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是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朝代,以至于人们对这个朝代的皇帝产生了很多看法。尤其是宋太祖赵匡胤,从秦朝建立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宋朝是历史上唯一崇文抑武的朝代,这个朝代对文官的待遇超过了武将,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因此,人们对宋朝的评价一直是存在争议的。
虽然宋朝崇文抑武,但是宋朝仍然出现了很多名将,比如说岳飞、高怀德、曹彬、慕容延钊、呼延赞、潘美、杨业、曹玮、杨延昭、狄青等等,虽然宋朝是崇文抑武的朝代,但是宋朝的名将仍然不在少数。除了武将之外,宋朝出现的更为有名的大部分是文官,比如说王安石。
在现如今的课本中,仍然会学习到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只不过王安石变法一直受到争议。争议的焦点在于王安石的变法对北宋的发展是好是坏。即使是王安石本人,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王安石是历史上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但同时,王安石更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
王安石虽然发动了变法,但是王安石变法最终没有成功。变法失败没过多少年北宋就随之覆灭,所以后世对于王安石的评价,真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极端。北宋末年,开封城被金国军队围困,国家覆灭在即,大臣杨时痛心疾首地说:“今日之祸,实安石有以启之。”把一切的责任都归咎于王安石。
虽然北宋的灭亡与王安石变法有关系,但是将责任完全归于王安石变法,这肯定是太不可能了。南宋学者罗大经更是在其著作《鹤林玉露》中说:“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竟然将王安石和秦桧相提并论。这样的言论更是不正确的。
除了负面的评价外,正面的评价也有不少。黄庭坚就在《跋王荆公禅简》中评价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这样的评价肯定是非常高的。清末民初的梁启超对王安石有这样的评价“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认为王安石是夏商周三代以后唯一的完人。
梁启超这样的看法,言外之意认同了王安石是在孔孟老庄、秦皇汉武之上的人。王安石的仕途之路还是不错的。在当时来说,王安石做了几年地方官后,被推荐给了仁宗,担任知制诰,主要的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令。最初的时候,宋仁宗对王安石很满意。王安石很有文采,诏令写得非常好。
有一次,宋仁宗邀请了一些大臣到皇宫后花园中赏花、钓鱼,大家君臣同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对王安石来说,却成为了绊脚石。钓鱼活动开始后,每个人的旁边都摆放着一张几案,上面用金碟盛放着鱼饵,然后大家专心致志钓鱼。钓鱼贵在安静,有耐心。
大臣肯定是专心钓鱼,作为皇帝的宋仁宗,便趁此机会观察大臣。只见其他大臣都气定神闲等待着鱼儿上钩,唯有王安石坐立不安,还偷偷吃着东西。宋仁宗一看,王安石竟然在吃身边放置的鱼饵,而且很快就将一碟鱼饵吃光。这样的事情被宋仁宗发现后,宋仁宗心里对王安石就有了想法。
史书记载为“仁宗朝,王安石为知制诰。一日,赏花钓鱼宴,内侍各以金揲盛钓饵药置几上,安石食之尽。”次日,宋仁宗与宰相谈论此事,对王安石的看法更为严重。宰相们谈起此事,很不客气地说:“王安石是一个奸诈之徒。如果是常人,偶尔误食一粒倒情有可原,发现后便会停止食用。可王安石在知道是鱼饵的情况下,却还要全部吃光,这实在有悖于人情啊。”
史书记载为“明日,帝谓宰辅曰:“王安石诈人也。使误食钓饵,一粒则止矣;食之尽,不情也。”帝不乐之。”为何这样一件小事,宋仁宗就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奸诈小人呢?第一,仁宗觉得王安石心浮气躁,静不下来,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第二,王安石最初很可能是误食,但是在知道是鱼饵后,还依然将鱼饵吃完,知错不改。
还有就是王安石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的口味比较独特,与鱼类相同?显然不至于如此怪异,那么他这么做,是想哗众取宠博取关注,还是表达对皇帝和其他大臣的不屑?这时候的宋仁宗已经步入晚年时期,思想相对保守,因此“帝不乐之”,断言说:“王安石诈人也。”此事之后,宋仁宗对王安石产生偏见,认为他不可重用。