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疆场竞斗,这种竞斗伴随着社会的革命,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格局……
在古代,各个部落间的疆场竞斗,不仅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形成,同时也是民族大迁徙的主要原因;国家内部不同民族间的疆场竞斗,促成了国家的独立和新生国家的诞生;而国家内部政治集团之间的疆场竞斗,更是促成了政权的更迭。
魏国大将庞涓曾用计挖掉了同窗孙膑的膝盖骨,想令他终生成为一个废人。可是,庞涓没有想到,仅仅几年之后,自己却死在了孙膑的手下……
作为大军事家孙武的后代,孙膑在早年间曾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韬略。后来,庞涓到魏国做了将军,还很受魏惠王的器重和信任。
然而,庞涓此人妒贤嫉能,他很妒忌孙膑的才能,一心想要将这位同窗好友除掉。于是,庞涓假意将孙膑请到魏国,暗地里却在魏惠王的面前诬告孙膑,说他私通齐国。
魏惠王得知后勃然大怒,便立刻下令将孙膑的膝盖骨挖去,还在他的脸上刺了字。重刑之后,孙膑佯装发疯,才得以逃过了杀身之祸。
后来,孙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逃回了齐国,齐威王十分佩服他的勇气和才能,便对他加以重用。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发兵攻打赵国,包围了邯郸。此时,齐威王便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前去救援赵国。
出发之时,田忌想要率兵直奔赵国,可孙膑却觉得不妥。在孙膑看来,
想要劝开一对打架的人,就不能自己也挥着拳头动手;而想要制止双方械斗的人,就不能自己也拿着棍棒去格斗
,如果此时我们避实而就虚,给他们造成一种不得不停手的假象,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孙膑表示,魏国此次攻打赵国,必定是精锐主力一同出动,城中就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不妨我们率兵突袭魏国都城,顺势占据交通要道,到时候魏军定会放弃邯郸,回兵自救。如此,一举两得,不但解了邯郸之围,同时又可打击魏国。
田忌觉得孙膑的话很有道理,于是便听从了他的建议。不出所料,魏军得知都城被攻陷,果然回兵救援,结果却在桂陵被齐军打得大败。
自此,庞涓在马陵(现今河南范县)中伏被杀,而魏太子申也被齐军俘虏。
其实,在战争中,用于迷惑敌人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最好的方法并不是那些似是而非之策,而是运用类似的方法,以假乱真!
在自己实力强大的时候,适当地“示弱”,用于隐藏;在自己实力薄弱的时候,适当地“示强”,同样是为了隐藏,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才是战争的艺术!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避实而就虚”……
《孙子兵法》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