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徒弟吗?有人觉得会是马谡,不错,诸葛亮的确很青睐马谡,不然也不会让他以一个文官的资质,充当主将去守街亭,诸葛亮一直把马谡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
诸葛亮对马谡的培养方式太过于拔苗助长,对马谡寄予厚望,也许是因为蜀国人才实在是太少的缘故,诸葛亮才不得不把马谡过快地提拔起来。
可是马谡还不算是诸葛亮的亲传弟子,加上他过早被处死,让诸葛亮一下断了收为徒弟的念头。
诸葛亮还对
诸葛乔、诸葛瞻以及庞涣
三人也是非常的看好,因为这三人都和诸葛亮有亲戚关系,诸葛亮经常会传授他们一些知识,可以说有师徒之实,因为诸葛亮没有明说,因此也不算有师徒之名。
诸葛亮唯一的弟子正是姜维,诸葛亮把一生所学全都传授给了他,可惜姜维没能让蜀汉振兴起来,反而让蜀国一步一步走向了衰败,自己最后也不得已投降了魏国。
姜维本来只是魏国的一名小将,建兴六年,诸葛亮二出祁山,围天水、上邽等地,发现姜维此人有勇有谋,诸葛亮心中暗喜:自己一身本领终于找到传人了。于是设下计谋,诬陷姜维反叛魏国。
天水太守马遵听信谗言,怀疑姜维、尹赏等人有异心,遂同郭淮连夜逃遁。姜维等人进退不得,只好投降了蜀军。诸葛亮就像捡到一块宝,把姜维留在了自己身边,当成了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
书中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见姜维来投,慌忙下车相迎,执其手言道:
“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
《三国志》中说道: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亮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书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又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
姜维以降将身份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这在整个三国史上也是少有。
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姜维确实是青睐有加,甚至在他看来,李邵、马良等人也不如姜维。诸葛亮曾致书信于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称赞姜维为凉州上士,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因为诸葛亮去世时,姜维跳槽到蜀国还不到六年。作为降将的他本就没有什么根基,跟随诸葛亮的时间又太短,没来得及建立什么功勋。尽管深得武侯的欣赏和信任,但显然不具备做接班人的资格。
诸葛亮将兵法传授与姜维,是希望姜维作为蒋琬、费祎的军事助手,弥补此二人在军事上的短板。而在写给蒋琬的信中,他把姜维海夸一通,应该是希望由蒋琬来保护他、培养他、重用他。
所以,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刘禅派人询问接班人的问题时,诸葛亮说他不在了蒋琬可以接班,蒋琬之后费祎可以接班。对于费祎之后谁接班的问题,诸葛亮沉默不语,因为这时由他亲自提名姜维是不合适的。
姜维本人是一名拥有远大抱负的热血青年,酷爱军事领兵布阵之道,虽然不如诸葛亮的雄韬武略,也没有其天资卓越,但是他的一腔热血以及对兵法的极强领悟,也正是武侯所需要的。
再加上他拥有的才华和身世更是在乱世中所罕见的,就这样的人才,武侯不欣赏他还欣赏谁呢。因此,诸葛亮死后,虽然姜维的官阶并没有完全继承到诸葛亮,权力方面远远达不到诸葛亮的高度。
但姜维作为军事方面最高指挥官,诸葛亮死后,姜维一力挑起蜀国的振兴大业,独揽蜀国的军政大权,任蜀国大将军,姜维是武将出身,和诸葛亮一生谨慎行事的风格相异,为人大胆激进。
他一生中唯一服气的只有师父诸葛亮,因此,在诸葛亮死后,自己掌握了军政大权,也是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一力主张北伐魏国。
在238年—262年之间,姜维一共发起了11次北伐,胜利3次,失败3次,5次打平,从军事角度说,互有胜负。可是从政治经济角度说,蜀国已经败了,因为当时蜀国是三国里最弱的一个国家,依靠天险,固守有余,进取不足。
和蜀国不同,魏国国力昌盛,占据了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拥有全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和资源,如果任由三国这样自然发展,蜀国一定会被慢慢耗死。
姜维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北伐战争,可惜一直都是出兵不利,这就注定了蜀国失去了进取的能力,蜀国走向衰败是必然的事。
不少史学家认为蜀国败在了姜维的手上,姜维不顾当时蜀国的真实情况,执意北伐,空耗了蜀国大量的财力物力,才最终让蜀国走向衰败。
其实,姜维的大方针是没有错的,那个时候的蜀国,就像是在温水里的青蛙,不跳出去,迟早死在锅里,奋力一跳,还有少许成功的希望,这就是以攻代守,可惜诸葛亮终其一生都没能完成的大业,他的弟子姜维也是回天乏术,时也命也!
最终刘禅先一步投降了魏国,还手握大军的姜维用上了他一生中最后一计,想使用离间计,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本来姜维是想让钟会自立为王,反抗魏国。
姜维就可以趁他们争得两败俱伤的时候,自己渔翁得利,再重整蜀汉大旗,就有机会复兴蜀汉,可惜了棋差一着,钟会最终失败被杀,自己也自刎报国,可悲可叹!
网友们,你们觉得蜀国最终衰败是姜维的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