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曾国藩正在吃饭,手下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老爷,大事不好了,小少爷掉河里了!”曾国藩蹭一下,站起身来,紧张地问:“到底怎么回事?”
手下喘着粗气说:“小少爷跟陈力渡船,在船上玩耍时,一不小心掉河里了。多亏陈力眼疾手快,迅速跳入河里,把小少爷救了上来。小少爷受了些惊吓,现在没事了。”
陈力是曾国藩的一个老仆人,跟随曾国藩多年,对曾国藩忠心耿耿,未曾犯过大错,所以曾国藩对陈力特别信任。这日,陈力要出门办事,小少爷闹着非要一起去。曾国藩一家对陈力特别信任,暗想陈力老实忠厚,做事认真,孩子跟着他倒也放心,也就答应了。
谁知,小少爷顽皮好玩,而且好动,这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所以,小少爷到了船上特别兴奋,四处蹦跳攀爬,纵然陈力一直盯着,但还是一个不小心,掉进了河里。
陈力见状,迅速跳下河救人,由于救援及时,小少爷只是受了些惊吓,并无大碍。但陈立和下人可吓坏了,下人们暗想曾国藩会如何责罚陈力,而陈力则认为是自己失责,才导致小少爷落水,心中十分愧疚。
下人慌慌张张地跑去禀报曾国藩,曾国藩先是一惊,听说孩子被救,并无大碍,这才放下心来。下人见曾国藩神情放松后,本以为没事了,不料曾国藩突然脸色一变,吼道:“陈力办事不力,家法伺候!”
家法伺候也就是要打板子,要吃一顿苦头了。下人们向来认为曾国藩为人谦和,对家人、对仆人、朋友一向宽容、仁厚,今天怎么会对陈力如此严厉,甚至有些苛责了。这样的曾国藩和大家心中的曾国藩大不相同,所以大家都疑惑了。
这时,曾国藩的家人、妻女也纷纷劝说曾国藩:“孩子掉水里,也不能全怪陈力,再者陈力及时救人,也算是将功补过了,何况陈力向来忠厚本分,并没犯过大错,就不要责罚他了。”
但曾国藩力排众议,坚决要惩罚陈力。没办法,下人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陈力被打了一顿。但陈力完全接受惩罚,心中毫无怨言,不仅如此,从此之后,陈力对曾国藩更加忠心,一直跟随曾国藩到终老。
事后,家人、仆人对此事不解。有一天,手下出于好奇,就问曾国藩。曾国藩这才解释说:“我之所以惩罚陈力,是有原因的。陈力跟随我多年,他为人忠厚,根据他的脾性,如果我直接谅解他,他心中必然存有负罪感,而且还会心生猜疑,生出顾虑,猜测我为何不惩罚他,日日都会为此事而担忧。说不定,时间一长,他就不会再留下来帮我做事了。
只有我惩罚了他,表示我已经谅解了他;他接受惩罚,表示他谅解我,我们互相谅解后,他心中也就放下了顾虑,才会安心在我这里继续做事。当然,我在惩罚力度上是有分寸的,他修养几日也就会没事了。”
听曾国藩这么一分析,手下连连称赞,暗自佩服,可见曾国藩之所以能有大成就,在揣度人心,用人,识人上是有一套大智慧的。世事洞明皆学问,其实像这种事情,我们生活中也时常会遇到。
有时孩子、朋友、同事犯了错,触犯到了你,你虽然表现得很大度,表示谅解。但对方不一定会释然,不一定会相信你是真谅解,心中可能会感到有愧疚,会生出顾虑,导致对方和你生下芥蒂,时间一久,感情、信任也就破裂了。
所以,如何因人而异,巧妙地化解矛盾、冲突,如何委婉地谅解对方,让对方安心,放心,不心生顾虑和芥蒂,达到“互相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而这正是一项为人处世的大学问,大智慧。
为人处世的智慧就是要灵活,像曾国藩一样,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孔子借伞”的故事,也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话说孔子有天要出门,赶上天要下雨,但孔子没有伞。有人就向孔子建议:弟子子夏有伞,可以向他借。孔子直摇头,说:“子夏这个人很吝啬,如果我找他借伞,他不借给我,别人就会说他不尊重师长;借给我,他又会心疼,所以不能找子夏借伞。”
可见人性是相通的,智慧也是相通的,可以借鉴学习的。而为人处世,也就是和人打交道,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就是要看透别人的长处和短处,不要在别人的短处上撒盐,不然友谊就不会长久。
耳不闻人之非,目不视人之短,口不言人之过,做人做事有策略,曾国藩、孔子之所以能有大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做人做事的规律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