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详解西周共和行政:是周召公还是共伯和?来龙去脉总算是讲清楚了
迪丽瓦拉
2025-08-30 09:04:50
0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共国的渊源

据《国语·周语》韦昭注:“共氏,共工氏之后,四岳同姓。”四岳与共工同属炎帝神农氏之后,为姜姓。《世本》:“洪氏,共工氏之后,本姓共氏,后改为洪氏。”《广韵》亦引此。盖共与洪古代亦可通用。洪氏出于共氏,而分成两姓。

到商代时,共人与商朝通婚,关系密切。共则在今河南辉县。因共工氏自被夏禹多次征伐后,便从夏都安邑的南部芮城、平陆、灵宝一带的共山、共水、共池地方向东迁到辉县,以避夏朝的威逼。当商灭了共工的敌人夏朝时,共人自然和商人通好,并定居于商都近邻,一直到商亡后,仍没有迁徙。

如果共人与商人长期不和好,那么,向外扩张而好战的商朝,决不允许共人留居在他的近邻。当然,当时共人只是商朝的臣属。而共人被夏禹征伐后,则向北迁至山西中南部,依附于夏朝,入商以后,一直与商朝对抗。共与工两个双胞族便分道扬镳了。

共人由芮城、平陆、灵宝一带东迁到辉县时,曾途经共山而留居过一段时期,大约在夏朝中叶。共山在河南济源县北十.二里,《水经注》:“沇水潜行地下,至共山南复出。”

共山即燕川南山。到夏末共人才又东迁至辉县以北九里的共北山,如《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之弟“太叔出奔共”。杜预注:“今汲郡共县。”太叔后因封于共,又叫共叔段。《汉书·地理志》:“共北山,淇水所出。”《水经注》:“共山,在共伯故国北,所谓共北山也。”汉于此置共县,即今辉县治,隋改为共城县。辉县“当即共工之国”,自芮城、平陆以至济源、辉县,皆共工故地,皆位于太行山南麓,是共工氏建国之地。

卜辞,龚为地名,亦为国号,商王曾令龚人为其征伐效劳,还征收龚之赋贡。姜姓共国在辉县共头山下立国。共头山又叫共山、共首山。其山九峰,故又叫九峰山,是苏门山(又叫龙凤山)的别称,风景优美,有百泉之胜。

“共山在(辉)县北九里,因在共伯故国北,故又名共北山,俗呼为共山头。”山下又有山甘甜的百泉汇成的百泉湖,以灌溉肥沃的农田,东南面平原无涯,确是共国立国的好地方。

当周武王发动牧野灭商之战的前夕,便曾派召公去共山劝降商纣王之兄微子启。周武王灭商之后,封弟康叔于卫,在今辉县南百里的淇县。由于卫是大国,在周代中叶便不断蚕食邻国。约当周夷王时,卫厘侯并吞了北邻的姜姓共国。

2、卫国与共伯

由于共地很重要,便在那里建离宫别馆,又委任太子余为共伯。太子余死后,由其弟和为共伯,故叫共伯和。由于是周朝的宗亲,便“入为三公”,与在朝宗亲周公、召公一同执政,时间当在卫厘公十三年,即公元前841年。

共伯和之所以摄王政,称共和元年,是因周厉王的暴虐促使了镐京的人民暴动,赶跑了厉王。厉王远逃到(今山西程县),于是从共伯和、周定公、召康公这三公中,推举德高望重的共伯和来摄政。

共伯和摄政共十四年。等到厉王之太子姬靖长大了,便又归政于姬靖,扶立他为周宣王,共伯和才退位回到共国封地。这时,共伯和之父卫厘侯尚在位,即厘侯二十七年。又过十六年,即厘侯四十二年时,厘侯卒,共伯和才继位为卫武公,而共伯封他又收归卫国公室所有,朱见再封其他亲族了。

卫武公即位后,“修康叔之政,百姓和集。四十二·年,犬戎杀周幽王,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甚有功,周平王命武公为公”。可见卫武公是一位忠心耿耿而始终辅助周朝的大功臣,他使周宣王中兴,打退犬戎,复建东周,立下了赫赫功劳。

《今本竹书纪年》云:

“(厉)王陟于,周定公、召康公立太子靖为王,共伯归于其国,和有至德,尊之不喜,退之不怒,逍遥得志乎共山之首。”

《吕氏春秋·慎大》引《梁伯子》云:

“共伯和值厉王之难,摄政十有四年,乃率诸侯,会二相以立宣王,共伯始归其国,得乎共首者,谓其逍遥乎共山之首云尔。”高诱注:“共国,伯爵也。弃其国,隐于共首山,而得其志也。”

《鲁连子》云:

