一种“京观”筑造行为的称呼。是指在经过大规模的战役或者屠杀百姓的行为以后,由于人力和财力的限制这些尸体无法得到妥善的处理,但任由他摆在那也是十分膈应。于是人们就将尸体一层层地堆积起来,每一层用黄土夯实隔绝开,组成了一个金字塔形的土堆。后因由尸体组成的土堆给人的恐惧感太强烈了,“京观”也成为了统治者震慑敌军的一种方法。历史上,采用“坑杀”策略的例子不在少数。
秦始皇顺应民心,合六国,一统天下,给百姓带来了心念已久的太平生活。然而,这些百姓却不包括那些儒家人士。焚书坑儒政策一出,数万儒家人的尸体在一夕之间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金字塔。然而,这并不是秦国实施的第一个“坑杀”。秦朝名将白起,以战无不胜的成绩带领秦军横扫四方,只要他的身影一出现在战场上敌人都会犹豫几分。长平之战以40多万人筑成“京观”的狠辣作风,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此次战役也是秦朝一统天下的鼎胜之战。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曹操生性多疑,官渡决战后因怀疑投降于他的一支袁军恐会起兵造反,就将他们全部“坑杀”。之后,司马昭在攻破寿春城后,也将里面投降的吴军尽数“坑杀”。十六国大乱时期,石勒将晋军数万人“坑杀”,刘聪镇压贵族起乱时“坑杀”五千余人。除此以外,历史上关于“坑杀”的例子在唐朝、明清时期都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