“共伯名和,好行仁义,诸侯贤之。周厉王无道,国人作难,王奔于彘;诸侯奉和以行天子事,号曰‘共和元年’。十四年,厉王死于彘。共伯使诸侯奉王子靖为宣王,而共伯复归国于卫也。”

先秦史籍多以为“共和”即共伯和摄政的年号,明确有其人。

共伯之归政其原因有三:

一,厉王已死,太子靖已成人,理应继位。二,大旱火灾,恐社会不安定,人民不服从疏族摄政,故借口因厉王为祟,而以其子靖来继位,可以平息灾乱。三,共伯如有篡夺王位之心,将违犯周礼王法,遭到举国上下的反对。

仅姬姓宗族诸国便有五十多国,决不会让共伯独吞周朝。且共伯的祖国卫国,距镐京遥远,鞭长莫及,难以兵力为后盾。有此三条,共伯和便顺水推舟,功成身退,获得后世的美名。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王子朝告诸侯之辞其:

“至于厉王,王心戾虑,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宣王有志而后效官。”

顾颉刚认为:此“诸侯释位以间王政”一语,实为“共和”之解。服虔注之曰:“言诸侯释其私政而佐王室”。

杜预注之曰:“间,犹与也;去其位,与治王之政事。”“夫周、召二公本为王朝卿士,同心行政,十四年中何尝去其职位、释其私政哉!此必圻外诸侯挟其兵力以入朝治政无疑。''当时的卫国正是国势鼎盛时期,内有为三公之共伯和执政,外有和之父卫厘公的强大武力做后盾,正因为如此才有资格和条件当上摄政。

而周定公的祖国是鲁,远在山东曲阜;召康公的祖国在燕,远在今北京,是无法顾及镐京的。所以,共伯和能施行“共和摄政”十四年,确是中国封建制度史上的奇迹,实际上也是个三头政治,是得到姬姓诸侯国的支持的。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中... 中国文化历史上,一直遵循男尊女卑的传统。 然而,2000年是在是太久了,总会有一些女性,突出重围,绽...
原创 十... 康熙晚年的时候,为争夺皇位,出现了九子夺嫡状况。康熙的这些儿子为了争夺皇位,不断拉帮结派,斗争十分剧...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 ‌大清银币宣统三年一元‌是指宣统三年(1911年)铸造的大清铜币中的一种面值为“一元”的银币。这种铜...
原创 清... 清朝末年,时局动荡,内忧外患,苦不堪言。病大苦深,华佗难再。 波涛最终覆没礁头,碎石飞溅,面对他国的...
原创 她... 我国历史沉淀五千年,历经四百多位皇帝,每次朝代的更替,女子的地位总是得不到改善,其实一开始我国就是母...
原创 清... 她是一位奇人,她的奇不仅仅是她的身份和身世,而是在于她那令人称奇的心态和性格。 她如同苏东坡先生一样...
原创 元... 宋朝之后中国的封建王朝就进入了元朝时期,由于宋朝的时候中国不管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
原创 清... 图为一组拍摄于百年前的清朝末年百姓生活旧照,其中不但有晚清末年笑容甜美的恩爱夫妻留影,亦是可以一窥刨...
原创 清... 清朝最勤政皇帝,13年平均一天睡不到4小时,怀疑他14个儿女来历 中国封建制度的设定,皇帝拥有至高无...
原创 在... “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
原创 清... 古代,保护皇帝安全的人叫做御前侍卫,而负责整个皇宫安全的人又名“大内高手”。《三侠五义》里,南侠展昭...
原创 清... 清朝老照片,看起来五大三粗的大叔气势很霸气,他的坐姿很有古人内涵,手中的扇子证明了他的身份不是一般!...
原创 溥... 文|历史追不停 溥仪正在等公交车,一群老人突然跪地喊皇帝,他只说了一句话! 无疑,末代皇帝溥仪是一位...
如果清朝人口没有4亿多,会不会... 全文共1896字 | 阅读需8分钟 我国历朝从秦朝到明朝的人口,大体在5000万-8000万之间波动...
原创 他... 说起晚清的中兴名臣,大多数人都能说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但其实,除了曾国藩之外,另外的三...
原创 原... 民国时期,有个大军阀叫做张宗昌。此人字效坤,祖籍山东省掖县人,人送外号“狗肉将军”、“混世魔王”、“...
原创 故... 故宫是一个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地方,有着许多的世界之最,最为可贵的时,他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到现在都没...
原创 清... 在清朝的乾隆帝手中,国库当中的物资想当丰盈,一定时期内我国成了当时的世界大国,自然这里还是要提一提和...
原创 才...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草根皇帝,他出身低微,能在乱世中一步步走上地位靠的都是自己的努力和身边的一群兄弟...
原创 清... 清朝在打败了李自成之后,清军入关,由此结束了后金时期,进入了清朝。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